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普及科学防癌知识,传播正确抗癌理念,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将每年的4月15日~21日规定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简称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已是第24届,主题为“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活动旨在倡导全社会积极行动,传播科学防癌理念,普及抗癌健康知识,提高群众癌症防控知识,增强患者抗击癌症信心。
4月19日,由山西省科協主办的“健康科普大讲堂”活动邀请健康365专家、山西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放疗科、普外科及口腔内科的相关专家走进社区、来到企业,开展了“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健康教育讲座。
山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二病区科主任李耀平:科学识“癌”方能有效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我们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目前癌症已经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威胁我们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但是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什么是癌症,往往分不清肿瘤和癌症的区别。通俗地讲,肿瘤按照性质可以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只在局部生长,不转移、不扩散。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癌症”,但是癌症又分为“癌”和恶性肿瘤,这二者区别在于从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我们称它为“癌”,比如通常所说的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而从皮下组织,如肌肉、血液、骨骼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称它为“肉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了解关于癌症的基本概念非常必要。
为什么很多人会谈“癌”色变呢?一方面是癌症只要发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治愈(通过药物作用可以延长寿命),可见其凶险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癌症发病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我国每年有350万人发病,相当于每天有一万人、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350万人中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死亡率超过50%。因为癌症的发生起因总体不明确,所以有些相关因素要格外注意,比如遗传和后天环境。另外,早起筛查非常有必要,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癌症治愈率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在我国一旦确诊癌症的患者多数为中晚期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这也是我国癌症五年存活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肛肠科疾病的角度来说,50岁以上的人建议至少每年做一次肠镜,另外高危人群应格外引起重视,如肠癌患者、大便异常者、慢性肠炎患者、肥胖糖尿病患者以及精神压力大的人等应重点关注肠道健康。
山西省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任晋进:莫让“恐癌”成为心理绝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不同性质、发现时间、恶性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当然不同的癌症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许多人对于普通疾病的反应可能是花点钱去医院就能治好,但如果疾病对象换成了肿瘤,很多患者就不再淡定了,都会想到痛苦、惊恐、呕吐、脱发等症状。事实上,放、化疗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现在的肿瘤治疗过程中,借助辅助药品,大多数肿瘤患者能够轻松度过化疗期,患者切不可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放、化疗,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在传统观念里,多数人认为癌症是不可治愈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般早期癌症通过综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比如女性高发病之宫颈癌、乳腺癌等在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率都非常高。还有一些癌症患者认为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加之不少患者出于对放、化疗痛苦的恐惧,会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做法。大家要知道,癌症并不等于死亡,癌症中晚期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综合的、合理的治疗手段,完全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使肿瘤缩小,缓解肿瘤造成的各种症状和疼痛,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知道,肿瘤治疗是一场拉锯战,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无疑是巨大的,因此癌症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相当普遍,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多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对此,除医务人员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之外,作为家属也要鼓励患者振作起来,帮助患者改善心身紧张状态,积极树立康复信心。
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张燕忠 抗癌治癌更要“好好吃”
