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命题,“立德树人,做好学生引路人”恰恰诠释了教育本质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诚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关系,立德是树人的方法论,树人是立德的世界观,一方面要发挥立德的涵养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协同树人的交互作用。立德意蕴着确立、树立、建立的科学德育理论体系,树人则意蕴着服人、化人、成人的成长成才过程,因此,立德树人,做好学生引路人,要树立立德服人、立德化人、立德成人的三维育人体系。
一、立德服人:构筑学生引路人的自觉性
邓小平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如何塑造立德服人的方法论。切实将立德服人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德育观,需要以广大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作为支撑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纵观中国儒家师德师道价值观,不难发现,教师道德权威力量之所以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社会阅历、职业的公信力等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源自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是在师生日常实践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价值多元化思潮给教师立德服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学生道德观、价值理念、自身道德素养出现分化、消解,甚至最终出现道德相对主义;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的师德受其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缺乏敬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淡化,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教书育人服务意识不强,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这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德行产生了困惑和质疑,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公信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师德师道不再是“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楷模榜样。宋代教育家朱熹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因此,教师要想立德服人,就要积极树立个人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层面融入并贯穿于师德建设中,培育教师对社会、家庭、职业、个人四个层次道德观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增强教师道德素养四个层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真正做到以德服人,构筑做学生引路人的自觉性。
二、立德化人:夯实学生引路人的常态性
立德树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如果说立德服人是立德树人的表层认知,那么,立德树人更深层次的目的是立德化人。“化人”这一过程蕴含着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内化的道德文化基因。不可否认,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认知、认同、内化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远离父母独自生活的心理断裂期。在这一时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乃至道德内化方面有着独特、理性的见解,在大学自由、自律、自主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疏于道德交流和实践交往,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也影响了立德化人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来敲开学生的道德心扉,关注、尊重、关爱学生,形成对话、包容、互通、自由的德育教育新常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诉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贴心者、引导者,以取得立德化人的良好效果。
有哲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换而言之,道德的激励、唤醒、鼓舞实质上是道德的内化。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并尊重每个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关注学生、热爱学生、贴近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体悟能力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亲其师,信其道”,这是立德化人的道德体悟,教师要努力塑造崇高的师道师德,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帮助学生净化情感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诚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立德成人:铸造学生引路人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教育和立德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人,人之为人成为德育的终极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对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求道德之真,挖掘道德教育中的真善美,追求道德教育的真谛;“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学生而言,立德成人要真正把握道德之真,成人是人格修养完善的结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为了立德,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将客观规律之道内化与外形为个人德行修养,即“德者,得道也”。立德成人,其目的就是使师道师德在学生当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立德成人的本质,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将立德成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塑造学生对立德成人的认知、认同的表层过程,“感知它、领悟它”是深化学生对立德成人自觉、自信的深层过程。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成为立德树人的榜样楷模,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离不开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更离不开教师学习、处世、生活、育人所秉持的道德价值观。“立德树人,做好学生引路人”是系统育人、化人、成人的过程,离不开“立德服人、立德化人、立德成人”三维协同服务树人。
一、立德服人:构筑学生引路人的自觉性
邓小平指出: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关键在于如何塑造立德服人的方法论。切实将立德服人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德育观,需要以广大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素质作为支撑动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纵观中国儒家师德师道价值观,不难发现,教师道德权威力量之所以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至高无上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丰富的社会阅历、职业的公信力等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源自教师个人人格魅力,是在师生日常实践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感召力。
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价值多元化思潮给教师立德服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学生道德观、价值理念、自身道德素养出现分化、消解,甚至最终出现道德相对主义;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的师德受其影响,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缺乏敬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淡化,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教书育人服务意识不强,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这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德行产生了困惑和质疑,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公信力受到严重的挑战,师德师道不再是“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楷模榜样。宋代教育家朱熹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因此,教师要想立德服人,就要积极树立个人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层面融入并贯穿于师德建设中,培育教师对社会、家庭、职业、个人四个层次道德观的高度认同和热爱,增强教师道德素养四个层次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真正做到以德服人,构筑做学生引路人的自觉性。
二、立德化人:夯实学生引路人的常态性
立德树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如果说立德服人是立德树人的表层认知,那么,立德树人更深层次的目的是立德化人。“化人”这一过程蕴含着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内化的道德文化基因。不可否认,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认知、认同、内化的关键阶段,更是学生远离父母独自生活的心理断裂期。在这一时期,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乃至道德内化方面有着独特、理性的见解,在大学自由、自律、自主的环境下,师生之间疏于道德交流和实践交往,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也影响了立德化人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来敲开学生的道德心扉,关注、尊重、关爱学生,形成对话、包容、互通、自由的德育教育新常态,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诉求,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贴心者、引导者,以取得立德化人的良好效果。
有哲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换而言之,道德的激励、唤醒、鼓舞实质上是道德的内化。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水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并尊重每个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关注学生、热爱学生、贴近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体悟能力等,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亲其师,信其道”,这是立德化人的道德体悟,教师要努力塑造崇高的师道师德,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帮助学生净化情感心灵,陶冶道德情操,诚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三、立德成人:铸造学生引路人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教育和立德的目的都是为了成人,人之为人成为德育的终极目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对教师而言,要引导学生求道德之真,挖掘道德教育中的真善美,追求道德教育的真谛;“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学生而言,立德成人要真正把握道德之真,成人是人格修养完善的结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为了立德,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将客观规律之道内化与外形为个人德行修养,即“德者,得道也”。立德成人,其目的就是使师道师德在学生当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立德成人的本质,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将立德成人“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是塑造学生对立德成人的认知、认同的表层过程,“感知它、领悟它”是深化学生对立德成人自觉、自信的深层过程。
“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成为立德树人的榜样楷模,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离不开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素养,更离不开教师学习、处世、生活、育人所秉持的道德价值观。“立德树人,做好学生引路人”是系统育人、化人、成人的过程,离不开“立德服人、立德化人、立德成人”三维协同服务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