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之所以发展至今仍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是由于其具有独特的绘画形式和绘画技巧。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巧妙的构图技巧,尤其是奥妙万千的构图艺术和那幽邃神秘的意境,深受现代人们的喜爱。本文就中国画中的构图艺术做几点论述,希望与广大中国画爱好者共享。
【关键词】中国画 构图艺术 意境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而意境和构图又是中国画在世界画林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所在。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其次,在中国绘画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力求达到气韵和谐、笔墨生动的效果。
所谓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框架,也就是构成画面各要素的组合方式。讲求构图,其目的就是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语言来表达画家的意图。具体包括确定画幅的形状,对所有形式要素进行有目的地组合,使之成为既有多样性又有条理性、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去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形成画面的表现中心,更好地突出主要形象,并增强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构图决定着作品最终的可能性,构图的合理与适用是作品的首要秩序。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而这也创造出了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写意,追求意境的构造。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是指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那种感情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详细来说,就是指一幅画气韵生动与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深邃境界。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
在中国画中,构图与意境又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实体。构图为意境服务,意境反映构图的价值与艺术。在二者的结合上,中国画传统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花鸟画中,构图作为外来的绘画语言被运用于花鸟画中,这对于传统与现代绘画在形式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突破。构图的介入丰富了中国花鸟画美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原则。任何一种绘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在现代的社会体制下,文化被自由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绘画也必须相应地融入时代。对于此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总结。
唐代边栾的《梅花山茶雪雀图》,将梅花的淡雅与雪雀嬉闹的场景结合在一起,画面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在当时已是极高水准。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作者意旨在于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上攀,压弯了芙蓉枝,表现出了锦鸡的重量感。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名画中的精品,风格殊异、妙笔纷呈。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元素达到完美的统一,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传千古。
在人物画上,构图与意境又是另一种结合。如果说意境美是构成中国绘画的浓墨,那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就是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画作的骨架。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全面表现所有人的特点,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同时,笔墨技巧与技法的运用也具有多样性。如宋人临摹的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另一幅名作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其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宋代的人物画代表作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则用自然与物重新演绎人物画的构图与意境。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牧马人身着红袍,手持马鞭,正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画似尽而意未尽。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画中,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娟秀,意态生动。
山水画算得上是最讲究画面布局结构与意境表现的了,其中构图又尤为重要,它是决定一幅山水画好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非常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体现在形式上为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 、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
唐代画家王维所绘的《辋川图》算得上山水画的佳作了。此图是作者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图绘群山环抱中的别墅,由墙廊围绕,形似车辋。其中树木掩映,亭台楼榭,层叠端庄。构图上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略向下俯视,使层层深入的屋舍完全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墅外蓝河蜿蜒流淌,有小舟载客而至,意境淡泊,悠然超尘。勾线劲爽坚挺,一丝不苟,随类敷彩,浓烈鲜明。山石以线勾廓,染赭色后在石面受光处罩以石青、石绿,凝重艳丽。楼阁则刻画精细,几近界画。画面洋溢着盛唐绘画独具的端庄华丽,不过却也让人遐想,原来唐人意念之中的世外桃源,并非茅屋寒舍、躬耕自给,而有如此的奢华。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南唐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中表现的是长山复岭、层层叠叠、茂林远树、葱郁苍茫的山水景象;林中房舍若隐若现,云气掩映,显现出明晦幽深之景。笔墨上多见淡墨点皴,有一种秀润迷茫之感。整幅画面显出山峦苍秀、江天辽阔、迷远缥缈,使人观之如入其境之中,令人赞不绝口。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也是此中佳品。此画构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景象,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余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它采用全景式构图,使远、中、近景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近处的茂密古树和背景的深远雪峰,衬托出主体山峰的高大、突兀、气势雄壮,在大块山景中,也有很多细小的景致,如整齐小巧的茅舍、陈旧的木桥、细长弯曲的山路、水浅沙平的岸边,整幅作品既有雄壮的高潮,又有轻松的铺叙,相互照应,富有节奏感。范宽成功画出了北方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作品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构图与意境又是其重要内涵和价值所在,远不是我这简单几例所能说清楚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画卷,无论哪个画派、哪个作家所作,都是构图精妙,别具意境。正是这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画卷,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
时至今日,摄影技术成熟,可要传达对象的内在之美和独特神韵,还得靠中国的绘画艺术。我们学习中国画,不仅在于物像还原,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蕴藏在画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当然,在长期的熏陶下,还能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这正是中国画的价值所在。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产物,它不同于西方油画的色彩繁杂和厚重,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注重意境的美感,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 琳.中国山水画欣赏[M].广州:中国南方出版社,1976.
[2]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1.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陈志华. 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5]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谭逸冰.山水画构图的美感规律[J].大众文艺,2012.
