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焦裕禄同行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l世纪的第一个初冬,我们来到黄河故道的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陵园肃穆典雅的陵前,三三两两的人们站在这里,没有喧哗,只有静思……白色大理石的屏壁上,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金色大字熠熠闪光。墓旁不知谁放着两捧姹紫嫣红的花束,似乎还沾着朝露,在渐渐泛黄的泡桐、松柏中显得那样鲜艳,有一队武警战士来到墓前祭奠。我们心中一震,焦裕禄离世已37年,但后来者仍然如此怀念他、崇敬他,他如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人们心中。
  一
  还在我们的孩提时代,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的热潮。那篇穆青等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强烈地震撼过我们的心灵。今天,当我们走进焦裕禄纪念馆,心潮再一次激荡起来。那一幅幅照片、那发黄的风雨衣和打了不少补丁的鞋袜、那把磨开洞的藤椅……我们的眼睛湿润了,一个伟大而又真实的焦裕禄屹立在面前。
  在兰考最艰难的岁月里,焦裕禄担任了县委书记。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全县水利工程基本被毁坏,农村经济凋敝。春天,风沙打死214339亩麦子;秋天,阴雨连绵淹死203769亩庄稼,再加上10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年产粮食仅500万斤,比解放前还低。面对这种状况,焦裕禄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请组织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县委常委会。会前,他带着常委们来到火车站,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地在冰天雪地里等着逃生。他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着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从车站回到县委已是半夜,常委会正式开始。听完大家的发言,他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面貌。”这些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那样朴素,但掷地有声。
  焦裕禄夫人徐俊雅对我们说:“老焦看兰考人穷比刀剜还难受。为了挖穷根,他亲自调查研究。他常说‘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深入下去才能解决问题’。”
  为查涝、沙、碱三害他组织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调查队,亲自去追洪水、查风口、挖深沙。尽管他患有严重肝病,但无论是在肆虐的风沙中还是在如注的大雨中总是不停地奔波。那次,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全县变成一片汪洋。他打着伞站在激流中画了一张又一张洪水流向图。他跋涉5000余里,在风雨中、沙窝里度过一月又一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大小沙丘1600个,淤塞的河道、阻水的路基、涵洞全画了图、编了号。正是因为他摸清了底细,使兰考的“三害”治理有了充分依据,取得显著成效。今天我们穿行在兰考大地,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展展的良田,林带纵横,车窗外不时掠过片片茂密的泡桐林。再也找不到风沙、盐碱、内涝的痕迹。24万亩沙荒、26万亩盐碱地、28万亩涝洼地全部根治完毕,实现了他“沙荒变绿洲,碱地棉花白”的遗愿。全县29万亩农田林网,52万亩农桐间作,10多万亩农果间作织成绿色屏障,“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县和治沙先进县。
  当我们来到当年的典型之一红庙镇双杨树村时,支书程产明和原大队副支书程雨贤、姚洪杰告诉我们:“因为过去村里只有两棵杨树,所以取名双杨树村。那时村里都是破草房,人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是焦书记领着我们栽泡桐、建林网,如今到处浓荫遮蔽,去年小麦亩产千斤,人均纯收入2500元。我们盼望多一些焦裕禄式的干部!”这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韩村是个只有27户人家的村子。1962年遭受了毁灭性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红高粱穗。一些人消极悲观束手无策。焦裕禄来到此召开座谈会,启发大家说:“小鸡有两只爪可以刨食,人有两只手,只要想法劳动就不会没啥吃的。”士气被鼓起来了,这年冬天割了27万斤草,买了粮食和农具,没有要国家救济,养活了全村人和8头牲口。现任支部书记赵松涛虽然那时年龄小,但说到焦裕禄仍很动情:“韩村人永远怀念焦裕禄,每年清明节,群众自动去焦裕禄陵墓祭奠。”现在这个村引黄灌溉,把200亩沙地变成稻田,人均纯收入超过2000元。
  二
