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辛德勒名单》需要的几种心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n23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人性在复苏!这样的修饰语加在《辛德勒名单》(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文之上毫不为过。然而作为教学的需要,作为一种经典范本的解读,有时并不适宜如此直奔主题,也就是说这样的修饰语如果直接提供给学生,那可能会因为学生认知转变没有如此迅速,而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与接纳。如果真是如此,那范本的价值非但体现不出来,语文学习还有可能因为这种过快转换而变得枯燥与乏味。如果将这种价值理解喻作拾级而上的过程的话,那《辛德勒名单》一文的阅读,可能需要这样的几种心情参与。
  一、冷峻
  将这一心情放作描述的第一个对象,可能是因为多年教学本文后理性思考的结果,也源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的一个问题:辛德勒原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列名单而不是努力救更多的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本文的阅读中可以看出辛德勒挽救生命的工具恰恰是通常情形下人们有些不齿的“钱”和“强大的靠山”,就算在那个时代,这些工具也是肮脏的。当这些问题“冷峻”地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时,无法回避的便是思考与回答,当然,这样的冷峻也不会影响其固有的人性光辉。
  由阅读可知,辛德勒原先也是纳粹分子,是一个大发战争财的商人。他挽救上千犹太人的原因,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兽性”向“人性”的回归,然而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必要询问其动机是什么?其手段又是什么?而这恰恰是教材节选部分所忽略的问题(教材所节选的一部分只说“辛德勒权衡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犹太人”)。根据笔者从所占有的资料来看,纳粹的疯狂可以让军人丧失人性,但却没有让辛德勒这位商人人性泯灭,所以传统的评价用了“回归”一词,而其挽救犹太人的手段也脱离不了商人所追求的金钱与权力,显然这里的金钱与权力原本是肮脏的,但其人、其钱、其权又因为挽救了人的生命而高尚了起来。因为肮脏,所以问题显得有些冷峻,但又因为高尚,所以冷峻的背后其实是温暖。而只有经历了这种冷峻,可能才会更加体会到其中的温暖。
  二、迫切
  教学本文时,学生常常会注意到这样的几个句子:不够,还要,还要;还不够;什么左右,数清楚,到底有多少……这是出现在106、107、108等镜头中的对话。学生总说在这些话语中似乎总体现出辛德勒的一种迫切心情,而笔者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辛德勒总说不够?怎样才是够?够与不够的标准是什么?辛德勒是怎么想的?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学生,其中可能不是每个问题都有价值,尤其是标准之类的,但学生的真实感受,让笔者感觉需要理顺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迫切心情。
  合理的理解可能是这样的:辛德勒心中是有一个营救标准的,火车的容量可能是其中之一,但营救哪些对象对于辛德勒来说可能也是迫切的,当面临着太多需要挽救的生命时,辛德勒必然会面临着营救哪些人的问题。于是名单出现了,名单成了辛德勒营救别人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换作读者就是当时的辛德勒,估计也是迫切的。而也只有当学生体验到这种迫切时,才会明白人性的复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人性
  学生同样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高斯嘴里为什么也会出现“道德”?尽管其说的是“这样做不道德”,但恰恰也说明了其心中也存在一个道德标准。而纳粹的给人的感觉从来都是不道德的,这于是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纳粹分子本身也是人,为何其兽性就压过了人性?当高斯说出“道德”一词时,是不是意味着在这个贪婪凶残的纳粹分子心中,兽性也在向人性复苏?
  就有些学生提出的“高斯的道德也只是指向海伦一个人,因而他的道德并不是真的道德”时,笔者的想法还是不赞成的。指向一个人的道德其实也是道德,而“与她白头偕老是我的梦想”这句话,其实也反映了高斯的内心其实有向往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其人性也是有可能复苏的,或者说读者也是愿意看到这种复苏的。可事实并不是这么美好,当“高斯仿佛大梦初醒一般”时,这样的苏醒其实不是人性的复苏,而是兽性的重新抬头,但人性依然还在,所以他说“如果我是人,还有恻隐之心的话……”。
  四、疑惑
  结合先前所作的论述,有一个问题还是让人产生疑惑的:即当“高斯的手下按着辛德勒的名单挑选符合条件的犹太人”时,有必要认识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条件。从后文来看,其中以妇女和儿童为主(虽后文说是“满载妇女的车厢”,但前面亦说了其中有“罗斯纳兄妹”)。显然,这里依然是人性的标准,妇孺永远是灾难面前的优先救助对象,而辛德勒的工厂又为这种标准的划定提供了前提,于是这个疑惑其实就不再是疑惑了。
  而学生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火车会误入奥斯威辛集中营?用原文的话说,“就因为文件上的错误”,才导致了“列车根本没往这儿开”。这种错误是偶然的吗?是为了营造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而编造的吗?在笔者看来,这种偶然背后是必然的。因为火车在文件中可能从来都是向奥斯威辛集中营开的,奥营的指挥官们对这列本不该到来的火车也没有表现出诧异,相反他们一如往常的态度,恰恰说明“正常情况下”到此赴死才是正常的。当然,这其中又多了辛德勒以一小袋钻石以及“强大的靠山”成功地将一车人从将军手中营救出来的细节。故事多了可读性,而疑惑的产生与解释的过程,可以让读者对辛德勒的努力有更深的体会。
  以上所说的心情是师生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出现的,而透过这些心情去领略本文的主旨,会让这种解读变得更为厚重。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一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
一、案例描述这节课分作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以学定教。在小学段两周时间里,学生自主学习《一朵午荷》中关于人与自然的15篇文章,完成两篇读书笔记。教师借此了解学生阅读中
在各种教学理念繁杂的今天.重新审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会发现许多问题:教师往往将阅读目标定在“读会”而不是“会读”.导致学生学不到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对课堂的开放性理解不透
2019 年国家全面推进“三型两网”建设,全面打造全球能源企业战略部署,是加强国网公司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要求,同时也 是当前内外部形势和挑战的必然需求。建设泛在电力物联
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电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电力负荷需求持续增长,源荷矛盾逐步激化,储能应用需求 日益突出。储能在电网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与
2015年12月25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举办了一场以“语文课用什么教”为话题的在线研讨活动。本次研讨从晚上7:00开始自由讨论,8:00正式开始。到晚上10:30结束。本次活动由周志恩
一、生活是源:关注社会,思考生活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脱离不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因此,在作文命题中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养成思考、分析社会问题和生活现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于杨修的死,学界观点不一,但大致认为是杨修恃才放旷与曹操奸诈嫉妒相结合的结果。杨修虽有缺点,但遇人不淑,最终祸从口出而身首异处,是历史的悲剧。然而细细盘点杨修的种种行举,我竟不再苟同权威看法,并认为杨修才不足恃,智不堪谋,招惹祸端,咎由自取,像他这种人,不要说曹操容不得,即使求贤若渴的刘备,礼遇士子的孙权,也不会把他留用身边,任其招摇以至欺世盗名。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文教学的优化关键在于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转而以“生本”理念为导向,强化情境教学在散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现状,阐述了情境教学在高中散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若干策略。  一、情境教学应用于高中散文教学的原则  情境教学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以“情境”为导向的教学形态,更加开放且多元化。传统散文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形态僵化、单一,而情境教
本刊讯2016年9月9日星期五晚20:00-21:30"中学语文读者群"举行了一次热点话题研讨,本期特邀了安徽省特级教师赵文汉老师就"语文核心素养"话题展开专题解读,现将过程摘要如下以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