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角度看英语俗语词语的翻译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俗语词语不同于其他一般性词语,一名合格而且得体的译者就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命脉,结合恰当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就俗语词语做出精准犀利的翻译。语言在交际中是必须的而且不可缺少的工具,语言之间有很多相似性,词汇是社会进步的反映,随着全球化和社会进步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可以丰富我们文化中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运用翻译方法来翻译俗语词语。
  关键词:直译 意译 英语俗语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师,译者往往需要进行不断创造性的工作,努力尝试做第一个翻译的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政治对于语言和词汇的发展发挥着导向性的作用,因为词语就是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教育和文化的镜子。然而,如何正确合理的翻译俗语词语对于多数人来讲已经成了一个大难题。俗语词语不仅代表我们国家的政治纲领,在这种情况下,对词语的正确翻译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在研究翻译之前,去分析文本是相当有必要的。语境分析是去研究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句子是如何应用的,进而,在语境翻译中的成果就会应用在翻译中。这种翻译方法不仅应用于句法,而且使用与语篇和功能结构中。一般来说,连贯和通顺是文本分析中必须掌握的准则,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能从中收益很多。句法连贯包括标题,过度段落,连接词和句意连贯。对于译者来讲,翻译俗语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想翻译好俗语,译者需要仔细地选择书籍和资料。毫无疑问地译者在翻译中碰到了许多困难。起初,译者需要查阅文本中不熟悉的词汇,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和翻译理论。最后,译者还要选择适合运用在翻译实践中的语言翻译。译者一遍一遍的思考词汇的选择,考虑到中西文化中的最大差别,译者不仅对国外小说中的作品感兴趣,而且还提高了译者的翻译水平。因此,译者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的前瞻和展望。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这也是一个很让师生头疼的教学安排,需要教师能够想出应对的策略。因为词汇可以帮助表达准确的意译。因此词汇教学就比较注重语言教育以及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随着时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多媒体技术被引用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不仅只阅读词汇和图片,还有区中涉及到的诸多成语和俗语。情境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也能极大地拓宽积极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境下,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得到了拓宽。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形象记忆的基础就是关注各种各样的实物。形象记忆通常存在于各式各样的语序和语料库中。形象记忆的发展受到社会时间的调控。
  俗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当我们在学习英语词汇时,我们不能仅仅只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我们需要从其他形式中观察词汇并且弄清楚这些词汇。情境教学让我们可以真实的触摸而且感知这个实物,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形成一种清晰的形象,指导学生去通过现象去理解实物的本质,从感性的知识到理性的知识,极大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俗语的选择和使用,以及正确使用应该根据生活和法规来正确体现。使用俗语时应当注意口译的结合,指导学生去多观察多体验甚至去分析现象和精髓,这样我们的俗语翻译工作才能避免走很多的弯路。依据教学目标的真实语境和学生的需求,我们选择合适的可视材料,让每位译者得到并获取清晰的表达和关注行为,最终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既定的概念。直译和意译实际上就是工具或者说是方法,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去翻译,直译更加适合语境直白,通过借鉴翻译理论就能明白通俗易懂的翻译出来,意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通过意译,大家可以将不懂得文化理解的更加透彻,意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文化差异中的尴尬和困惑。但无论使用直译或者意译,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正确对待俗语,正确对待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译者工作才会越来越顺畅,我们的翻译文化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下,我们要注意我们的翻译策略,翻译对象和交流风格。
  在笔者多年的而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大学英语的教学还是英语专业的教学,笔者发现目前的综合英语教学中,每篇文章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俗语和术语,术语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比较抽象,单独让他们去记忆比较枯燥,去深究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查阅大量的资料去学习去推敲,那么俗语,又应当怎么样去对待呢?本身我们在学习西方人的语言,俗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读者去正确无误的理解文章的正确意义,有些人会单纯依靠电影中获得信息资源去片面的了解或者应用,还有些人会面对俗语的出现束手无策。而我们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里面,俗语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实物的正确判断,只有我们用心的对待,才能通过正确的翻译理论去翻译好我们的作品。对待不同阶段不同年纪的学生,我们所教授的方式又不能完全一致,因材施教所指的就是如此。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输入知识为主导,培养他们去获取信息的习惯,但是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就可以让他们自主的去发言参与讨论,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英语中的方言,俚语和俗语。辞典的大量正确使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或许我们可以每次课前利用好课堂上的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依次按照顺序来讲解一个或者两个俗语,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会收获更丰厚的知识,最主要的是学生亲自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是主动地自愿的,而非被动的,任何语言的而学习过程都是如此,本文只是想通过语言学习的某一點来提出个人的观点。比如,班级中的学生可以通过直译或者意译的方法选取小说或者电影或者演讲中的一个片段,对其加以挖掘和分析,这个过程中工作量并不多,但是他们学习的目标很明确很清晰,通过独自思考将结论带到课堂上这个过程,他们是享受的,而且在学生输出者个知识点的过程,其他同学也参与到了讨论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很有效率的。
