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冯延巳词中“冷”“热”对比现象浅析其人生态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l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热对比手法一直是古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通过这一对比手法,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更加凸显,读者更能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诗经》中就有很多运用冷热对比的生动例子。如《氓》中前期热烈的期盼之情,到后期的心灰意冷,深刻表现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正是有了热的回忆,才更显得现实的冷酷无情,更能引发人们对女主人公的同情。中国的文人表达情感历来讲究含蓄、隐秘,其运用多种手法来使得作品百转千回,耐人寻味。冯延巳词“感情沉重深厚,容易引起身世之感”,冷热现象的对比也是表现其主导风格的重要手法,对这一手法的分析,也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多层次感知词人的情感变化。
  一、冯词中“冷”“热”对比现象
  “冯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就正在于它深刻而形象地揭示、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中的特殊心理、特殊灵魂”,而冷热现象的对比就像词人情感中沉迷与清醒的两种状态,亦是词人喜悦与愁苦的两种心情对比。冯词中不是一味写完“冷”后再写“热”,而是“冷”“热”交替,想要沉迷之际又瞬时清醒,感受到现实的伤害又立刻自我劝解回到酒中找寻安慰……由此可以窥见词人多方面的人生态度。
  (一)青春易逝、人生难料的感性惋惜
  人生如过眼云烟,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以留住,空给人无限惋惜。时光无情、世事无常的变化,总会让敏感的词人内心堆积起多种愁绪,爱情的波折、春光的消逝等轻易就激起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哀伤。这些特性在冯词中十分明显,在对其词中冷与热现象的分析中,我们能更好地感受作者这一情感的抒发。如《采桑子》“中庭雨过春将尽”一词写闺情。上片是风吹花落、雨打残枝的残败景象,景是冷的,看景之人的心也是冷的,“无语凭阑只自知”道出女子因眼前景而触发了心中无人知晓的哀伤。下片笔锋一转,“双燕”归来,一片暖意,这是闺中人的热切期盼,但这热切的期盼却敌不过现实的冰冷,“难约后期”的叹息才是苦闷的原因,年华难留,佳人难再。又如《鹊踏枝》“几度凤楼同饮宴”一词,上片写恋人相逢,情态亲昵,“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彼此珍惜这次的相逢,一篇热切之感。但是正因为想到此次相逢又会面对离别,下片描写了歌女在宴会将散时的悲伤,“蜡烛泪流羌笛怨”,“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漫漫长夜即将结束,分别在即,只能借酒浇愁,深埋痛苦。
  冯词中写青春消逝、世事难料的主题比重很大,这些痛苦的感受往往也和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及对今日现状之痛苦结合起来。作者对待青春、回忆总是一片热忱、一颗真心,热忱越多、真心越热,一旦清醒面对现实,那痛苦、愁闷就越浓、越深,这种“冷”的悲剧也让作者难以面对,惶惶终日。
  (二)盛极必衰、乐极哀来的高度敏感
  冯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优美的景色、欢乐的宴席中,能跳脱出当时的氛围,敏感察觉到盛极必衰的忧患。这种忧患让词人总是惶恐,不经意间就流露在词中。《谒金门》“圣明世,独折一枝丹桂”一词,为庆祝友人新科及第而作,开门见山地写出这是一场热闹、喜庆之事,作者甚至想象了友人及第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场景。可这样的热闹终究不长久,下片笔锋一转词人立马想到青春易逝,富贵荣耀从来都是短暂,再多的喜悦也只是昙花一现。最后词人勉力劝慰友人,亦是劝慰自己,借着祝愿来用酒暂消痛苦。这种叹息已经超越了对友人的祝福意味,其中隐含着盛极必衰、好景难留的人生忧患感慨,更加丰富了词作的内在意蕴,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又如《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一词,虽是冬日的落梅,却风情万种,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随后“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在景的基础上,道出热闹过后一切回归寂寥时的词人内心的感受—欢乐总是短暂,清醒后的痛苦才是人生常态。昨夜宴饮时歌舞升平的热闹与次日酒醒后的落寞情绪做了一个对比,一欢一愁,一热闹一独处,体现了词人“人世无常,盛宴必散”的独特感触,这种感触,只有敏感的心才能深刻体会到。
