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众多高校中,有着百年历史并且还有昔日建筑保存的少之又少,北京师范大学便是其中一所。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
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仕学馆和师范馆,其中师范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优级师范科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自此一直到1954年新街口外新校区建成,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位于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一带。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经当时教育部批准,正式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这就是北师大民国时期的“一字楼”,看到照片有的朋友可能会惊叹,“哦,就是这座楼?我还在里面吃过烤肉呢!”
北师大现存的几座老建筑位于和平门南新华街西侧,与北师大附中隔街相对,从北到南的沿街建筑分别是“一字楼”“图书馆”和“丁字楼”。
一字楼为办公楼,命名源于该座建筑呈“一”字状,虽然外墙已被装饰成两种风格,但从其侧面还可依稀看出当年的老样子。
从一字楼往南走没几步,就可以看到昔日北师大校园内最为重要的建筑——图书馆。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图书馆,当年是由德国、丹麦、美国、瑞士四国设计师联袂设计的,大总统黎元洪还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1922年图书馆落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藏书百万余册!不知曾有多少北师大学子怀揣救国、强国之理想在此埋头苦读。
北师大图书馆除了文物价值,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我们确定了民国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位置所在。
紧挨着图书馆南边的一座建筑是当年北师大的另一座办公楼——丁字楼,该楼外观为仿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其平面呈“丁”字状,故名丁字楼。在丁字楼的东南角有一块砖垛基石,从上面的文字可以得知,丁字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1934年,比图书馆晚了十多年,这也从侧面说明民国时期的北师大校园并不是一次建成,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丁字楼现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史展览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因此该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还是很有渊源的。现在该楼丁字的一部分已被拆除,但临街部分没有大的改动。
此三组建筑属于北师大的“临街建筑”,从图书馆出来往左走,就进入了昔日北师大的校园里。
这座建筑已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被辟为“杏壇美术馆”,保存较好
通过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国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如今再在同样的位置拍摄,只有校门左边的图书馆没有变,剩下的全变喽
“丽泽楼”内的楼梯还是当年原物,但已被重新粉刷
在图书馆的斜对面有一条小巷,把口的一座西洋式风格的平房也是当年北师大的办公楼,通过建筑风格,我判断这座建筑应该和丽泽楼为同一时期所建。
顺着小巷往里走十多米,另一座西式风格的小楼跃然于我眼前,这便是昔日北师大的教理学院——丽泽楼。
1953年,北师大开始在新街口外建设新校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所在地,1954年位于南新华街的主校区开始陆续迁入新校区。原来老校址的一部分日后成为北京和平门中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区)的校址。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校园改造后,今天的校园已看不到当时的老建筑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
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
1902年,京师大学堂成立仕学馆和师范馆,其中师范馆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优级师范科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自此一直到1954年新街口外新校区建成,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位于和平门外的南新华街一带。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经当时教育部批准,正式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
这就是北师大民国时期的“一字楼”,看到照片有的朋友可能会惊叹,“哦,就是这座楼?我还在里面吃过烤肉呢!”
北师大现存的几座老建筑位于和平门南新华街西侧,与北师大附中隔街相对,从北到南的沿街建筑分别是“一字楼”“图书馆”和“丁字楼”。
一字楼为办公楼,命名源于该座建筑呈“一”字状,虽然外墙已被装饰成两种风格,但从其侧面还可依稀看出当年的老样子。
从一字楼往南走没几步,就可以看到昔日北师大校园内最为重要的建筑——图书馆。这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图书馆,当年是由德国、丹麦、美国、瑞士四国设计师联袂设计的,大总统黎元洪还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1922年图书馆落成,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藏书百万余册!不知曾有多少北师大学子怀揣救国、强国之理想在此埋头苦读。
北师大图书馆除了文物价值,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为我们确定了民国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位置所在。
紧挨着图书馆南边的一座建筑是当年北师大的另一座办公楼——丁字楼,该楼外观为仿中国传统宫殿式风格,其平面呈“丁”字状,故名丁字楼。在丁字楼的东南角有一块砖垛基石,从上面的文字可以得知,丁字楼建于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1934年,比图书馆晚了十多年,这也从侧面说明民国时期的北师大校园并不是一次建成,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丁字楼现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史展览馆。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因此该校和北京师范大学还是很有渊源的。现在该楼丁字的一部分已被拆除,但临街部分没有大的改动。
此三组建筑属于北师大的“临街建筑”,从图书馆出来往左走,就进入了昔日北师大的校园里。
这座建筑已成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被辟为“杏壇美术馆”,保存较好
通过老照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国时期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如今再在同样的位置拍摄,只有校门左边的图书馆没有变,剩下的全变喽
“丽泽楼”内的楼梯还是当年原物,但已被重新粉刷
在图书馆的斜对面有一条小巷,把口的一座西洋式风格的平房也是当年北师大的办公楼,通过建筑风格,我判断这座建筑应该和丽泽楼为同一时期所建。
顺着小巷往里走十多米,另一座西式风格的小楼跃然于我眼前,这便是昔日北师大的教理学院——丽泽楼。
1953年,北师大开始在新街口外建设新校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所在地,1954年位于南新华街的主校区开始陆续迁入新校区。原来老校址的一部分日后成为北京和平门中学(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区)的校址。但上世紀八十年代校园改造后,今天的校园已看不到当时的老建筑了。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