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新闻的数学教育价值例谈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的是不可多得的数学教育资源。我就试着把报纸中的相关新闻事件引入数学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通过一例,与同行分享与探讨:《商家打折反成被告,其中到底有何蹊跷?》
  
  一、发现新闻背后的数学教育价值
  
  一天,我在湖北《襄樊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11日电,北京市的张先生因看到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满200减现金80”的减价广告,便花427元买了一件羽绒服。没想到羽绒服是打完了九五折之后才减价的,算来算去,比不打折还亏了49元,张先生觉得商场是在欺诈消费者,便告到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他的损失。
  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条新闻很有意思,并且适逢学习打折问题,我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数学教育材料,决定把它引入数学课堂。
  
  二、利用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我先让学生了解张先生的起诉书的内容。张先生在起诉书中提到:2006年10月31日,他看到在商场大门上方所做的商业广告上清楚地载明“满200减现金80”,于是到商场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羽绒服在商场的货架上的标价是618元,商场提出先打九五折后再按广告上的“满200减现金80”予以减价,张先生当时满心欢喜。事后回家一算,却因此损失人民币49元。他认为商场是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致使他遭受经济损失,因此把商家告上法庭。
  按说先打折是件好事,岂不更为优惠?却因何让消费者亏了49元呢?这个问题顿时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觉得不可理解,急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
  
  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揭开谜团
  
  到底张先生吃不吃亏,其实只须用到很浅显的数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动手算算。很快,有不少学生算出来了。
  先看不先打折的情况下:原价618元(等于有3个200元)-3×80元=378元。
  再看打九五折的情况下:618元×0.95(九五折)=587元;587元(只有2个200元)-2×80元=427元。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张先生真的亏了,多花了427元-378元=49元,而且亏得神不知鬼不觉,非明眼人难以察觉。
  
  四、分组讨论:商场让消费者吃亏的关键何在
  
  我让学生讨论张先生这亏是怎么吃的?学生们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归纳了两条:原来商场一是利用消费者喜欢打折的心理,二是在“满200减80”的“满”字上作足了文章。通过打折将618元的商品先降到587元,从而减少了其中所含的200的数量,表面上让利31元,却因此少减了一个80元,最终让消费者吃了个哑巴亏。
  
  五、进一步思考:张先生其实是吃亏在打折上吗
  
  我让学生们再算一算:假如不是先打九五折,而是先打九八折或先打八五折,消费者还会吃亏吗?大家一算,得出答案:
  若先打九八折:618元×0.98(九八折)=605.84元;605.84元(其中满3个200元)-3×80元=365.84元。
  若先打八五折:618元×0.85(八五折)=525.3元;525.3元(其中满2个200元)-2×80元=365.3元。
  这两种打折方案消费者都不会吃亏。原来诀窍不在打折本身,关键就在这个九五折定得是如此有学问,商家的数学功底真让人佩服。
  
  六、探究活动:折扣多少,消费者不会吃亏
  
  既然问题不在打折本身,那么折扣定为多少时,消费者不会吃亏呢?我引导大家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打折带来的优惠必须超过因所含的200元数量减少带来的损失。有些同学还做了下面的运算:设折扣率为x。
  1、当打折后的货款不低于600元时,消费者不会吃亏,此时618x≥600,结果应在九七折之上。
  2、当打折后的货款在400到600元之间时,消费者损失了一个80元,但只要打折带来的优惠超过这80元,消费者也不会吃亏。此时400≤618x<600,且618(1-x)≥80,结果约在六五折到八七折之间。
  3、当打折后的货款低于400元时,消费者就更欢迎了。
  
  七、数学反思
  
  当前商场的各种促销活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让我们利用数学知识识破名为让利实为欺诈的“李鬼”来!
  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是学生所熟悉的;再加上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求了事实真相,反过来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认为报刊、电视、网络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去挖掘和利用。
  (作者单位:441002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
期刊
【摘要】“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文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二是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三是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保教
期刊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教学,可以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单调乏味。由于学生课内文章没有学好,课外阅读面不宽,积累不丰,内功不深,造成作文中遣词造句不当、单调、乏味、干瘪,用来用去的就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词语。有些同学还受一时风气影响,作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怪异的、油滑的、
期刊
我们知道,钢琴家演奏前要定弦,歌唱家演唱时要定调,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琴声更悠扬,让歌声更优美。教师上课也是这样,可以说一节课就是一次演出,演出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钢琴家定音、歌唱家定调,也就是第一幕。如何演好第一幕,如何在第一幕中让你的观众被你的台词所吸引,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我们恰当、适度地把握好这一环节,因为这一环节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感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
期刊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来凸显数学的价值性。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现行
期刊
作为学生,最佩服数学老师的是解题速度——老师真神,这么快就想到了正确答案。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讲解几何证明题时,直接把学生的证明思路往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引。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生对老师非常敬佩,认为老师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解题过程;另一方面,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使他们经不起“挫折”,解题时一旦以一种思路无法证明题目的时候,就发慌,就急燥,甚至失去了继续解题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的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我喜欢,我选择    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激发读书兴趣,首先应放手让学生选择他自己喜欢和需要的阅读材料,让他们读感兴趣的书。选书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引导选择那些能够给学
期刊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小学语文课的广大教师常常就激发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反复的探索和努力。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文化基础教学任务,探讨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否全面地掌握。因此,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施教者忽略的重要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就如何培养孩子自改作文的能力谈一点浅见。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
期刊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