是句号,还是问号?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家文化单位的名字出现在“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广告牌上,不免令人感动。由它们出面主办现代艺术展,或许会给展览增添几分学术气息。
  展览组织人可谓用心良苦,但参展的艺术家们似乎并不“学术”。
  一位艺术家端来一盆鸡蛋,然后蹲下来,一本正经开始孵化,身上写道:“孵蛋期间,拒绝理论。”对理论尚如此反感,何学术之有哉?
  “厦门达达”人称晚来风急,其代表作品是一堆纸浆,题为《<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简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作者是要清洗历史,还是要清洗理性?
  美术界崇尚理性久矣。先是“反思作品”,继而是“理性绘画”。对这些界定,我总深感怀疑。不管是传统理性(所谓古典风油画),还是反传统理性(所谓北方艺术群体),我想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决不在“理性”二字。批评界有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叫“观念更新”,像是在描述思想解放运动。不管怎么说,理性终是对人的规范,它不能成为艺术的归宿。王广义的油画《毛泽东一号、二号、三号》冷峻之极,拿他的话说,“要清理人文热情”。对极!人文主义源自上帝造人和人性本善之类的说法,现代人已由对现实的质问进入对人本的怀疑,所以,当画家把毛泽东画像置于另一空间,用方格逐一分解时,批评家还是少谈些主义,“上帝死了”,“人也死了”,留下的是生命的痛苦和困惑。如果说罗中立的《父亲》曾占据了领袖像的位置,那王广义的《毛泽东》正好走了一个怪圈:在反抗专制的时候,我们借助于人道主义;在肯定生命之际,我们要清理人文热情。
  艺术首先是感觉,感觉是属于生命本生的东西。人类的其他创造,服从于精神节约的原则,比如劳动,总想用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效益。劳动产品不可避免的定型化和标准化淹没了人对事物的真正感觉,艺术作为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无非是要拯救、恢复和充实人的生命感。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造是一种感觉创造。张培力的作品取名为《X?》,把一只只乳胶手套在质感、肌理、形状上千变万化,谁能算出那个X的值?艺术既不能完全被重复,也不能完全被解释,因为感觉是原初的和生成性的。
  “观念更新”既久,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有些疲倦,既然冲击以抗拒为前提,那在批评已变得兼收并蓄的时候,艺术创作该告别冥思苦想了!有一首歌曲正在流行,它像是为艺术家写的:“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
  我再加上一句:不要跟着理论转!
  批评界正在赞扬徐冰的艺术。人们从他那铺天盖地的错字里发掘出各种东西:热爱传统的人称道汉字造型和活字印刷的中国特色,喜欢体验的人找出严肃的戏谑和庄重的神秘,有人为他的布展效果所震动,有人为他的复制意识而折服。
  这状况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作品,六届美展评过金奖的雕塑《饮水的熊》。当时评委众多,意见纷纭,唯独这件作品,搞具象的认为它有意境有情趣,搞抽象的看到了实体和空洞,讲渊源者以动物雕刻古已有之,谈借鉴者认其有机造型与众不同,于是大家举手,以各自不同的标准求取最小公约数,饮水的熊穿过了评审的孔洞。
  
  在中国,艺术的成功常常是适应的成功。为此,艺术家需要八面玲珑,不偏不倚,温柔敦厚,需要揣测方向,和理论挂钩,需要用文火慢慢地煎煮。
  我丝毫不否定徐冰版画有他的价值,但艺术不能在语义阐释前止步。如果我们分析一下,徐冰作品尽管语义信息丰富,但作为艺术符号,它是一个在平面上分布意义的多义词,其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比如说“神秘”,就来自“汉字——不认得——天书”这样一种推理。试比较一下展览会的其他作品,湖北黄雅莉的陶雕《红土系列》,那种带有巫术意味的神秘,和云南潘德海的油画《苞米系列》,那种充满鬼域气息的神秘,我们便可以感到,神秘真正作为一种感觉,是不可言喻的,“艺术最重要的方面是舌头无法道出来的”(歌德),它的意蕴是一只黑箱,有着不可穿透的深度。
  徐冰以错字为契机的创作,来自谷文达的《文字系列》和吴山青的《红色幽默》。但在谷、吴二人那里,错字是抗拒,是反叛,是一组不协和音,一个歹徒,是青年艺术家偏要另搞一套的行为方式。而在徐冰这里,错字被集结起来,组成了秦兵马俑式的方阵,它们被纯化和净化了,也被文人化和学院化了。义民成了文臣,粗野变得庄重。我很难说这是好是歹,只是为野性的丧失和叛逆的驯服而悲哀。想起康定斯基所描绘的精神三角形:如果我们失去了那指向未来的顶端部分,还有什么现代艺术可言?