  盡管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一年零五个月,然而数十年过去了,他关心群众的事迹仍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群众说:“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们怀着深厚的感情为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关于他的故事:1962年12月12日,他在韩陵公社开了一天座谈会,晚上来到饲养员萧位芬的牛屋,请他说说治理兰考的主意。萧位芬不安地说:“我是大老粗,能拿啥主意。”焦裕禄诚恳地说:“您年龄大,经验多,我是学习请教的。”萧位芬想了想说,沙土窝里种泡桐树,挡风、压沙好处多……谁也没想到,兰考大种泡桐的蓝图就诞生在这座牛屋里。
  1963年1月24日正是除夕,为看群众能不能过年他一早到几个村查看。对许贡庄他最不放心,这个村人有志气,国家几次给救济粮都不要。他一家一户地看,直到午饭时来到军属贾富申家,看到锅里放着10个馍才放心地走了。4月13日,他到汴寨生产队检查,中午把他安排在一个干部家吃饭。去时一看那家桌上摆着鸡蛋、肉、粉条等菜。他问:“群众生活都这样吗?”那干部说:“今天我有个老战友来家,多年没见面了,咱们一块吃吧。”他婉言谢绝主人挽留,自个在厨房拿了一个馍和一块咸菜,留下钱和粮票又去走访。5月15日,他到大付堂大队。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关系有点紧张,他出主意说要实行党员联户制度,支委每人至少交三四个知心朋友。群众盖房、修屋、办婚丧大事都要去看看,有困难帮助解决。谁家没有劳力或有天灾人祸就去慰问,很快这个村的干群关系融洽了。10月20日,他到固阳公社牛场供销社,见孔令焕拿着两毛钱买红糖,而供销社的糖每斤一包没法卖给他。他问了问,原来孔妻刚生育急需红糖,可实在买不起。他当即掏钱买了5尺布、2斤红糖让随行的公社干部送到孔家,还专门安顿公社领导给送去几十元救济款。   这样的小事还有许多,似乎不足挂齿。但就是这些小事,把党的关怀和温暖留在群众的心坎上。1963年12月9日晚,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天气异常寒冷。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么大的雪群众缺不缺烧的、吃的?牲口会不会冻死?他一夜没合眼,天不亮就要求办公室立即通知几件工作: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必须深入牛舍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食生产。第四,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中途的,吃住由该大队热情接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党员干部在大雪封门时到群众中去,和群众同甘共苦。并要求把检查情况、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迅速报告县委。随后,他叫全机关的同志开会,果断地说:“在大雪封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内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说完忍着肝病扑在风雪中。这天他走了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群众。当来到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家,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儿子。”大娘又说:“干啥?”他说:“党中央毛主席让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流着热泪。
  在大雨滂沱的日子,兰考几天中降雨260毫米,不仅淹没了大片庄稼,还倒塌房屋4890间。他组织500多名干部投人生产救灾中,县委除留2人值班外其他同志都下到最困难的地方。他强调说:“我们共产党人,对群众的吃、烧、住、疾病都要挂在心上。领导群众排水、抢种、安排生活,进一步发扬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优良传统。”在他的领导下,兰考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当我们参观纪念馆快结束时,意外地遇到本是招待所副所长却主动要求到纪念馆当一般干部的张继焦。提起焦裕禄,他眼中不时闪动着泪花。他原名张徐州,不满一岁时突患重病眼看就要断气。父母一边痛哭一边准备用箩筐装起扔掉他。焦裕禄查风口路经马上给县医院院长打电话,又专门给院长写了信。经过25天治疗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过来。为此,他改名张继焦。他说,他来纪念馆工作就是要向人们宣传焦裕禄,让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三
  人们缅怀焦裕禄,是因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人们呼唤焦裕禄,是在呼唤党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好作风。当一些人为了自己的位子、票子、儿子、房子、车子挖空心思时,焦裕禄的家人却按照他的遗愿恪守着共产党人的做人原则。夫人徐俊雅是焦裕禄精神的实践者,她常常教育6个子女:“不要忘记你们是焦裕禄的子女,绝不能给他脸上抹黑!”我们见到她时,她因病正在住院,又不时催着出院。她说,不少老干部连医药费也报销不了,我住在这里心疼!
