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将人类的信息传播做到了极致,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两会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新一轮信息革命已悄然拉开序幕。这种新型的模式,正推动互联网变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发展。
然而,眼下的“互联网+”热点会驻为常态还是沦为过眼云烟?哪些领域将成为这股热潮的直接受益者?传统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股发展的太潮?日前,赛迪方略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欣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以上问题为我们一一作答。
(Q:《智慧城市》杂志A:郑欣)
“互联网+”≠智能互联网
Q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请问您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含义?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一种方式,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正在逐步向物联网模式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传统产业从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一种重构式升级,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因为有了“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整体的信息流海量增加,大幅度提升效率,也增加了开放性。
Q:有人提出,“互联网+”指的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智能互联网,对此您怎么看’
A:智能互联网现在并不是一个特别完善和权威的概念,我理解所谓的智能互联网应该是在网络速度加快,分析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数据处理、分析还有决策支持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应该是对于传统互联网意义上的一个重要升级。另外,随着现在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未来我们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被感知成为信息,进入互联网的体系当中,这便让互联网的决策能力更为强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智能”概念。“互联网+”的角度应该是行业融台重构升级,而智能互联网应该是一种手段。
Q:提倡“互联网+”,对建设智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A:“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意味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因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广阔,包括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公共事业管理、交通、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同时,“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也意味着互联网的思维已经彻底从传统的商贸和休闲娱乐领域扩展出来,全方位地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日益“互联网化”。
实际上,智慧城市强调的概念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对包括民生、环保、安全、城市服务、生产生活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这个与“互联网+”所强调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Q:“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和我们已经在建的智慧城市,有何区别和联系?
A: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称为智慧,大多数是对于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得像政务、公共服务、交通等领域的业务内容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等等,整体上的思维是把线下的业务拿到线上去做。这个仅仅是“互联网+”模式实施的一个初级阶段。
“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结合的核心,更多的应该是从智慧城市业务本身来进行改造重构,一项业务的流程制定过程当中,就应该根据互联网的特色进行设计优化。比如打车这类的服务,现在的常规升级模式是把出租车和乘客的地理位置、基本信息、行驶距离等内容进行了互联网化,可以在软件当中呈现,但像费用结算、评价体系等内容,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计费平台基础上另外增加了一个支付平台和评价平台,很多信息还是需要手工录入,不少车费的结算也都在线下,这部分信息整体上是脱节的。而像专车这部分,它的模式设计就融入了一部分“互联网+”的思想,出租车的行驶和计费与叫车的平台是高度统一的,这样不光是给司机和乘客双方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的维度更加全面和准确,给以后的行业统计、营销、业务优化和决策支撑等都提供了方便。
哪些领域将会爆发
Q:当下,除了已经在发展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等,哪个行业将成为“互联网+”浪潮的下一受益者?
A:“互联网+”下一个受益的重点就是在生产制造领域,这是当前互联网化和智慧化改造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互联网+”改造的重点不是在生产工艺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上。比如工厂的机器生产可以根据生产任务和周边环境、能耗等条件自行进行调整和协作;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机器自身具有分析、调整、判断和决策能力;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现实场景,从而进行试验和仿真: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端的信息感知和状态监控,进行质量追溯等等。很多内容都是当前生产领域所亟需改造升级的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供支撑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在社区服务,也就是现在很热的社区O2O领域。当前的中国社区服务存在很多痛点,且此类服务一般流程比较简单,重构比较容易。通过把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和用户的需求信息线上化,社区O2O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渠道的增值效应,如信息透明、就近交易、配送可控等,同时在成本、效率、舒适等方面提供附加价值。而当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针对用户提供个人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用户端对于服务商的选择也有了更多依据。
Q:对于企业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能够抢得智慧城市的先机?
A:目前看来,“互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比较零散的,未来的趋势,很可能会像现在的电子商务一样形成寡头的局面。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智慧城市这么大的领域当中很难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在自身擅长的行业领域,在保持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在单一或者较少的行业当中注重用户资源的积累和用户习惯的收集;同时,由于各个地理区域文化特性的不同,企业在发展初期也应当注重“根据地”的建立,尝试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采集和分析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是企业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数据安全管理是新挑战
Q: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将如何保障大数据的安全?
A:大数据安全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性的安全,主要是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包括匿名保护技术、数据水印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溯源技术等等。在物联网网络建设不断铺开的情况下,需要在建设的初期同步跟进安全技术的应用。二是软性的安全,包括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的完善等等。在大数据时代,软性安全的核心应该是建立监管方和用户双向的信用监督体系,像现在360、搜狗的号码通等服务就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形态。
Q:此外,在智慧城市“互联网+”的发展中,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重点监管和注意的?
A:一是“互联网+”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安防和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当前城市规模的扩大,单靠政府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全面的监管和实时响应体系,需要通过“互联网+”体系集成社会的各类资源,如物业、企业等节点都可以纳入到实时安全管理的网络当中。二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太多,多种标准共存,给统一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在互联网的融入过程当中不注意这点的话,一行业一标准、一地一标准甚至一企业一标准,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资源浪费。
然而,眼下的“互联网+”热点会驻为常态还是沦为过眼云烟?哪些领域将成为这股热潮的直接受益者?传统企业又该如何抓住这股发展的太潮?日前,赛迪方略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分析师郑欣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就以上问题为我们一一作答。
(Q:《智慧城市》杂志A:郑欣)
“互联网+”≠智能互联网
Q今年两会上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请问您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含义?
