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发展必备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思维品质
渗透数学思想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学思想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适时、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无形”的思想中学会‘有形’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受益终身。
一、转化概念,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对数学中很多内容存在着疑惑之处。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但概念多数情况下是抽象的,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仅仅通过教师直白、简单的讲授,学生很难有效理解知识。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关数学概念问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的形式,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其他方式,让学生轻松实现概念的内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进行转化:“两个数字相加之后再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字分别与这个数字相乘,然后将两个数的乘积相加,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抽象思维还没完全形成,不易轻松理解,一旦理解不到位,在以后的运算中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这时,教师可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语言,即转化为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数学公式:。这样,抽象的概念就变成了一目了然的公式,学生只需记住公式,就能应用概念。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效率,并逐步提升学习难度,使学生全面掌握。
案例中,教师针对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运用转化思想将其转变为学生易于掌握的公式,使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降低了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探索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规律,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断挖掘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找出相关规律并能够有效运用这些规律,使问题变得简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知识模具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找出知识间蕴含的内在规律,运用总结归纳思想将其内化,实现知识规律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向学生出示题目:“李大爷想在后院的空地上围一个长方形的小蔬菜园,他准备了18米的围墙材料。假如围墙是整数米,请问如何围才会让小蔬菜园的面积最大呢?”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题目含义,教师可让学生参观菜园模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18米,假如长和宽都是整数米,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教师依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长 宽=18÷2=9米。那么长和宽可以分别是8米和1米,7米和2米,6米和3米,5米和4米,然后计算不同边长的长方形面积,分别为8、14、18、20平方米。”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距越大,面积越小;反之,差越小,面积越大。
案例中,教师利用模具将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挖掘出来,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知识中蕴含的规律,体会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三、动手操作,加快数学问题解决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授的形式,教学过程死板、无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而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手、脑有机结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活动,边操作边思考,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宫格”的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数一数九宫格内包含多少个正方形。初期,学生运用最原始的方法,尝试着一个个地去数其中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整个计数过程很麻烦,且错误百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先对九宫格内的小正方形进行分类处理,从中找出一个九宫格中具体包含多少种不同边长的小正方形,然后按照分类情况一类一类地分别对小正方形进行计数。如九宫格内包含3种不同边长的正方形且边长长度分别是1、2、3,然后数相同边长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多少个,分组进行计数。这样,在分类思想的帮助下,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计数错误率明显下降,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案例中,教师运用分类数学思想,将看似复杂的大问题进行了转化,使之成为简单的小问题,有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分类思想的构建,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解题,有效突出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小学生年龄小,数学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效果欠佳。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让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思考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事物间的诸多变化,找出知识内在的变化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掌握这些变化,挖掘解题过程中隐含的数学思想,使之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道开放性题目:“课间操时间,操场上120名同学排队做广播体操, 如果每队排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小学数学;思维品质
渗透数学思想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学思想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适时、巧妙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无形”的思想中学会‘有形’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受益终身。
一、转化概念,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对数学中很多内容存在着疑惑之处。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数学概念,但概念多数情况下是抽象的,年龄较小的小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仅仅通过教师直白、简单的讲授,学生很难有效理解知识。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关数学概念问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说明的形式,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其他方式,让学生轻松实现概念的内化,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运算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进行转化:“两个数字相加之后再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字分别与这个数字相乘,然后将两个数的乘积相加,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一概念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抽象思维还没完全形成,不易轻松理解,一旦理解不到位,在以后的运算中就会出现各种形式的错误。这时,教师可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语言,即转化为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数学公式:。这样,抽象的概念就变成了一目了然的公式,学生只需记住公式,就能应用概念。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用效率,并逐步提升学习难度,使学生全面掌握。
案例中,教师针对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运用转化思想将其转变为学生易于掌握的公式,使概念变得形象而具体,降低了抽象概念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探索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事物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规律,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不断挖掘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找出相关规律并能够有效运用这些规律,使问题变得简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利用知识模具将复杂的知识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观察,找出知识间蕴含的内在规律,运用总结归纳思想将其内化,实现知识规律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向学生出示题目:“李大爷想在后院的空地上围一个长方形的小蔬菜园,他准备了18米的围墙材料。假如围墙是整数米,请问如何围才会让小蔬菜园的面积最大呢?”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题目含义,教师可让学生参观菜园模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一个长方形的周长为18米,假如长和宽都是整数米,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为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教师依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出长 宽=18÷2=9米。那么长和宽可以分别是8米和1米,7米和2米,6米和3米,5米和4米,然后计算不同边长的长方形面积,分别为8、14、18、20平方米。”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差距越大,面积越小;反之,差越小,面积越大。
案例中,教师利用模具将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挖掘出来,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知识中蕴含的规律,体会了获取知识的快乐,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三、动手操作,加快数学问题解决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直接讲授的形式,教学过程死板、无趣,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单调而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而不是机械记忆。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手、脑有机结合。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活动,边操作边思考,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九宫格”的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数一数九宫格内包含多少个正方形。初期,学生运用最原始的方法,尝试着一个个地去数其中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整个计数过程很麻烦,且错误百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先对九宫格内的小正方形进行分类处理,从中找出一个九宫格中具体包含多少种不同边长的小正方形,然后按照分类情况一类一类地分别对小正方形进行计数。如九宫格内包含3种不同边长的正方形且边长长度分别是1、2、3,然后数相同边长的正方形的个数有多少个,分组进行计数。这样,在分类思想的帮助下,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计数错误率明显下降,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案例中,教师运用分类数学思想,将看似复杂的大问题进行了转化,使之成为简单的小问题,有助于学生解题思维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分类思想的构建,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解题,有效突出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小学生年龄小,数学学习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集中精力学习,学习效果欠佳。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适当调整教学,让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思考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事物间的诸多变化,找出知识内在的变化规律,运用一定的方法掌握这些变化,挖掘解题过程中隐含的数学思想,使之成为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掌握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一道开放性题目:“课间操时间,操场上120名同学排队做广播体操, 如果每队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