  次女焦守云含着热泪讲了父亲许多鲜见事:那时,县上很艰苦,只有一辆吉普车,父亲下乡调研大多是步行或骑一辆破自行车。虽然他患有肝病,但还是没日没夜地下乡,刮大风下大雨不能阻挡。他常说:“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好长时间他都不在家,一回来子女有的抱腿,有的躺在他怀里,有的骑在他身上。那时,检查盐碱地的仪器很贵,他就用舌头尝。每到一地他抓一撮土往舌头上一放就能分出是碱、是硝还是盐。他说这个办法不花钱又方便还能随身带。下乡时,他肝痛得有时从自行车上摔下来,钢笔不时掉在地上,冬天还浑身冒虚汗。但他有坚强的毅力,一只脚踩在凳子上顶住肝。办公室里刷衣服的刷子、钢笔、茶杯盖都成了他止疼的工具,时间长了把藤椅竟顶出个大洞。疼痛过后他又笑笑说:“我肚子里长了个疙瘩,像老鳖的头一按就缩回去了。”母亲多次催着他看病他不去,就威胁要给组织汇报。他心里装着党的使命,央告一阵又一头扑在工作上。她还说父亲长得高大英俊,性格乐观,非常热爱生活。他喜欢唱歌跳舞,会拉二胡,爱打篮球,还主演过《血泪仇》。但为兰考人摆脱苦日子抛弃了个人爱好,一门心思为群众谋福利。所幸守云的儿子余音3年前考进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成为大歌唱家吴雁泽的关门弟子,也算是对他外公的安慰。
  焦裕禄的子女中没当大官、经商发财的,没凭父亲声望为自己捞取好处。他们始终牢记父亲临终嘱托:“不要向组织伸手,不要给组织添麻烦。”长女焦守凤退休后一直住在危房中,儿子、媳妇、女婿都下岗了,一家人靠老两口的退休金生活,没向组织吭一声。次子焦跃进当过生产队长,后又沿着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杞县县长一路走过来。他告诉我们,父亲为党为人民做了些工作,党和人民又给了他很高的荣誉。我与父亲的岗位一样老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盯着我。父亲那时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我是帮助群众致富,我要像父亲那样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他像父亲一样关心贫困户生活,每年走访群众百余户,帮助群众买化肥、买羊、教技术。有一傻呆户的日子艰难,他经常关照,自己掏钱交给邻居让照顾他们生活,还再三安顿不能让孩子辍学。那家老太太拉住他的手说:“要不是你,我们没法活了。”他的真诚换得群众信任,有困难都爱找他们的“小焦书记”,他都盡力解决问题,帮他们买饭、买车票。杞县大蒜滞销时他带领一拨人跑到北京王府井站柜台叫卖,这事轰动北京,300多家新闻媒体发了消息,不到3天大蒜销售一空。他就这样用焦裕禄的思想、工作方法指导自己,在杞县工作3年,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使杞县成为全国第二个大蒜种植县,粮食产量稳定,经济作物比例在农业中占到6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年前的1700元增加到2200元,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焦裕禄曾说过:“我们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是不抽象的,现在正是我们为人民大有作为的时候,不然,我们就对不起党,对不起烈士,对不起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为此,兰考的干部曾深情地说:“让我们和焦裕禄同行。”这话说到了点子上。
  (责编 孟红)
其他文献
1934年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新政委杨尚昆,风尘仆仆前赴该军团走马上任,第一次见到了军团长彭德怀。从此,二人开始了朝夕与共、同渡危艰、并肩战斗前后9年的烽火情谊,更写就了直至1965年10月长达32年的深厚战友情。此文从新的角度和侧面来试图解读,即从杨尚昆深切关注有关彭德怀的著述文字、从他多次深情亲笔撰写回忆纪念文章及为《彭德怀军事文选》写序,甚至从专著《杨尚昆回忆录》里多处不吝笔墨特别提及彭
期刊
在党内同志中,进入毛泽东诗词中的有3人,一是黄公略,二是彭德怀,三是罗荣桓,而为党内一位离世者写诗悼念则惟有罗荣桓。诗为《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这首诗内容不同凡响、意味深长,反映了罗荣桓在毛泽东心目中崇高的位置,传递了许多特别重要的信息。  “记得当年