  无论热闹过后的冷清现实,还是“昨夜笙歌容易散”的直觉感受,都是因为词人敏感的心,不能放松,时刻绷着如紧拉的弓箭,不能轻易就射出去。众人沉浸在爱情中、享乐中,词人却早早看到盛极必衰、乐极哀来的人生常态,因无处诉说,只能独自徘徊、独自在热闹中承受悲凉。
  (三)对人生执着、热爱的态度
  叶嘉莹先生曾这样评价冯延巳,“冯延巳一方面给人直接的感动,很强烈的感动;一方面又像温庭筠的词一样,给人丰富的联想。……冯延巳的词,一方面有直接的感动,一方面不给人这种情事的拘限”“正中词每于耽溺之执着中做反省之挣扎,又于反省之挣扎中见耽溺之执着”。因为冯词总用真心书写,所以给人以直接感动,这种词人自身对生活、人生的深切感受以及不指明的情感出處又让读者可以自由联想,这是此人执着热爱生活的体现。另外,面对飘摇的社会现状、起伏的人生变化,词人苦苦寻觅出路却一无所获,但他却仍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的精神也让人感动。《采桑子》“昭阳记得神仙侣”一词,上片是往昔“独自承恩”的得意,是心热、情热的回忆,这使得主人公久久在回忆中不愿醒来;下片却急转直下,回到现实面对的是失宠的冷清、寂寞的心情,今昔对比,更显凄凉。然而,即便如此悲凉境地,主人公仍然“旧约犹存”,由此可见主人公对君王仍然饱含热烈执着的情谊。其中隐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即使往日美好无法再现,但美好的誓言仍然存在心中,因此词人流着泪也不愿意放弃,并且要一直追求下去。又如《清平乐》“西园春早,夹径抽新草”一词,上片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春早”与“寒先老”,“冰”与“碧沼”,冷暖的对比更加多层次地展现出春日美景,冷是热的铺垫;下片写词人与友人高谈阔论,把酒言欢,“西园”这片小小的天地与广阔自然紧密相连,词人与友人沉浸在诚挚的友情和美妙的景色中,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轩车莫厌频来”的真诚邀请。我们不仅看到了词人热爱生活的情怀,还感受到词人期待友人再来的心情和对纯朴自然生活的向往。
  二、冯词以“冷”为主导风格之因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总体上冯词是偏“冷”的,“热”很多时候是“冷”的铺垫,是两者对比下更凸显其“冷”的特性。这一特点原因何在?可以从外在环境和诗人经历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南唐处于唐末五代十国这样一个动荡的特殊时期,因国小力弱所以在夹缝中生存。其仅有十几年相对安稳的时间,此后国势越来越微弱,倾覆只在旦夕之间。在这种环境下,南唐君臣一面尽情享乐以忘记内忧外患,一面又惶惶不安、恐懼末日来临。这种矛盾的末世心情在冯延巳身上也有着深刻体现,所以其词中总是欢乐夹杂痛苦,既想沉醉花间又想努力面对现实,时刻提心吊胆,不知何时自己的国家就将灭亡。无尽的忧愁让词人的笔下总是旧恨未消又添新恨,便是再热的景也盖不过这彻骨的寒。他的“愁”与“恨”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肺腑的低吼,是每况愈下的国势在他词中的隐秘再现,更是对家国的深刻担忧,就是李清照所说的“亡国之音哀以思”。这冷热的对比,只会更加凸显冯词中时代造就的浓厚悲剧风格。
  时代是乱世,冯延巳自身的命运也随着乱世动荡而飘摇不定。这也是其词“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境优渥,冯延巳出生后便衣食无忧,年轻时就与南唐群臣有着密切联系,为自身仕途打好了基础。本是一片大好的前程,但是因为国家的弱小、党内斗争的严重,冯延巳四次拜相,四次罢相,其一生大起大落,构成了他特殊而深刻的矛盾心理:一面是与生俱来的优越与显赫,一面是明争暗斗的无奈与不安;一面是身处富贵温柔乡的风流潇洒,一面是进退不由人的尴尬苦闷,由此形成了他性格中冷热交替、最终冷占主导的悲剧性格。冯延巳有救世之心,奈何激烈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止敲打他敏感而脆弱的心灵,注定了其悲剧的人生命运。
  最后,在冯延巳创作中,晚唐诗风对其影响也很深,导致他的创作最终呈现出这样一种“冷”态。除去创作形式上的借鉴,冯词词风继承了晚唐遗韵:伤感、愁苦的末世情怀。晚唐由于政治腐败,朋党相争,普通和出身寒微的士子难以通过正当途径入朝从政。文人们身处腐败黑暗、战争不断的恶劣环境中常常流离失所甚至朝不保夕。绝望的文人们不是隐居避世,就是胡乱混日,他们将从政的热情转化为对末世苍凉之感的吟唱。冯延巳生活的时代与晚唐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关联,所以我们在读冯作时,总会萦绕于独属那个时代的悲情气氛中。
  三、结语
