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中的“以小见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里所说的“小”是指小人物、小事件、小细节、小角度;“大”的意思是指作品中体现大的情感、大的道理、大的主题、大的背景。“以小见大”是记叙文常见的写作方法,也是初中学生最实用的写作方法之一,它往往取材于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小事件,通过小角度切入,关注人物的一言一行,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反映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和时代背景。
  根据“小”的内涵不同,试分析其具体应用方法。
  一、以小人物见大情感
  “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小商小贩。他们没有伟大的事业、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语言,他们平凡得像路面上的一粒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例如,杨绛的散文《老王》,文中的老王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生活艰难,外形丑陋,是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但是他善良、忠厚、知道感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体现了作品中的“大情感”:一方面,在一个社会中,人是平等的,幸运者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责任,没有歧视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写作时,通过身边的小人物,揭示其性格中的闪光点,折射出普通人内心的光芒,彰显出人性中的伟大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以情动人,感染读者。例如,学生作文《暖流》,就较好地采用了以小人物见大情感的写法:
  “钱,以后再说吧”!车子修好了,他站起来,边收拾工具边对我说,“好了,快走吧!”听了这句话,我有些颤抖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冷,而是有一股感动在身上缓缓流动。一位年纪不小的师傅,在寒风凛冽的夜晚,帮人修车分文未取却能安之若泰,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他登上车子走了,走远了。北风依然猛烈地刮着,但我却不再感觉寒冷,我的心中已有了那份感动,我也会一直把它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文中这位不知名的老师傅,他人性中的善良、理解、包容,让人感动,这份感动会一直留在作者的心中,并让它成为温暖人生的力量。表达真实的人物情感,让这篇看起来常见的作文,有了不一般的动人之处。
  二、以小事件见大道理
  这一类文章常常通过记叙身边平常的小事件,表现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中有,“父亲再三踌躇,终于决定还是亲自送我,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坚持,因为他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的父亲;其中还有父亲去站台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为何要买橘子?因为他担心儿子此行路途遥远,一定会口渴的,同时车上人太拥挤,担心行李丢失,还怕买回后找不到儿子,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这是一位多么体贴入微的父亲。追忆此情此景既让作者潸然泪下,更让读者感慨不已,父子深情,恩重如山。其实,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每天都在发生,不容易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和思考,但作者透过点滴小事发掘其中的深刻道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指导学生写作亲情为主题的类似作文,可以此为典范。曾经一位学生写作《幸福的味道》一文,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叙述的:
  我把菜盛到盘子里,端到妈妈面前。妈妈小心翼翼用筷子夹起放入嘴里,唯恐夹掉了浪费我的苦心。表情有点怪,但马上露出了笑脸,“味道不错,快超过我了”。我也得意的夹起菜往嘴里一放,呀!差点把菜吐了出去,盐放多了。妈妈却仍然保持微笑说:“虽然盐有点多,但这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有些幸福的味道。”
  这篇文章就采用了“以小事件见大道理”的写作手法,一盘不成功的菜充分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体贴、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写出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以小细节见大主题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选材上或截取一个片段、或捕捉一个瞬间、或定格一幅画面,通过细致的描写,传神的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例如,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作品《变色龙》,文章主题是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专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街道巡警,是处在沙皇统治的神经末梢,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写法。我们来看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送到将军家里去……”“大衣”成了这个沙皇走狗表演的道具,正是通过“穿脱大衣”这一细节描写,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文章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表演生动体现出来。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初三的滋味》,有位同学作文中这样写道:
  微风吹散了讲台上的粉笔灰,纷纷扬扬地落下。这时,我猛然发现,风没有吹落的另一片白色,是那样的刺目!是老师头发上,那使我触目惊心的白色印记!它是什么时候有的?是为我们的不认真而操碎了心留下的吗?是为我们辛勤改作业时留下的吗?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责。
  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老师那一缕触目惊心的白发描写,引发心灵的触动,惊诧中带着自责和悔意。初三的滋味,这里面的苦与乐,拼搏与奋斗,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帮助作者实现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目的。
  “以小见大”作为一个写作方法,若想真正为学生所掌握,不仅需要平时注意观察思考,为写作积累原始素材;还需要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从中学习借鉴有益的写作思路模式。语文与生活本是相通,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缕微笑——都蕴含着生活的哲理,都会成为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以小见大,深刻挖掘其内涵,工笔描绘,就一定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其他文献
建成于1957年,总长1670.4米的长江大桥显得异常雄伟壮观,它把武汉三镇连为一体.形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景观.正显示长江大桥之“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杂文的特点是“针砭时弊”。“时弊”就是杂文作家诊断当时社会弊端的症候表现,“针砭”就是揭出病灶,给出处方。所以杂文写作实质就是“察病症,开处方”。《拿来主义》就是一篇经典的“察病症,开处方”的杂文,针对“国民政府”“送去主义”的症候,开出“拿来主义”的处方。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比较关注的语文教学内容就是鲁迅在这篇杂文中“开处方”的方法,这就是文章中多处使用的比喻
李伟杰先生的近作《说语弄文》。收录“说语解惑”、“弄文写真”、“纪实酬唱”文章共74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李伟杰学习语文、语文教学、语文教研的历程、成就与特点。正如省
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包括“理解作品”和“鉴赏作品”这两个层次,“鉴赏作品”的过程是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文本鉴赏的过程中,音乐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文本是以静态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相关内容和信息的,这样,就不容易立刻被读者感知到,而音乐能够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能够有效地把文本语言“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音乐在文本鉴赏过程中的穿插作用。  一、在导入文本时穿插音乐,再现文本意
我在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注意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丰富生活体验,全方位开拓生活源泉。学生一扫过去缺乏习作兴趣、“无米下锅”的
唐建新老师在2013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文《语文教学应有规定的具体内容》说:“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一样在全国没有统一的具体教学内容,就连政治这样变化多多的学科,每一堂课也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概念或观点或条文需要学生去理解去记忆去学习去体会,更不必说数理化史地生了。”语文学科国家层面有课程标准,执行层面有各种教材,实施层面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什么唐老师还说语文教学没有规定的“具体教学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