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教育本质论的辩证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i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性道德教育论和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在揭示道德教育本质问题时都割裂了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关系,要么强调社会性而忽视甚至排斥主体性,要么相反,都将其强调的方面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社会性和主体性是道德教育本质的两个方面,不体现社会性或不体现主体性的道德教育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必须超越主体性本质观点和社会性本质观点的狭隘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道德教育 本质 社会性 主体性
  [作者简介]彭忠信(1963- ),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湖南邵阳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4年科研项目《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4C59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89-02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社会性道德教育论,此观点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价值的实现意义,认为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阶级依据其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人们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影响活动,道德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社会性。近年来,随着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提出,主体性道德教育论也应运而生,此观点主要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人的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意义以及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并以此确认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主体性。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如何正确理解道德教育的本质?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问题。
  
  一、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主要观点与不足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认为,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根本任务在于维护社会集体的利益、道德的尊严、价值以及崇高性。道德是社会集体利益的维护者。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没有出现也不可能出现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毫无矛盾的理想社会。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教育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以求得一个尽可能公正的生存与发展的秩序。个人利益的实现、个人的发展,始终都是相对于社会集体而言的。道德教育作为维护社会集体利益的引导者,其本意不在于单纯激发个人的生命活动,而在于公开指明个人对社会必须做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道德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指导性和社会影响性。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从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矛盾的角度来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有其合理意义,但其理论缺陷也非常明显。第一,社会性道德教育要求培养的人,只能根据当前社会的现实状况来规定自己的方向,难免会落入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道德教育培养的人,不仅要成为维护社会的“工具人”,更要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引路人”。第二,从社会性道德教育观点出发来选择和实施道德教育,容易导致一种近视化的倾向。教育者不能摆脱现状的困扰和当前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一旦流行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只好重新给受教育者和年青一代定位。我国道德教育从培养“政治人”到培养“经济人”,直到近年来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完整的社会人”,定位的不断变化就反映了道德教育上的近视化倾向。第三,社会性道德教育强调在社会要求这一外部因素前提下,人仅仅是客体,这样必然导致的结果是,道德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即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这种人只会是社会的工具,而不是主人。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认为,“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形成和变革,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道德教育必须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回应当前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不能有什么样的社会就直接要求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以致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要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道德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通过培养主体人来变革社会,决定社会的发展。因此,道德教育要真正走出误区,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上进行转变。
  
  二、主体性道德教育论的主要观点与不足
  
  主体性道德教育论认为,道德是人的主体性需要和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道德来源于人的需要,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拓宽自己的对象世界的活动中产生的。人在道德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虽然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会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以及社会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被道德规范所左右,而是主动地选择道德规范,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又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也能勇敢地突破陈腐的传统道德,为新道德的确定开辟道路。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人的主体性,相反,必须弘扬人的主体性。但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成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教育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对人的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激发、导向和塑造作用。道德教育作为塑造人、培养人的事业,其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人的主体性素质的发展。道德教育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有个性的个体,以促进他们主体性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主体性道德教育论者从人与道德的关系入手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这与从社会经济条件与道德关系入手的传统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揭示了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主体性需要,是人的主体性需要推动了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它肯定了个人自我需要、自我欲望满足的合理性,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价值选择,使人们认识到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是个人肯定、发展、丰富和完善自我的一种特殊需要。这种观点力图从新的角度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考察,为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其开拓创新精神是显而易见和值得肯定的。但是,主体性道德教育论的缺陷和片面性也是非常突出的。它片面强调道德教育在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于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忽视了道德教育还有适应社会需要、维护社会和集体利益、限制个人需要和规范、制约个人行为的功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虽然道德教育满足个人需要,作为个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方式或工具的意义日益增强,但就以往每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道德教育确实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行为及其选择的规范、制约和限制。道德教育对于个人自我肯定、发展的实现意义,只是其本质的一个方面,而且这一方面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应该的作用和一种理想状态;而道德教育的规范、约束和限制功能,则是更为突出也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和失误。
  
  三、用辩证思维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都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1.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主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我们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割裂开来。在道德教育中,人的自身追求与社会要求、主动选择与被动遵循需要统一,也就是主体性与社会性需要统一。就每个人来看,从社会施加其道德影响而言,他是道德教育的被动的客体;而从接受道德影响的程度而言,他又是道德教育能动的主体。如果仅仅从一个方面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或者把道德教育的意义仅仅局限于社会性或主体性,都是一种片面的观点。道德教育对人的道德影响的社会导向作用,是以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为前提的,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受教育者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志和道德信念自由接受的结果。当然,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与人对道德教育的社会性理解、认识和遵循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无视甚至背离道德教育的社会性,那么无论怎样发挥其主体性,都难以实现自我的自由、解放和发展。社会和人类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人类的进化、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和张扬,都是与人对自身行为一定的社会道德影响分不开的。因此,从总体上说,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社会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2.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都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揭示了道德教育的本质,但各有侧重。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把握,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把握。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并将培养和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道德教育是人的需要的产物,也是为人的发展完善及人际关系的协调稳定服务的。人作为主体的需要是道德教育得以产生的根源。人的主体性及其积极性、能动性也是道德教育内容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在道德生活领域,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道德教育对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日益突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不同,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社会性功能方面把握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人的社会约束性和导向性意义,也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对人的思想、情感和动机施加道德影响,从而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3.超越道德教育本质问题上的主体性观点和社会性观点的狭隘理解。必须从更高的角度和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在这里,道德教育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如果以人的实践本性为出发点,历史地考察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并不断发展着的,也是人的主体本质的外在表现,是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二者互为因果,又互为条件。就此而言,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脱离人的社会性来谈论人的主体性发展或脱离人的主体性发展来谈论人的社会性意义,都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中的抽象,若要将其作为现实的道德教育目标,必然会落空。所以,道德教育实质上既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也体现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共同要求。道德教育是否面向人的主体性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的未来,是否培养出主体性和社会性兼备的人,应成为现代道德教育区别于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唐凯麟.伦理学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其他文献
【正】 21、由国家银行集中管理货币资金并统一办理结算和信贷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国家有计划地调节货币流通,节约现金使用范围,稳定市场物价;有利于集中企业、事业单位、
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只有7±2个单位,这个单位叫做组块。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神奇数字7±2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组织,使学生成功地对学习
【正】 我县宁远中心公社卫生院于1981年12月21日在原有科室核算基础上,开始实行浮动工资加奖励的办法,即每月拿出全院职工基本工资的5%,与每月结余资金的一部分计算在一起作
【正】 河北省共有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院3,215所,自1980年10月首先在安国县石伏公社卫生院进行浮动工资试点以来,全省农村已有1,400多个集体所有制公社卫生院大面积铺开了,形
目的:促进医学生端正实习态度,调动实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医学生在实习中重视理论学习与l临床实践的密切结合。方法:参考执业医师考试方法,对我院2009、2010届临床医学专业毕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以学习为核心整合远程教育结构中的学生、教师及教学内容,沟通教学的分离时空,是现代远程教育的必然选择.以KAQ培养目标为导向,整合学员、课程、教师、媒体技术、网络环境及评价反馈等教学活动中基本要素的综合教学功能,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规范教学信息管理流程,是实施我国医学终身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必由之路.
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去基层就业难,这其中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在的客观原因。医学生去基层就业是社会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进行引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