  冯延巳是南唐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词人,从他的词作中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这个时代下广大文人的心理。冯延巳是大众的,他的词风中包含着许多词作家的影子,诸如温庭筠、韦庄之人;冯延巳又是小众的,他词里所描写的那些细腻独到的心绪,在他之前几乎无人做到。他的词看似写闺中愁情、唱和娱乐,实际却在冷和热的对比中时时刻刻凸显着他的人生态度。他的词富于性情,情感真挚动人,不仅扩大了词的境界,而且提高了词的抒情价值,对北宋初词人的创作无疑具有强烈的带动力,对后世的影响也会一直延续。
  基金项目:2020年长沙理工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新型影戏的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X2020SS98)。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馆的作用,对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进行研究.本文以吉林省文化馆为例,从民族民间艺术的相关概述、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我国的社会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很多博物馆中以及考古挖掘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经过时间的洗礼,可能会产
塔耶卜·萨利赫是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被BBC评为20世纪最著名的阿拉伯小说家.其小说《北迁季节》一经出版,立即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好评如潮.2001年,该书被阿拉伯文学
期刊
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存在较多困难和问题,然而又面临着难得的
基层博物馆是重要的文物展览场所,广大群众能够在博物馆内参观到各个历史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从而实现文化历史的传承.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虚静说与西方的距离说都指的是一种审美心理,都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观照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二者具有一致性,表现在由“距离”引起的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消解以及产生无功利的审美态度。但二者强调的“距离”有实质的不同,因此两个理论走向了不同的维度,成为不同的美学范畴。  一、虚静说与距离说的含义  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美学范畴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意在要
期刊
饶宗颐教授对楚辞学的贡献巨大,是“楚泽恢弘人”.24岁即作《楚辞地理考》,与国学家钱穆先生商榷屈原的流放地问题,而引起国学界的关注.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他筚路蓝缕、披荆斩
民国言情小说是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反映,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文本.民国时期言情小说是通俗文学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学现代化的体现.文章以《啼笑
期刊
李白被后世的人们称作“诗仙”、“谪仙”,在诗歌中很少细描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注重写豪迈心胸和激昂情怀,以气夺人,有傲世独立气概.李白不仅在诗歌中常用“月”、“酒”、
儒家孝道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基础性地位,也是炎黄子孙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重要品质。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可见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地位。自古以来,古代的思想先哲们对“孝”的内涵意义多有论及,但是《论语》中的“孝”与社会、政治相联系,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孝道”在这一时代得以广阔地拓展,从而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孝道产生的历史背景,从《论语》的原著文本入手,探析“孝”在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