【关键词】中国画 构图艺术 意境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精致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情感的表现,在世界艺术林苑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而意境和构图又是中国画在世界画林独树一帜的重要标志所在。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化物我,创作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具有“诗、书、画”等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是如此,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其次,在中国绘画中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力求达到气韵和谐、笔墨生动的效果。
所谓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框架,也就是构成画面各要素的组合方式。讲求构图,其目的就是用恰到好处的形式语言来表达画家的意图。具体包括确定画幅的形状,对所有形式要素进行有目的地组合,使之成为既有多样性又有条理性、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去吸引观者的注意力,形成画面的表现中心,更好地突出主要形象,并增强绘画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构图决定着作品最终的可能性,构图的合理与适用是作品的首要秩序。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而这也创造出了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写意,追求意境的构造。
意境是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是指绘画作品中出现的那种感情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详细来说,就是指一幅画气韵生动与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深邃境界。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
在中国画中,构图与意境又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实体。构图为意境服务,意境反映构图的价值与艺术。在二者的结合上,中国画传统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都有很好的体现。
在中国花鸟画中,构图作为外来的绘画语言被运用于花鸟画中,这对于传统与现代绘画在形式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突破。构图的介入丰富了中国花鸟画美的形式,而这种形式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原则。任何一种绘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在现代的社会体制下,文化被自由地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绘画也必须相应地融入时代。对于此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精辟总结。
唐代边栾的《梅花山茶雪雀图》,将梅花的淡雅与雪雀嬉闹的场景结合在一起,画面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在当时已是极高水准。宋代的花鸟画无论在绘制技巧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已经达到高度的艺术水准,《芙蓉锦鸡图》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图画秋天清爽宜人之景,以花蝶、锦鸡构成画面。画中锦鸡落处,芙蓉摇曳下坠之状逼真如实,锦鸡视线之际,双蝶欢舞,相映成趣。赵佶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作者意旨在于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上攀,压弯了芙蓉枝,表现出了锦鸡的重量感。赵佶的美学思想于绘画中注重诗意的含蕴回味和观察事物的精细入微以及写实表现的传神精切,于此展现得一览无余。工笔画之典雅与匠俗区分,其关键就在于胸怀修养的内营、运笔的动力节奏感和诗意的构成。观《芙蓉锦鸡图》,诚然如是。赵佶所为,典雅浓丽,诗意画意,俱显上乘。《芙蓉锦鸡图》是中国历代经典名画中的精品,风格殊异、妙笔纷呈。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天赋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用笔和设色这两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元素达到完美的统一,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所描绘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使其作品栩栩如生、流传千古。
在人物画上,构图与意境又是另一种结合。如果说意境美是构成中国绘画的浓墨,那么中国画的构图法则就是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画作的骨架。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全面表现所有人的特点,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同时,笔墨技巧与技法的运用也具有多样性。如宋人临摹的五代人物画的杰作——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略,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另一幅名作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活泼简练,人物生动传神, 牲畜形态、房舍、舟车、城郭、桥梁、树木、河流,无一不至臻至妙,称得上妙笔神工。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其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宋代的人物画代表作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则用自然与物重新演绎人物画的构图与意境。画面是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牧马人身着红袍,手持马鞭,正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整个画面树木清秀,河水平缓无波,马的造型生动,表现了自然景致的优美。此图布局讲究藏露,中景露地不露天,人马、坡石、林木都置于右半部,人马向左方走,把来处藏于画外;左方只露出树干和溪水,把树干和远山、远水藏于画外;堤岸、溪水向左方延伸,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画似尽而意未尽。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画中,人马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娟秀,意态生动。
山水画算得上是最讲究画面布局结构与意境表现的了,其中构图又尤为重要,它是决定一幅山水画好坏的先决条件。就如同一座建筑物,其骨架不合理,外表装饰与装修再华丽、再讲究,它也不会坚固实用的。其次,构图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构图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非常强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体现在形式上为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 、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
唐代画家王维所绘的《辋川图》算得上山水画的佳作了。此图是作者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所作。图绘群山环抱中的别墅,由墙廊围绕,形似车辋。其中树木掩映,亭台楼榭,层叠端庄。构图上采用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法”,略向下俯视,使层层深入的屋舍完全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墅外蓝河蜿蜒流淌,有小舟载客而至,意境淡泊,悠然超尘。勾线劲爽坚挺,一丝不苟,随类敷彩,浓烈鲜明。山石以线勾廓,染赭色后在石面受光处罩以石青、石绿,凝重艳丽。楼阁则刻画精细,几近界画。画面洋溢着盛唐绘画独具的端庄华丽,不过却也让人遐想,原来唐人意念之中的世外桃源,并非茅屋寒舍、躬耕自给,而有如此的奢华。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旷古驰誉。
南唐画家董源的《潇湘图》中表现的是长山复岭、层层叠叠、茂林远树、葱郁苍茫的山水景象;林中房舍若隐若现,云气掩映,显现出明晦幽深之景。笔墨上多见淡墨点皴,有一种秀润迷茫之感。整幅画面显出山峦苍秀、江天辽阔、迷远缥缈,使人观之如入其境之中,令人赞不绝口。
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也是此中佳品。此画构图气势磅礴,境界深远,动人心魄,生动地描绘出秦地雪后山川景象,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皴擦、渲染并用。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林树,结实、严紧,用细密的“雨点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画中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余渲染,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皴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它采用全景式构图,使远、中、近景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近处的茂密古树和背景的深远雪峰,衬托出主体山峰的高大、突兀、气势雄壮,在大块山景中,也有很多细小的景致,如整齐小巧的茅舍、陈旧的木桥、细长弯曲的山路、水浅沙平的岸边,整幅作品既有雄壮的高潮,又有轻松的铺叙,相互照应,富有节奏感。范宽成功画出了北方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作品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构图与意境又是其重要内涵和价值所在,远不是我这简单几例所能说清楚的。历史流传下来的画卷,无论哪个画派、哪个作家所作,都是构图精妙,别具意境。正是这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画卷,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画。
时至今日,摄影技术成熟,可要传达对象的内在之美和独特神韵,还得靠中国的绘画艺术。我们学习中国画,不仅在于物像还原,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蕴藏在画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当然,在长期的熏陶下,还能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这正是中国画的价值所在。中国画的构图与意境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而积淀下来的产物,它不同于西方油画的色彩繁杂和厚重,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注重意境的美感,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 琳.中国山水画欣赏[M].广州:中国南方出版社,1976.
[2]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1.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陈志华. 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体现[M].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5]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谭逸冰.山水画构图的美感规律[J].大众文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