A:“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一种方式,是在当前互联网基础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正在逐步向物联网模式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传统产业从生产、仓储、物流到销售整个供应链体系的一种重构式升级,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因为有了“互联网+”的技术和思想,整体的信息流海量增加,大幅度提升效率,也增加了开放性。
Q:有人提出,“互联网+”指的不是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智能互联网,对此您怎么看’
A:智能互联网现在并不是一个特别完善和权威的概念,我理解所谓的智能互联网应该是在网络速度加快,分析能力提升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数据处理、分析还有决策支持能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应该是对于传统互联网意义上的一个重要升级。另外,随着现在物联网体系的建设,未来我们生活当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被感知成为信息,进入互联网的体系当中,这便让互联网的决策能力更为强大,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智能”概念。“互联网+”的角度应该是行业融台重构升级,而智能互联网应该是一种手段。
Q:提倡“互联网+”,对建设智慧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A:“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意味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因为智慧城市的概念非常广阔,包括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公共事业管理、交通、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同时,“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的结合,也意味着互联网的思维已经彻底从传统的商贸和休闲娱乐领域扩展出来,全方位地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在日益“互联网化”。
实际上,智慧城市强调的概念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对包括民生、环保、安全、城市服务、生产生活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这个与“互联网+”所强调的商业模式是一致的,可以说“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智慧城市建设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
Q:“互联网+”下的智慧城市,和我们已经在建的智慧城市,有何区别和联系?
A: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称为智慧,大多数是对于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使得像政务、公共服务、交通等领域的业务内容能够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等等,整体上的思维是把线下的业务拿到线上去做。这个仅仅是“互联网+”模式实施的一个初级阶段。
“互联网+”与智慧城市结合的核心,更多的应该是从智慧城市业务本身来进行改造重构,一项业务的流程制定过程当中,就应该根据互联网的特色进行设计优化。比如打车这类的服务,现在的常规升级模式是把出租车和乘客的地理位置、基本信息、行驶距离等内容进行了互联网化,可以在软件当中呈现,但像费用结算、评价体系等内容,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计费平台基础上另外增加了一个支付平台和评价平台,很多信息还是需要手工录入,不少车费的结算也都在线下,这部分信息整体上是脱节的。而像专车这部分,它的模式设计就融入了一部分“互联网+”的思想,出租车的行驶和计费与叫车的平台是高度统一的,这样不光是给司机和乘客双方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信息获取的维度更加全面和准确,给以后的行业统计、营销、业务优化和决策支撑等都提供了方便。
哪些领域将会爆发
Q:当下,除了已经在发展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等,哪个行业将成为“互联网+”浪潮的下一受益者?
A:“互联网+”下一个受益的重点就是在生产制造领域,这是当前互联网化和智慧化改造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而“互联网+”改造的重点不是在生产工艺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智能制造的理念上。比如工厂的机器生产可以根据生产任务和周边环境、能耗等条件自行进行调整和协作;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机器自身具有分析、调整、判断和决策能力;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模拟现实场景,从而进行试验和仿真: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生产端的信息感知和状态监控,进行质量追溯等等。很多内容都是当前生产领域所亟需改造升级的部分,也是“互联网+”的技术和网络环境可以提供支撑的。
另外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在社区服务,也就是现在很热的社区O2O领域。当前的中国社区服务存在很多痛点,且此类服务一般流程比较简单,重构比较容易。通过把社区的各类服务资源和用户的需求信息线上化,社区O2O可以充分发挥线上渠道的增值效应,如信息透明、就近交易、配送可控等,同时在成本、效率、舒适等方面提供附加价值。而当交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针对用户提供个人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用户端对于服务商的选择也有了更多依据。
Q:对于企业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能够抢得智慧城市的先机?
A:目前看来,“互联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还是比较零散的,未来的趋势,很可能会像现在的电子商务一样形成寡头的局面。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在智慧城市这么大的领域当中很难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更为有效的方式是在自身擅长的行业领域,在保持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在单一或者较少的行业当中注重用户资源的积累和用户习惯的收集;同时,由于各个地理区域文化特性的不同,企业在发展初期也应当注重“根据地”的建立,尝试在某一领域、某一区域采集和分析尽可能全面的信息,是企业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数据安全管理是新挑战
Q: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日益深入,我们将如何保障大数据的安全?
A:大数据安全应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性的安全,主要是信息安全的相关技术,包括匿名保护技术、数据水印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数据溯源技术等等。在物联网网络建设不断铺开的情况下,需要在建设的初期同步跟进安全技术的应用。二是软性的安全,包括用户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策法规的完善等等。在大数据时代,软性安全的核心应该是建立监管方和用户双向的信用监督体系,像现在360、搜狗的号码通等服务就是较为典型的应用形态。
Q:此外,在智慧城市“互联网+”的发展中,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重点监管和注意的?
A:一是“互联网+”需要在智慧城市的安防和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当前城市规模的扩大,单靠政府无法建立一个真正全面的监管和实时响应体系,需要通过“互联网+”体系集成社会的各类资源,如物业、企业等节点都可以纳入到实时安全管理的网络当中。二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由于智慧城市涉及领域太多,多种标准共存,给统一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在互联网的融入过程当中不注意这点的话,一行业一标准、一地一标准甚至一企业一标准,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