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兴衰与否决定了我国经济态势的走向与发展。在中央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后,农业经济也就成为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而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深刻改善当今农村的落后局面,并且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进一步升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针对于农业技术存在壁垒、乡村人才流失、资金短缺以及地方特色缺失的问题,本文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联系、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如何解决当下问题以及此后发展的大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解决问题;辨析关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由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有些村庄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消失,但由于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上存有不同的互补的功能,因而乡村是不可能消失的,由于我国农村的人口基数较大,即使如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我国仍存有几亿的农村居民。若城乡差距过大或乡村发展特别落后,又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的现代化呢?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的把农业农村工作放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而习近平本人也在多次会议中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振了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因而,要想真正的落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首先要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又由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发达的农村农业经济也会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新时代“三农”工作也在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则是发达的农村农业经济[3]。从近期看,乡村振兴战略要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发展农村农业的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非常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将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真正落到实处,深刻反映出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其次,农业经济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它的兴衰与否决定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成功实行,因而两者之间存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当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息网络技术较为落后,并且缺乏当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以及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许多地区较为落后,并且设备与技术都跟不上。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也便导致后期对于此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过大,回报率偏低,无法吸引企业与人才,加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二,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当今这个现代化社会,必然会阻碍社会进程,大多数农民受到小农思维的束缚,对于土地流转带有一定的抵触情节。而新型农业主体虽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满足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相适应的经营方式,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推动了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发展,但由于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收益波动大等问题,无法真正成为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第三,农村基础建设缺失,导致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缺失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会导致人才流失,这也成为了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4]。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减小城乡差距,大力扶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不适应于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工作过程中存有大量的不当行为,导致了当地环境急剧恶化,从而也制约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在发展农业技术时,往往会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其存在着认知不足的问题,并且乡镇上也存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无法真正的大力推行农业现代化,这也就形成了农业技术上的停滞或者落后的局面。而农村当今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导致无法进行技术化的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利用好现有设施,导致产生大量浪费[5]。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带动乡村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整顿,大力扶持新型产业,在进行产业创新和业态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大力研发新产品,并且运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便利来增强自家产品的市場竞争力。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完善本地的产业结构,实现对于污染严重或者收效过小的企业与工程进行关停与整顿,并且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多种变革,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以确保当代以及后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第二,完善技术机制,建立好面向农村的的适用性新技术推广机制,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建立好对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奖励机制,鼓励大量的科技人员涌入建设农村,国家下发资金支持农村的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并且创办好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科研成果[6]。国家对其进行引导式的鼓励发展,并且推动建立段圆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面向行业的的科技技术发展,支持行业竞争,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第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对此类项目的支持在建设项目前搞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带动好农民的自主积极性,首先要教育并且引导好村民转变传统封建思想,树立起新时代新农村的生态生活理念,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确保物尽其用。农村基础设施要坚持“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生产、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健康幸福高质量的生活也愈发渴求,党和国家便充分结合现实与人们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造福人们的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便是其中重要一环,而此战略的推行又于农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而切实解决好在农村发展经济中存留的问题是新阶段的重中之重,本文所提及的种种建议便是依据现实所提出的,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方可充分地实现好我国民众对于绿色健康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博.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评《中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41(10):206-209.
[2] 霍玉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以信阳市发展毛尖茶产业为例[J]. 农业经济, 2020,6(5):24-25.
[3] 刘洪英.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趋势[J]. 新农业, 2020, 65(7):78-80.
[4] 刘颖.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20,12(5):18-19.
[5] 刘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策略分析[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12(3):10-13.
[6] 张瑞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5(14):20-2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发展;解决问题;辨析关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由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此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减少,有些村庄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消失,但由于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上存有不同的互补的功能,因而乡村是不可能消失的,由于我国农村的人口基数较大,即使如今的城市化发展较快,我国仍存有几亿的农村居民。若城乡差距过大或乡村发展特别落后,又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的现代化呢?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必然选择。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准确把握其基本特征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历史性的把农业农村工作放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而习近平本人也在多次会议中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振了信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因而,要想真正的落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首先要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又由于两者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发达的农村农业经济也会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同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新时代“三农”工作也在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则是发达的农村农业经济[3]。从近期看,乡村振兴战略要克服疫情影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发展农村农业的目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非常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将优先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真正落到实处,深刻反映出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其次,农业经济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它的兴衰与否决定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否成功实行,因而两者之间存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当今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息网络技术较为落后,并且缺乏当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以及技术人才的缺失,导致许多地区较为落后,并且设备与技术都跟不上。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也便导致后期对于此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过大,回报率偏低,无法吸引企业与人才,加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第二,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在当今这个现代化社会,必然会阻碍社会进程,大多数农民受到小农思维的束缚,对于土地流转带有一定的抵触情节。而新型农业主体虽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满足了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相适应的经营方式,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推动了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发展,但由于总量偏少、发展不均衡、收益波动大等问题,无法真正成为发展农村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第三,农村基础建设缺失,导致农业技术发展缓慢,缺失的公共服务设施也会导致人才流失,这也成为了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4]。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虽然近年来党和国家为减小城乡差距,大力扶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基础设施仍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不适应于当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工作过程中存有大量的不当行为,导致了当地环境急剧恶化,从而也制约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第四,农业技术推广效果差强人意,在发展农业技术时,往往会发现大多数农民对其存在着认知不足的问题,并且乡镇上也存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无法真正的大力推行农业现代化,这也就形成了农业技术上的停滞或者落后的局面。而农村当今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导致无法进行技术化的实践工作,无法有效利用好现有设施,导致产生大量浪费[5]。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带动乡村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整顿,大力扶持新型产业,在进行产业创新和业态培养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大力研发新产品,并且运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便利来增强自家产品的市場竞争力。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完善本地的产业结构,实现对于污染严重或者收效过小的企业与工程进行关停与整顿,并且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进行多种变革,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以确保当代以及后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
第二,完善技术机制,建立好面向农村的的适用性新技术推广机制,加大对其扶持力度,建立好对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人才奖励机制,鼓励大量的科技人员涌入建设农村,国家下发资金支持农村的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并且创办好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科研成果[6]。国家对其进行引导式的鼓励发展,并且推动建立段圆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面向行业的的科技技术发展,支持行业竞争,重点加大电子信息、生物、制造业信息化、新材料、环保、节能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第三,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对此类项目的支持在建设项目前搞好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设计,让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带动好农民的自主积极性,首先要教育并且引导好村民转变传统封建思想,树立起新时代新农村的生态生活理念,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管理,确保物尽其用。农村基础设施要坚持“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的作用,从而达到改善农村生产、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建设美丽富饶的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我国人民对于健康幸福高质量的生活也愈发渴求,党和国家便充分结合现实与人们的需求,制定了一系列造福人们的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便是其中重要一环,而此战略的推行又于农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因而切实解决好在农村发展经济中存留的问题是新阶段的重中之重,本文所提及的种种建议便是依据现实所提出的,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方可充分地实现好我国民众对于绿色健康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博.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策略——评《中国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41(10):206-209.
[2] 霍玉璨.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以信阳市发展毛尖茶产业为例[J]. 农业经济, 2020,6(5):24-25.
[3] 刘洪英. 乡村振兴战略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趋势[J]. 新农业, 2020, 65(7):78-80.
[4] 刘颖.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20,12(5):18-19.
[5] 刘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及策略分析[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20,12(3):10-13.
[6] 张瑞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9,5(1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