近年来,随着胆结石发病率的提高,胆囊癌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组数据,一个是10%,一个是5%。其中10%所指的是胆囊癌病人一旦发现病情,只有10%的人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换句话说90%的病人几乎没有治疗的必要,由此可见胆囊癌恶性程度之高,预防意义之重大。5%则指的是,胆囊癌病人5年生存率不足5%,我们的病人当中多数人发现病情几乎已经到了中晚期,胆囊癌早期预防极为重要。
胆囊癌如何预防呢?大家知道有一种病叫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它也是胆囊癌前期的一个病变。一旦发现胆囊息肉,首先要从息肉的形态来判断,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即可,但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其次从息肉的大小来判断,临床上的统计数据显示,95%以上的人群,癌症的发生率更多见于0.8公分以上的息肉;再次就是结石,单发的胆囊结石超过3公分必须采取手术措施,同时合并胆囊萎缩的患者,要尽快手术处理。由于胆囊癌属于女性高发病,所以建议40岁以上、同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女性患者积极采取手术处理;4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肥胖女性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胆囊癌虽然没有遗传性,但有家族倾向性,所以有家族病史的人应格外注意。
在接诊过程中,医生总会遇到一些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有不少患者认为,患有肿瘤疾病的人不能吃太有营养的食物,否则肿瘤会生长得快。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发现增加营养可促进肿瘤的生长。相反,肿瘤细胞并不会因为机体营养不良而放慢生长脚步,营养不良时,机体的免疫力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所以营养支持在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
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内科主任石晶:
溃疡久治不愈或变癌
口腔恶性肿瘤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所谓的黏膜发生变异,口腔癌在身体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位。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口腔恶性肿瘤呢?首先是口腔创伤溃疡,即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最常见的疾病,病程一般较短,但是如果出现在口腔内固定一个位置、连续四周溃疡不见好转的情况,必须及时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口腔内都存在危险三角区,这三个位置分别是上颚、舌下U型区和口角双侧区域,也就是说长在这三个位置的溃疡、斑块或者肿块必须及时就诊。另外,如果突然感觉舌头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咀嚼、吞咽或说话困难,或舌头半侧知觉丧失、麻木,应尽早查明原因;颌骨局部肿大,导致面部不对称,有时合并感觉异常,或牙齿松动等症状以及突然张不开口、说话困难等症状出现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发现,不被人们重视的口腔健康盲区往往能成为诱发口腔癌的高危因素,比如存在与口腔内的烂牙残根长期摩擦口腔粘膜,导致口腔组织长期受损,引发溃疡进而转化为癌症。此外,酒精因其对口腔粘膜产生刺激,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烟草致癌,特别是易致口腔癌和肺癌几乎已成定论,且吸烟是导致口腔白斑发病的主要因素,口腔白斑癌变率高达30%左右,所以烟民同时嗜酒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口腔癌是一类慢性的病理过程,在其进入典型的或明显的癌症病变之前,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口腔粘膜癌前病变过程,所以大家不必“恐癌”,要积极面对,及时治疗,且口腔癌多见于口腔表浅部位,便于自己直接检查发现,也便于早期诊断,及时防治。
科学导报记者闫剑利整理
4月19日,由山西省科協主办的“健康科普大讲堂”活动邀请健康365专家、山西省人民医院肛肠科、放疗科、普外科及口腔内科的相关专家走进社区、来到企业,开展了“科学抗癌 关爱生命”健康教育讲座。
山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结直肠肛门外科二病区科主任李耀平:科学识“癌”方能有效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我们对疾病的不断认识,目前癌症已经成为除心脑血管疾病以外威胁我们生命的第二大杀手。但是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什么是癌症,往往分不清肿瘤和癌症的区别。通俗地讲,肿瘤按照性质可以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种良性的疾病,只在局部生长,不转移、不扩散。恶性肿瘤,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癌症”,但是癌症又分为“癌”和恶性肿瘤,这二者区别在于从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我们称它为“癌”,比如通常所说的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等,而从皮下组织,如肌肉、血液、骨骼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称它为“肉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了解关于癌症的基本概念非常必要。
为什么很多人会谈“癌”色变呢?一方面是癌症只要发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可以治愈(通过药物作用可以延长寿命),可见其凶险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癌症发病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我国每年有350万人发病,相当于每天有一万人、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350万人中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死亡率超过50%。因为癌症的发生起因总体不明确,所以有些相关因素要格外注意,比如遗传和后天环境。另外,早起筛查非常有必要,早发现、早治疗是提升癌症治愈率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在我国一旦确诊癌症的患者多数为中晚期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这也是我国癌症五年存活率低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肛肠科疾病的角度来说,50岁以上的人建议至少每年做一次肠镜,另外高危人群应格外引起重视,如肠癌患者、大便异常者、慢性肠炎患者、肥胖糖尿病患者以及精神压力大的人等应重点关注肠道健康。
