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因其作品中大量聚焦底层社会与揭露社会现实的内容而被誉为现实主义作家,历来学者们都较为关注其作品的这一特质,《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对老舍写实主义作品的研究中,其将焦点聚集在老舍作品中所具有的喜剧才能和形式上的结构,认为老舍的作品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揭露社会之不公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五四作家的最大的因素。
关键词:老舍;喜剧才能;闹剧;煽情悲喜剧;极端的修辞法
一、老舍写实主义的传统观点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中常被叙述为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一位对底层人民满怀悲悯的“人民艺术家”。老舍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触,审视、批判风格揭示社会现实,揭露时代的丑恶。刘绍铭先生曾于197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现代的中国作家过度‘沉溺’于中国的命运,因而使他们的小说好像是写于‘涕泪飘零’之中。”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果真“涕泪飘零”,那么大概在这“涕泪飘零”的叙写历程中,老舍添加了重要一笔,因此历来学者们在评价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时,基本都集中于这一点:吴福辉认为“老舍本来的独特处即是充沛的批判精神,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剧本,并不以刻画人物为主要目标,却总是执着于对丑恶的中国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批评,包括民族的因循守旧、自卑、‘出窝老’的习性,求稳认输……老舍的批判是用喜剧的方式进行的,他保持了趣味,让有用的文学使人愉悦,增加美感。”朱栋霖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老舍的小说“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不同时期,老舍所作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审视具有不同的内涵。”克莹教授认为老舍是“城市贫民生活的难得的卓越画家和他们愿望的讴歌者”。
老舍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形象与姿态似哭似笑,既悲且喜,一个“现实”并不足以概括,很多焦点聚集于老舍写实主义中带有表演性的闹剧及煽情悲喜剧叙事手法,这也是《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中为老舍研究提供的新面向。
二、老舍喜剧才能的来源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自陈《老张的哲学》是模仿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所作,从老舍笔下活力充沛的语言、煽情悲喜剧式的情节、诡奇的人物,老舍在创作手法上也倾向于模仿之。历来学者们均将其视为一个人道写实主义者或是温馨的幽默家,这是忽略了老舍的喜剧才能,老舍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的五四作家,是由于其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将社会的不公夸大化,以及其偏离了写实主义的金科玉律,敢于自抒新机。在《老张的哲学中》,老张的人物形象与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压榨剥削尼古拉斯的吝啬放贷人拉尔夫·尼克尔贝贝和学堂里残酷、畸形的斯奎尔先生很相近,是二者的综合体。而晚清谴责小说的闹剧修辞手法则为老舍插科打诨式的丑戏与滑稽剧提供了主要的灵感来源。
三、叙事特点
(一)“闹剧”叙事
老舍笔下的“闹剧”以放肆的喜剧行为来扭曲社会成规和既定价值,常常以一连串狂欢式的情节,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冲撞、戏谑、嘲弄、变形等)凌驾于理性和正常流露的情感之上。闹剧的行动力是丑角,其形象或狰狞,或愁眉苦脸,或是两者的混合,闹剧正是通过丑角的夸张激动的肢体,传递一种精神状态,闹剧让受众如果觉得闹剧情境尴尬而又可笑,那是因为我们同時有作壁上观的距离感,又有恶作剧式的想象介入。”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暴力场面和暧昧的笑声,显示了老舍在试图创造一则闹剧形式的作品,转向又以反讽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个是非颠倒、价值混乱的世界。《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作者王德威认为《老张的哲学》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部有意以闹剧模式写作的作品。
(二)“煽情悲喜剧”叙事
煽情悲喜剧重在采取夸张的手法呈现出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使生命的价值通过戏剧化形式得以强化,用夸张与放纵的表达,特点便是极端化的情境或行动,主要包括强烈的情绪导向、极端化的道德分界以及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设计,“通常都是好人受害,结局则是善恶有报,其间则充斥着阴谋阳谋、悬疑危机,以及种种令人屏息的考验冒险……其目的在于重建社会秩序及伦理准则”。因煽情悲喜剧以极端化的善恶描写、夸张的修辞、风格化的人物取胜,所以一向被视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书写的反面教材,但由于任何“现实”的呈现都需要一套叙事规范或情节安排,那么写实主义也无从规避任何在叙事设计方面的因素,所以写实主义与煽情悲喜剧之间的差异只是程度问题,老舍的写实主义创作中,其偏离了传统写实主义范畴的煽情悲喜剧式的想象力为现代中国叙事里的“现实”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极端的修辞法”叙事
