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可以说,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虚假的互动。有些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
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如何促进口语交际有效乃至高效地互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创设互动氛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口语交际课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一方面,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及时发现学生说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多以奖励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有位老师设计了“挂金牌”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回出色表现,就给自己挂一颗金牌,下课后摘下金牌带回家与爸妈分享学习的成果、收获的快乐。“挂金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强刺激的“兴奋点”,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二、创设互动情境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有人说:“环境塑造人。”这些话很有道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去自主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需要,从而可以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惟有如此,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才会增强,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惰境”,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幼儿园小朋友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然后让他们回忆过去,“上幼儿园时,你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对于过儿童节,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通过实际练习,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在真正有效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除利用游戏、角色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之外,利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和教学设备,融视、听、说于一体。更有助于营造语言交际氛围,特别是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广范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手、脚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得到视听享受。
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们勇气和信心,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注重互動实践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际运用,而实际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合作、互动、沟通、交际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交际活动,如接待客人、上街购物、拜访他人、问路等,加强学习和训练。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又如:讲故事比赛,小主持人大赛,成立小剧团搞课本剧表演,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当电视台小记者去社区采访,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等。
这些“走出去”的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应对,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济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可以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如在“六一”庆祝会上,同学们兴致高昂,编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节目。活动过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紧抓时机,让他们谈了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同学们侃侃而谈,对活动的编排、演员的投入、观众的参与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紧扣活动,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内容表达极为清晰。
小学生虽然尚未涉足社会,但他们都喜欢谈论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谈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并不苛求学生谈论问题的本质。只要学生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如我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由课本引入到生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等让同学们谈新闻、谈时事,或针对班内一些不良的现象谈感想,对行为不端的同学进行劝诫等。
总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所以,课堂上应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从而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因此,如何促进口语交际有效乃至高效地互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一、创设互动氛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扫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口语交际课一定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因为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交流的动机: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因此,一方面,课堂上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信任的交际氛围,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及时发现学生说的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多以奖励的形式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有位老师设计了“挂金牌”的方法,让学生有一回出色表现,就给自己挂一颗金牌,下课后摘下金牌带回家与爸妈分享学习的成果、收获的快乐。“挂金牌”无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有强刺激的“兴奋点”,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尽情地展示自我,兴趣盎然地参与交流。
二、创设互动情境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有人说:“环境塑造人。”这些话很有道理,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去自主创造情境,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需要,从而可以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惟有如此,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才会增强,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交际惰境”,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去作进一步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在《怎样过“六一”儿童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幼儿园小朋友欢度“六一”的情景,再配以轻快活泼的音乐,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涨起来。然后让他们回忆过去,“上幼儿园时,你是怎么过儿童节的?”对于过儿童节,每个孩子都有切身体会,再加上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记忆顿时被激活了,话匣子也打开了。
通过实际练习,学会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确定不同的谈话内容、谈话方式和谈话重点,在真正有效的双向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除利用游戏、角色表演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之外,利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和教学设备,融视、听、说于一体。更有助于营造语言交际氛围,特别是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广范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手、脚等多种器官,使学生得到视听享受。
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们勇气和信心,养成口语交际的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注重互動实践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实际运用,而实际运用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合作、互动、沟通、交际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交际活动,如接待客人、上街购物、拜访他人、问路等,加强学习和训练。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价值的活动,给学生增加交际实践的机会。又如:讲故事比赛,小主持人大赛,成立小剧团搞课本剧表演,参加社区志愿者工作,当电视台小记者去社区采访,走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等等。
这些“走出去”的实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布置安排工作,让他们自己去与别人打交道、请求帮助、解决问题,从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应对,从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地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济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可以在活动之后,学生还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之中,余兴未尽,在这种时候,每位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教师可趁机组织学生把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意义或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情节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而且有话可说。这时,教师如果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语言是否流畅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如在“六一”庆祝会上,同学们兴致高昂,编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节目。活动过后,同学们意犹未尽,教师紧抓时机,让他们谈了对这次活动的看法。同学们侃侃而谈,对活动的编排、演员的投入、观众的参与等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大家紧扣活动,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内容表达极为清晰。
小学生虽然尚未涉足社会,但他们都喜欢谈论社会上的一些热点话题。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谈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并不苛求学生谈论问题的本质。只要学生能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意思说明白,也就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如我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由课本引入到生活,利用晨会课、班队课等让同学们谈新闻、谈时事,或针对班内一些不良的现象谈感想,对行为不端的同学进行劝诫等。
总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是面对面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流,是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所以,课堂上应安排大量时间,注重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从而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