  这篇论文首先对汉语时政新词翻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指出了汉语时政新词翻译中的重难点和基本定义,介绍了汉语时政新词翻译的基本原则,随后在给出汉语时政新词具体年限的基础上,译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根据它们的来源和内容对汉语时政新词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同时,在课堂教授中贯通了如何正确运用时政词语,在什么样的场合下不能或者要避讳时政词语,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把握时代命脉并且得体的分析语境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中采用了国内各大有名报纸和期刊上的中国特色时政词汇作为例子,希望对以后研究汉语时政新词的学者们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外国语系)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活着》把历史虚化为人物命运的背景,人物在求生之路上艰难行走,最后活下来的意义是沦为一副没有灵魂的空壳;《兄弟》把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在兄弟命运的交错和颠覆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激烈碰撞;《第七天》以死无葬身之地来观照现实世界,充满荒诞性和寓言性,人死后灵魂陡然复活,在非人间相偎取暖,温情中透着悲凉。  关键词:余华 长篇小说 灵魂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从来也不可能完全是一种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一幅卡夫卡自画像。“饥饿”象征艺术家独特的存在形式和创作方式。卡夫卡用生命完成了他的创作。  关键词:艺术家 饥饿 写作 自画像 宿命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著名的德语小说家,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学大师和现代派文学的创始人。1922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遗嘱中允许保留的六个短篇小说之一。卡夫卡如此珍视这部作品,与它的自传性质
【摘 要】发球的攻击性主要包括速度、性能、落点和变化四个因素。就这四项攻击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各因素影响发球攻击性的主次或权重,从而为排球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排球;发球;攻击性     1.研究对象  第29届奥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的发球;湖南师范大学男排。   2.研究方法  录像观察法: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八名队伍的比赛数据进行统计,得出直接
内容摘要:三部僧人传记作品《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都描写了大量的独具风范的高僧形象,这是文学书写的核心魅力所在。同时,也写到众多异僧及其他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高僧生活的大的背景,展开了时代的画卷,也为传记的文学特色增添了光彩。  关键词:《高僧传》 《续高僧传》 《宋高僧传》 人物形象  三朝高僧传一般是指梁释慧皎《高僧传》、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等三部僧人传
在2014年1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并且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
内容摘要:辛弃疾是我国词作大家,他将豪放词推向了创作的高峰,其现存600余首词,内容宽泛,题材多样。本文将结合意象使用意义出发,以高中生学习的角度浅析辛词中军事、动物、田园、风景人物等意象的运用。感受辛弃疾爱国诗词中的沧桑雄壮,田园词中的悠然自得以及自然风光豪迈壮阔的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 诗词 意向运用  运用独到鲜明的意象可以突出作者的作词风格,辛弃疾在词创作中不拘泥于一种类型,其描写农村景
【摘 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前提,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身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素质自我提升意识,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体制,以科研带动教师素质的提升,加强教师素质培训。   【关键词】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
内容摘要:《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超越具体个体和传统文化的生命悲歌。诗歌虽源于诗人陈子昂的个人遭际,但却超越了作者个人的具体经历和经验,深刻地揭示了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普遍性、终极性的窘迫处境,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一次沉重追问;它也是超越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彰显了在宇宙意识观照下人的精神孤独,体现了人在精神上的富有和灵魂上的高贵。  关键词:《登幽州台歌》 生命悲歌 宇宙意识 精神孤独  前不见
内容摘要:本文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的佛道术语的动态翻译,着重探讨译者的研究策略和取得的效果,以及两译者在佛道术语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保留原著中大量的佛道文化。  关键词:《西游记》 佛道术语 佛道文化  一.引言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更是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关注,经久不衰。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