老舍的多部小说都将闹剧和煽情悲喜剧融合在一起,在闹剧中添加了煽情悲喜剧的层面,《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等多部作品便是老舍作品中对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混用以及对二者关系的辩证。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结尾老张的婚礼不仅没能顺利举行,反而还成了蠢事大会,老张并未因婚礼不成功而灰心,最后还实现了他的野心,当上了省教育厅长,还用一半的价钱买了两个妾。老舍如此设计结尾是将两种可能的结局混在一起,一个是闹剧式的,“恶棍小丑尽可耀武扬威、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另一个是煽情悲喜剧式的,“凸显恶人欺压良善所造成的恐怖与痛苦”而《赵子曰》中,赵子曰希望与乡下的老婆离婚,娶到高贵漂亮的王小姐,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俊俏风流的欧阳天风,另一个是投身爱国活动的李景纯,结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欧阳天风骗钱、强暴王小姐的伪君子真面目以及李景纯计划暗杀失败被判处死刑的恐怖分子的面目被揭穿,以复杂扭曲的情节布局揭发了隐藏的邪恶,闹剧造成了苦果之后,“当小丑骤下杀手”,煽情悲喜剧就进入了闹剧的范围。将闹剧与煽情悲喜剧融合使用的手法,是试图以“极端的修辞法”来捕捉一个“价值极端含混的世界”的现实面貌,中国现实之混乱变动非以闹剧与煽情悲喜剧形式不足以呈现。
总之,老舍的“闹剧”和“煽情悲喜剧”在叙事模式上虽然都依赖“极端渲染”与“夸张”手法,但是煽情悲喜剧的目标在于指出混乱现实背后的善恶对决,从而投射出对某种秩序的回归的渴望;而闹剧却对所有这一类的努力嗤之以鼻;煽情悲喜剧提倡对道德的追寻,闹剧则将之视为一个荒谬绝伦的笑话。这也是为什么老舍的作品会展现出“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与“犬儒的大玩笑家”这两种看似矛盾但实则紧密相连的两种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
[3]刘绍铭.涕泪飘零的现代中国文学.台北远景出版,1980.
[4]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01期.
[5]吴福辉.今日老舍的意义.中华读书报,1999年2月3日载.
[6]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凤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8]李凤亮.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南方文坛,2008第5期.
作者简介:
黎筱田(1990-),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关键词:老舍;喜剧才能;闹剧;煽情悲喜剧;极端的修辞法
一、老舍写实主义的传统观点
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中常被叙述为一位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一位对底层人民满怀悲悯的“人民艺术家”。老舍通过幽默风趣的笔触,审视、批判风格揭示社会现实,揭露时代的丑恶。刘绍铭先生曾于197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现代的中国作家过度‘沉溺’于中国的命运,因而使他们的小说好像是写于‘涕泪飘零’之中。”如果中国现代文学果真“涕泪飘零”,那么大概在这“涕泪飘零”的叙写历程中,老舍添加了重要一笔,因此历来学者们在评价老舍创作的主要成就时,基本都集中于这一点:吴福辉认为“老舍本来的独特处即是充沛的批判精神,他最有代表性的小说、剧本,并不以刻画人物为主要目标,却总是执着于对丑恶的中国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批评,包括民族的因循守旧、自卑、‘出窝老’的习性,求稳认输……老舍的批判是用喜剧的方式进行的,他保持了趣味,让有用的文学使人愉悦,增加美感。”朱栋霖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老舍的小说“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敷衍、苟且、安分守己……不同时期,老舍所作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审视具有不同的内涵。”克莹教授认为老舍是“城市贫民生活的难得的卓越画家和他们愿望的讴歌者”。
老舍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形象与姿态似哭似笑,既悲且喜,一个“现实”并不足以概括,很多焦点聚集于老舍写实主义中带有表演性的闹剧及煽情悲喜剧叙事手法,这也是《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中为老舍研究提供的新面向。