山西省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任晋进:莫让“恐癌”成为心理绝症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癌症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肿瘤的不同性质、发现时间、恶性程度等选择不同的方法,当然不同的癌症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许多人对于普通疾病的反应可能是花点钱去医院就能治好,但如果疾病对象换成了肿瘤,很多患者就不再淡定了,都会想到痛苦、惊恐、呕吐、脱发等症状。事实上,放、化疗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现在的肿瘤治疗过程中,借助辅助药品,大多数肿瘤患者能够轻松度过化疗期,患者切不可因恐惧副作用而拒绝放、化疗,错失最佳治疗时间。
在传统观念里,多数人认为癌症是不可治愈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一般早期癌症通过综合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比如女性高发病之宫颈癌、乳腺癌等在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率都非常高。还有一些癌症患者认为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愈的可能,加之不少患者出于对放、化疗痛苦的恐惧,会选择放弃治疗,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做法。大家要知道,癌症并不等于死亡,癌症中晚期虽然不能根治,但通过综合的、合理的治疗手段,完全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使肿瘤缩小,缓解肿瘤造成的各种症状和疼痛,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知道,肿瘤治疗是一场拉锯战,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所遭受的痛苦无疑是巨大的,因此癌症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相当普遍,尤其是中晚期患者多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对此,除医务人员对患者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之外,作为家属也要鼓励患者振作起来,帮助患者改善心身紧张状态,积极树立康复信心。
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张燕忠 抗癌治癌更要“好好吃”
近年来,随着胆结石发病率的提高,胆囊癌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组数据,一个是10%,一个是5%。其中10%所指的是胆囊癌病人一旦发现病情,只有10%的人有手术治疗的机会,换句话说90%的病人几乎没有治疗的必要,由此可见胆囊癌恶性程度之高,预防意义之重大。5%则指的是,胆囊癌病人5年生存率不足5%,我们的病人当中多数人发现病情几乎已经到了中晚期,胆囊癌早期预防极为重要。
胆囊癌如何预防呢?大家知道有一种病叫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它也是胆囊癌前期的一个病变。一旦发现胆囊息肉,首先要从息肉的形态来判断,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即可,但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其次从息肉的大小来判断,临床上的统计数据显示,95%以上的人群,癌症的发生率更多见于0.8公分以上的息肉;再次就是结石,单发的胆囊结石超过3公分必须采取手术措施,同时合并胆囊萎缩的患者,要尽快手术处理。由于胆囊癌属于女性高发病,所以建议40岁以上、同时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女性患者积极采取手术处理;4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的肥胖女性患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胆囊癌虽然没有遗传性,但有家族倾向性,所以有家族病史的人应格外注意。
在接诊过程中,医生总会遇到一些营养不良的肿瘤患者,有不少患者认为,患有肿瘤疾病的人不能吃太有营养的食物,否则肿瘤会生长得快。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发现增加营养可促进肿瘤的生长。相反,肿瘤细胞并不会因为机体营养不良而放慢生长脚步,营养不良时,机体的免疫力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所以营养支持在肿瘤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
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内科主任石晶:
溃疡久治不愈或变癌
口腔恶性肿瘤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即所谓的黏膜发生变异,口腔癌在身体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六位。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口腔恶性肿瘤呢?首先是口腔创伤溃疡,即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粘膜最常见的疾病,病程一般较短,但是如果出现在口腔内固定一个位置、连续四周溃疡不见好转的情况,必须及时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口腔内都存在危险三角区,这三个位置分别是上颚、舌下U型区和口角双侧区域,也就是说长在这三个位置的溃疡、斑块或者肿块必须及时就诊。另外,如果突然感觉舌头活动性受到限制,导致咀嚼、吞咽或说话困难,或舌头半侧知觉丧失、麻木,应尽早查明原因;颌骨局部肿大,导致面部不对称,有时合并感觉异常,或牙齿松动等症状以及突然张不开口、说话困难等症状出现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临床发现,不被人们重视的口腔健康盲区往往能成为诱发口腔癌的高危因素,比如存在与口腔内的烂牙残根长期摩擦口腔粘膜,导致口腔组织长期受损,引发溃疡进而转化为癌症。此外,酒精因其对口腔粘膜产生刺激,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随饮酒量的增加而上升;烟草致癌,特别是易致口腔癌和肺癌几乎已成定论,且吸烟是导致口腔白斑发病的主要因素,口腔白斑癌变率高达30%左右,所以烟民同时嗜酒者发生口腔癌的危险性更高。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口腔癌是一类慢性的病理过程,在其进入典型的或明显的癌症病变之前,需经历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口腔粘膜癌前病变过程,所以大家不必“恐癌”,要积极面对,及时治疗,且口腔癌多见于口腔表浅部位,便于自己直接检查发现,也便于早期诊断,及时防治。
科学导报记者闫剑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