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本文从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小学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有较多不足,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加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小学科学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我们可以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做游戏、实验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磁铁的两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演示:在准备好的纸盒上放上回形针,用手在纸盒里面拿着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再把放有回形针的一面面向学生,然后慢慢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时,用比较夸张或惊讶的语言进行配合,“哇!回形针不但没掉下来,还会走动呢!好神奇呀!”以此来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再把手从纸盒里抽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我手里拿着的条形磁铁,并再次遥控着回形针走动起来,这时他们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如此。我又说“磁铁怎么就能让回形针自如走动呢?它还有哪些秘密?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些秘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 精心组织和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通过“做中学”和“学中思”,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等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探究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还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每一个探究活动,并善于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或假想。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实心物品至少准备了两种以上,且大小、形状不同,保证孩子在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在活动开始阶段,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选择好的物品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我适时提问:“你看到眼前的现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吗?”在学生交流讨论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制定好新的探究计划,使活动有序开展。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由什么材料组成有关。这样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锻炼,也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要选取适宜的时机。当学生处于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时讨论效果最佳。讨论的问题也要难度适宜,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才能达到讨论问题的目的。否则,课堂讨论就变成形式和表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课堂纪律。如教学《磁极的相互作用》时,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磁铁的性质后,我问“现在有两根看起来相同的圆柱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是磁铁,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他们区别开吗?”学生们认真思考和讨论,各抒己见,提出:把他们悬挂起来,能指南北的是磁铁,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原因是借用了其他材料;用其中一根的一端接近另一根的中间部分,若能吸引,则手拿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把他们分成两段,不能相吸的是铁棒,能相吸的是磁铁等等。这样,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就进一步加深和牢固了。
四、 教学评价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是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上课时不再只关心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评价相互补充。在这里,我就过程性评价、生生评价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如在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评价,哪个小组的方案可行,哪个小组的方案更好,哪个同学说得最好,有没有认真倾听,有没有打断别人讲话等现象。同时,教师也针对各小组和每个发言人的表现即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得到了增强。对突发情况教师要灵活多变处理,如有一次,在校园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有学生向我告状,说某同学把蚂蚁捏死了,某某又把食物乱丢,某某在玩耍等,我当场表扬了他,对另几个也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我再问他,看到这种现象,你制止了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趁机对全班学生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珍惜生命、团结友爱等教育。我相信,这样的评价,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 开展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如利用课余时间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挂牌、邀请专家为学生义务讲解植物考察的相关知识并对公园的珍稀植物进行科学考察,以及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欣赏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理解了生命的不易,更加樂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去发现自然中的变化和奥秘,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2]吾永花.对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9):23.
作者简介:
胡卫红,重庆市,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
关键词: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学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有较多不足,不少学生缺乏科学探究方面的基本能力,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急需加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如何通过小学科学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我们可以用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做游戏、实验演示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磁铁的两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演示:在准备好的纸盒上放上回形针,用手在纸盒里面拿着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再把放有回形针的一面面向学生,然后慢慢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时,用比较夸张或惊讶的语言进行配合,“哇!回形针不但没掉下来,还会走动呢!好神奇呀!”以此来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再把手从纸盒里抽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见我手里拿着的条形磁铁,并再次遥控着回形针走动起来,这时他们就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如此。我又说“磁铁怎么就能让回形针自如走动呢?它还有哪些秘密?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些秘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二、 精心组织和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迪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孩子们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他们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通过“做中学”和“学中思”,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等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学生不但能体会到探究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还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精心组织每一个探究活动,并善于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质疑或假想。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时,同一种材料做成的实心物品至少准备了两种以上,且大小、形状不同,保证孩子在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在活动开始阶段,先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把选择好的物品放入水中,发现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我适时提问:“你看到眼前的现象,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大家交流吗?”在学生交流讨论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重新设计实验,制定好新的探究计划,使活动有序开展。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由什么材料组成有关。这样学生动手动脑、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得到锻炼,也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三、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课堂讨论要选取适宜的时机。当学生处于那种似懂非懂的状态时讨论效果最佳。讨论的问题也要难度适宜,要抓住讨论的契机,把讨论放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才能达到讨论问题的目的。否则,课堂讨论就变成形式和表演,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课堂纪律。如教学《磁极的相互作用》时,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磁铁的性质后,我问“现在有两根看起来相同的圆柱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是磁铁,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他们区别开吗?”学生们认真思考和讨论,各抒己见,提出:把他们悬挂起来,能指南北的是磁铁,马上有同学提出异议,原因是借用了其他材料;用其中一根的一端接近另一根的中间部分,若能吸引,则手拿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把他们分成两段,不能相吸的是铁棒,能相吸的是磁铁等等。这样,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就进一步加深和牢固了。
四、 教学评价
教学和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两个重要环节,相辅相成。评价既是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上课时不再只关心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方式很多,各种形式的评价相互补充。在这里,我就过程性评价、生生评价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如在讨论、汇报交流过程中,让学生相互评价,哪个小组的方案可行,哪个小组的方案更好,哪个同学说得最好,有没有认真倾听,有没有打断别人讲话等现象。同时,教师也针对各小组和每个发言人的表现即时给予表扬、鼓励、指导。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得到了增强。对突发情况教师要灵活多变处理,如有一次,在校园观察蚂蚁的过程中,有学生向我告状,说某同学把蚂蚁捏死了,某某又把食物乱丢,某某在玩耍等,我当场表扬了他,对另几个也进行了批评教育,之后我再问他,看到这种现象,你制止了吗?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趁机对全班学生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珍惜生命、团结友爱等教育。我相信,这样的评价,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 开展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教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如利用课余时间给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挂牌、邀请专家为学生义务讲解植物考察的相关知识并对公园的珍稀植物进行科学考察,以及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与此同时,他们也欣赏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理解了生命的不易,更加樂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去发现自然中的变化和奥秘,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
[2]吾永花.对科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青年文学家,2009(9):23.
作者简介:
胡卫红,重庆市,重庆市涪陵区浙涪友谊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