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自身发展的提升路径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w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注定了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发展学生,而要发展学生,就必须首先实现自我的发展.通过探析教师发展的立足点、必修课、原动力和助推器以及炼金石,为高校教师自身发展寻求一些实实在在的方向性的切入点.
其他文献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势下,以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需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艺术设计专业在世界各地高校发展迅速,艺术设计人才数量成倍增长.相对于相对狭小的艺术人才需求市场,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课题.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文献分析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现状、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的思路,并进行了对策研究.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突出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所有课程教学中都要融入思政元素,各科教师共同开展思政教育,达到育人目的.将探讨和分析提升高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一)  编者按:《新课程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是北京教育学院承担的北京市新课程改革的实验项目,项目持续推进4年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2009年在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后,2010年又获得“教育部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项目研究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习者,重视开发学习者潜能,发展学习者个性,促进学习者主动发展。项目研究将学生的分析诊断、个性特点作为教育教学设计
青少年营会目前在国内迅速发展,但缺少相应的理论.综述通过关键词及摘要搜索,整理国外文献资料,通过梳理发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青少年正向发展理论(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PYD)和社会发展模型(Social Development Model,SDM)对营会设计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指导意义.营会导师与青少年的互动对提升心理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教育不只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要从整体上立体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由于高校培养的是在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实际性人才,对此,更应重视其教育模式.高等数学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高校教学育人的一种模式,其主要是借助信息化技术,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入德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和规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结合高等数学教学实际,探讨将思政教育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策略.
伴随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中.在这种社会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教育行业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教学中,这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将虚拟仿真技术合理应用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陶瓷的教学效果.现对虚拟仿真技术在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梳理与解析.
国家文化公园既是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也是兼具国家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名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需要把握好国家性、协同性与在地化三个维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式,构建更加适宜的文化治理话语体系和实施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焕发时代风采。
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在重构文化和旅游产业新格局。2021年6月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强调要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十四五”时期,数字文旅发展呈现新趋势,数字化消费将多元延伸,数字化生产将加速发展,数字化生态将跨界成长。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群中的关键一环,澳门应解放思想、升级体验,运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走出新路径,奋力开创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
陆王心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公共精神,根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道德的秩序观念,依赖于主体的自由,以人人共有的“本心”为发生基础,以“一体之仁”的践行为彰显。“良知”构成了自身修养与外在公共世界沟通的道德桥梁,在“万物一体”的观念下,以个体“良知”为出发点,达成普遍性的共同“良知”,构成实现“公共善”的基础,从而形成对社会的公共认知。参与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等行为是公共精神的践行,是私德向公德的转化。若无形成于道德意识中的公共精神,则亦无公德可言,此公共精神对构建现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