  艺术并不是梦。
  “砰砰”!两声枪响,肖鲁在展览会上枪毙了自己的作品,坐了五天班房(三天监外执行),完成了一次艺术行动。展览因此类事件停展两次,倒是创纪录地产生了意外的新闻效果。
  “真是神经病!”——一位观众这样说。
  他不幸言中,“中国现代艺术展”最大的特点的确是精神分裂。
  西方艺术在印象派之后发生裂变,大致是形式和内容、精神和物质、作品和功能互相分离,产生了“塞尚——毕加索——蒙德里安”的结构主义倾向,“凡高——蒙克——康定斯基”的主观主义倾向和“高更——达达派——后现代”的功能主义倾向(详见拙文《为现代艺术辩护》,《读书》八八年九期)。而中国现代艺术在八五年以来的三年之内,几乎全演了欧洲上百年的艺术经历,其紧张程度必至艺术世界的精神分裂。理性和直觉、行动和本体的拉锯正是展览会上最值得注意的东西。
  和北方的“理性绘画”相对立,是以西南艺术为代表的南方绘画,崇尚直觉和感性,听任冲动和欲望。毛旭辉的《红色体积》和丁德福的《原欲畅想》,都以其强烈的色彩,狂放的笔触表现出紧张的情感过程。叶永青的《奔逃者》以其对生命的惋惜,描画出在环境压强之下人类心灵的逃逸意向。而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刚凭借超验世界的永恒感,来显示爱的神秘和凄惶。他们致力于生存本能和生存意识的发掘,感到“血液里有一种野性的勃动,渴恋与浑莽宇宙和生命本体融而为一”,认为“绘画即是对此的一种视觉上的呈现方式,是生命和心灵的象征和具象。”
  
  当“厦门达达”喊出“无物不是艺术”,浙江的艺术家们已在高扬“无为不是艺术”。魏光庆的《自杀模拟计划》和侯瀚如的《话·对·人》,都想以行为的发生和过程的体验来创造艺术的功能和价值。现代艺术从任何一点起跳,这并非就是好事。
  我感兴趣于中国艺术的精神分裂,既是出于对“万众一心”的怀疑,也是出于对“百花齐放”的向往。“中国现代艺术展”尽管对新潮美术作了总结,但它并不是一个问号,正像一八七四年法国巴黎“无名者画展”和一九一三年美国纽约“军械库展览”一样,它将以问题而非结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
  
  王林/徐冰/黄雅莉/张晓刚
其他文献
最近出版了张仲敏主编的《城市建设经济学》,这是我所见到的比较完整的一本城市建设经济学专著。它以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把城市建设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对诸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城市性质和规模的确定、城市建设的布局、城市建设的资金及综合开发等问题都有叙述。  在国外被称作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城市建设行业,在中国几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支柱产业的地位,关键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在城
因余昆珊师想起的二三事  原浙大英文系同学在京邂逅,讲到当年的系主任余昆珊,于是想起了他当年给我的小小的留难,以及后来部分地因他的原故而遭到的久久的留难。后一桩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得解脱。  那小小的留难是在一九四七年夏天,当时我要求从教育系转到英国语言文学系。学校有规定,首先须取得转入系的主任批准。在那个炎炎的夏日,我带着注册证和本期成绩单去英语系办公室。  他不在,写字桌空着,唯见系秘书一人,不大
2010年12月,杭州市一家家政服务部门口,负责人为年关招聘不到保姆而犯愁。  2012年春节小黄过得特别累,因为她家保姆回农村老家过年,小黄自己扛起了所有的家务:照顾10个月大的孩子、做饭、收拾房间……这不,保姆人没回来,要求加工资的电话却先来了:“别人工资都涨了,我的要是再不到3000元,我就不干了。” 小黄感叹:“保姆,我快要请不起了!”   小黄面临的困境不过是在大中城市工作的许多年轻父母