期刊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资源的戕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揭密”“真相”的旗号,给一些英雄画上另类嘴脸。“刘胡兰被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当年那个为了保守党的秘密和保护乡亲们安全、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气魄英勇就义的刘胡兰遭到贬损和中伤。因此,我们不但要还原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及形象,更应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戕害红色资源的错误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红色资源需要长期努力。只有
期刊
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已置身于全球化时空几百年。何谓全球化?从经验事实的层面来看,殖民化、市场化、资本化、民主化、民族化、国家化、区域化等等都是全球化的逻辑外延。从历史规律与本质的层面来看,全球化究竟是促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同还是引发了普遍而内在的价值观沖突?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人类“文明生态”走向,文化进化论者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回应是不同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将历史范畴(传统与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有个有趣现象:图上的红军行动标示恰似落在图上的一条气势磅礴一泄万里的江河。这等奇观,是红军长征各部基本走向和主要路线大体一致的写照。长征并不是预先设计的却形成如同激流归大海的奇观,实属意料之外。这种意外之处,既有其形成的原因,又有其蕴涵的哲理。可是,这些迄今仍没有引起史家的注意,故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论题来探讨,试图说明一切意料之外皆在情理之中,揭示其历史的教益。探讨这个问题
期刊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讲话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为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的思想,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从1955年底到1956年春,为准备党的八大的召开并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在一系列调查研究、听取汇报的基础上
期刊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不畏惧,  绝不屈服,  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們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
期刊
有谁能说期刊的竞争,不是思想深度、题材新颖度的激烈竞争呢?又有谁能说杂志间的比赛,不是选题热度、事件关注度的高难性比赛呢?  在《党史文汇》杂志的同志们看来,选题是办刊方针确定之后,期刊应予高度重视的一个大问题、大工程,是办刊思想落地生根,变为生动、具体、诱人文字与画面的决定性步骤。它是期刊攀登的抓手,腾飞的翅翼,并决定和体现着宣传的方向、期刊的价值、文章的花色和品位等极为重要的方面。因此,选题测
期刊
2016年10月,枫叶如火,丹桂飘香。适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7周年和全党全国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60多年前从汾河岸畔西进南下四川的尧乡子弟第二代于10月上旬组团进行了一次返晋寻根之旅,对他们的父辈70年前曾在山西兴县、临汾等地生活战斗的地方作了一次回访,引发了诸多网友的热评。回川之后,他们决定给当地政府和父辈们作一个汇报,是为“晋绥儿女不忘初心汇报会”。  10月20日,由原西北人民艺
期刊
统观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可以断定他属于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大诗人;如把他的一生分期观察,又会发现每一历史阶段总会凸显一种诗人角色特征。红军长征期间,他进入诗词创作的巅峰。读长征诗词系列不难发现诗人的诗兴并不是发自具体的战役、战斗,那么长征路上的诗人毛泽东又应属何种角色的诗人呢?一位哲学家说:“哲学的蒸发,必定是诗;诗的凝固,必定是哲学。这原本是不奇怪的,因为两者同构不同态……”一位外国哲学家甚至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