二、老舍喜剧才能的来源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中自陈《老张的哲学》是模仿狄更斯的《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所作,从老舍笔下活力充沛的语言、煽情悲喜剧式的情节、诡奇的人物,老舍在创作手法上也倾向于模仿之。历来学者们均将其视为一个人道写实主义者或是温馨的幽默家,这是忽略了老舍的喜剧才能,老舍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的五四作家,是由于其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将社会的不公夸大化,以及其偏离了写实主义的金科玉律,敢于自抒新机。在《老张的哲学中》,老张的人物形象与狄更斯《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中压榨剥削尼古拉斯的吝啬放贷人拉尔夫·尼克尔贝贝和学堂里残酷、畸形的斯奎尔先生很相近,是二者的综合体。而晚清谴责小说的闹剧修辞手法则为老舍插科打诨式的丑戏与滑稽剧提供了主要的灵感来源。
三、叙事特点
(一)“闹剧”叙事
老舍笔下的“闹剧”以放肆的喜剧行为来扭曲社会成规和既定价值,常常以一连串狂欢式的情节,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冲撞、戏谑、嘲弄、变形等)凌驾于理性和正常流露的情感之上。闹剧的行动力是丑角,其形象或狰狞,或愁眉苦脸,或是两者的混合,闹剧正是通过丑角的夸张激动的肢体,传递一种精神状态,闹剧让受众如果觉得闹剧情境尴尬而又可笑,那是因为我们同時有作壁上观的距离感,又有恶作剧式的想象介入。”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充斥着莫名其妙的暴力场面和暧昧的笑声,显示了老舍在试图创造一则闹剧形式的作品,转向又以反讽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个是非颠倒、价值混乱的世界。《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作者王德威认为《老张的哲学》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第一部有意以闹剧模式写作的作品。
(二)“煽情悲喜剧”叙事
煽情悲喜剧重在采取夸张的手法呈现出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使生命的价值通过戏剧化形式得以强化,用夸张与放纵的表达,特点便是极端化的情境或行动,主要包括强烈的情绪导向、极端化的道德分界以及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设计,“通常都是好人受害,结局则是善恶有报,其间则充斥着阴谋阳谋、悬疑危机,以及种种令人屏息的考验冒险……其目的在于重建社会秩序及伦理准则”。因煽情悲喜剧以极端化的善恶描写、夸张的修辞、风格化的人物取胜,所以一向被视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书写的反面教材,但由于任何“现实”的呈现都需要一套叙事规范或情节安排,那么写实主义也无从规避任何在叙事设计方面的因素,所以写实主义与煽情悲喜剧之间的差异只是程度问题,老舍的写实主义创作中,其偏离了传统写实主义范畴的煽情悲喜剧式的想象力为现代中国叙事里的“现实”主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极端的修辞法”叙事
老舍的多部小说都将闹剧和煽情悲喜剧融合在一起,在闹剧中添加了煽情悲喜剧的层面,《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等多部作品便是老舍作品中对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混用以及对二者关系的辩证。例如在《老张的哲学》中,结尾老张的婚礼不仅没能顺利举行,反而还成了蠢事大会,老张并未因婚礼不成功而灰心,最后还实现了他的野心,当上了省教育厅长,还用一半的价钱买了两个妾。老舍如此设计结尾是将两种可能的结局混在一起,一个是闹剧式的,“恶棍小丑尽可耀武扬威、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另一个是煽情悲喜剧式的,“凸显恶人欺压良善所造成的恐怖与痛苦”而《赵子曰》中,赵子曰希望与乡下的老婆离婚,娶到高贵漂亮的王小姐,他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俊俏风流的欧阳天风,另一个是投身爱国活动的李景纯,结尾的戏剧性转折使得欧阳天风骗钱、强暴王小姐的伪君子真面目以及李景纯计划暗杀失败被判处死刑的恐怖分子的面目被揭穿,以复杂扭曲的情节布局揭发了隐藏的邪恶,闹剧造成了苦果之后,“当小丑骤下杀手”,煽情悲喜剧就进入了闹剧的范围。将闹剧与煽情悲喜剧融合使用的手法,是试图以“极端的修辞法”来捕捉一个“价值极端含混的世界”的现实面貌,中国现实之混乱变动非以闹剧与煽情悲喜剧形式不足以呈现。
总之,老舍的“闹剧”和“煽情悲喜剧”在叙事模式上虽然都依赖“极端渲染”与“夸张”手法,但是煽情悲喜剧的目标在于指出混乱现实背后的善恶对决,从而投射出对某种秩序的回归的渴望;而闹剧却对所有这一类的努力嗤之以鼻;煽情悲喜剧提倡对道德的追寻,闹剧则将之视为一个荒谬绝伦的笑话。这也是为什么老舍的作品会展现出“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与“犬儒的大玩笑家”这两种看似矛盾但实则紧密相连的两种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
[3]刘绍铭.涕泪飘零的现代中国文学.台北远景出版,1980.
[4]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01期.
[5]吴福辉.今日老舍的意义.中华读书报,1999年2月3日载.
[6]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凤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
[8]李凤亮.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王德威教授访谈录.南方文坛,2008第5期.
作者简介:
黎筱田(1990-),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