作者作为一位编辑,是极善于取书名的。他的第一本批评结集命名为《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固然收录了同名的评论文字,但从书名的疑问语式中,仍能品味出一种真切的困惑心境。  很明白,几乎是没有人能安于惘然无措的迷失境地的,在人的内心深处通常涌动着统一与和谐的欲望,《舟筏》为我们又一次验明了这一点。《舟筏》是本广义的文艺评论集,或者说,八十年代风云变幻的文化现象在一个沉思者心中的投影。当然作者并非是那种
“如果一个企业想制造的产品是时尚、有活力的,员工却保守、没激情,那会怎么样?一定会精神分裂。” 陈斌波说完这句话,朗声大笑。交谈中,这位东风本田(以下简称东本)的执行副总经理时常表现出这样跳跃性的思维。  采访陈斌波这天,正值“3·15”,地点在杭州西子湖畔,他专程赶来参加东本举办的售后服务品牌“实质的信赖”发布会。陈斌波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过的大多数汽车界领军人物不太一样,他语速很快,说话坦率
答冷德熙评《人性与自我修养》    冷德熙以“历史神话和现代神话”为题针对我的《人性与自我修养》在《读书》(一九九○年七月,第48—55页)所发表的评介,是根据同情了解而作出的建设性的批判。仔细审阅数遍,很有启发。我本想扣紧冷先生论文的重点,一一详加解说,但因目前从哈佛休假担任夏威夷东西中心“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的工作,事务相当繁重,这篇回应恐怕只能勉强达到点题的目标。不过,要在这里摆出讨论的都属于
两年前,谈论起马修·麦康纳时,人们还会在他名字前加上“性感男神”的标签。如今再提起他,人们只会肃然起敬地称他为“影帝”——马修在今年初捧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另外,他真的已经把自己摧残得毫无男神模样了。  通常做偶像派比做演技派容易很多。但对于45岁的马修而言,演艺生涯头15年的偶像道路走得跌跌撞撞,而近几年转型后,他仿佛坐上了火箭一跃升至好莱坞金字塔塔尖。尤其是2014年,从年初的奥斯卡奖,到年中
《中国近代文学百题》一改过去近代文学研究只注重几本谴责小说和爱国诗人的老路子,展示了我国近代文学的多面性、丰富性。例如在诗歌部分不仅评介了人们所熟知的爱国诗人,而且对于一般近代文学研究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宋诗运动,以及其代表作者如何绍基、郑珍和同光派晚期代表陈三立都设有专节,予以评介。一代怪杰王运诗学六朝,生前声名卓著。三十年代钱基博先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以他开篇。但以后的文学史连他的名字都很少提到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没过好这个圣诞节。支气管炎引起的并发症,让他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卫理公会医院里住了一个多月,2012年12月23日被送进医院重症监护室。  “老布什病重”的消息,受到美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有些媒体已经开始刊登老布什的生平回顾。12月28日,老布什的助理吉恩·贝克说,老人尚无大碍,请大家“把竖琴放回壁橱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还没死,别吹吹打打地咒人”。  老布什这次病得不轻  美国
近来,理论界对政治权威又展开了讨论,从中既有新的学术创见,也有老的论题复述,但不管如何,政治权威确实是政治学中的诱人的旨题。不过,假如谁问政治权威的萌芽形态怎样?政治权威的渊薮状态如何?恐怕极少有人能完整地解答。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历史的考察。  有一位学者,一位美籍华人学者,他有资格,并且有份量地阐述这个学术难题,那就是张光直先生和他的《美术·神话与祭祀》。张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每个“国”,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