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脾肠病症的临床探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i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受到了很多疾病的威胁,脾肠病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疾病的危害性比较大,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状况,国家应该加大对各种疾病的研究,来保障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本研究综述了脾肠病概述、中医中关于脾肠病的病理、药理介绍等内容,阐述了中医治疗内科脾肠病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内科;脾肠病症;临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63-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疾病环境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疾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脾肠病就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内科疾病,这种病还比较特殊,西医中没有特别理想的治疗方法,更多的依赖中医。所以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国家医学相关部门和国民都应该加强对这种疾病的了解,以便寻求出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好办法,来更好地保证国民的健康。
  1脾肠病概述
  1.1脾肠病介绍
  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常见多发病,在临床多表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主要症状有上腹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嗳气、呕吐等。根据此病的临床表现来看,在中医上应归属为胃脘痛、胃痞,医书中早有论断: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是饥非饥,是辣非辣,是痛非痛,而胸膈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
  而复嘈,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做痛。而目前西医治疗脾肠病症并无特效方法,主要标准是对症治疗。
  脾肠病症是消化系统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症状容易反复,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疗效有限,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中医辨证治疗其核心在于辨证二字,而“辨”的方向在于全面观察,并且全面分析以此来求得“证”,这就是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所在。
  1.2脾肠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简介
  脾肠病症表现为嗳气不爽、胃痞隐痛、厌食呕吐等。因此脾肠病症的患者,症结多在胃部,而胃部表现为阳明燥土,是体内气血之脏腑,外邪入侵、饮食不调、悲喜多情都能过对胃部造成伤害,导致积气淤滞,变生诸症。胃部受损日久,必然实转虚,招致气虚胃弱,又气息不调和,导致胃痞或者胃胀痛。
  由于脾肠病的临床特点为脾胃虚寒,隐隐胃疼,呕吐、纳差,其机理为乏于温养,而致脾虚胃寒,所以治疗应该以药剂为主,针灸为辅。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取足三里、中脘、气海行针灸治疗,配合公孙、内关、阴陵泉行针刺治疗,脾肠甚虚者还给予推拿按摩相关部位,以辛、温的中药药膏敷于脾肠部。药针相辅,内外相兼,动静相宜,也很明显的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辨证的思想无处不在。总之,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在大的治疗方向上相差无几,但是在彻底治愈疾病的效果上,中医辨证治疗是优于西医治疗方法的,而且因为中医治疗的项目细化具体,故无效治疗一项也是远远少于西医疗法的。
  2中医中关于脾肠病的病理、药理介绍
  2.1中医中关于脾肠病的病理简介
  中医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输布营养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之功能。大小肠为腑,以
  通降为顺。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病多实,常有寒客热积,饮食停滞之患;脾病多虚,易现气虚、阳虚之疾。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因此胃病多热,多燥(津伤);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脾病多寒,多湿。小肠之疾多表现为脾胃病变,大肠之病则为传导功能失常。若因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寒温不适,渚虫感染,药物损伤,痰饮、瘀血内停,劳逸失度,素禀脾胃虚弱和肝、胆、肾诸病干及,可致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罹患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脾胃濕热,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瘀血内停等诸多脾胃肠证候。
  2.2脾肠病的中医药理简介
  脾肠病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嗳气不爽、胃痞隐痛、呕吐纳差、脾胃虚寒;其治疗应围绕脾胃病中出现的气机升降失调,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恢复脾胃逆乱之气机。方中以党参为君药,具有补中益气、除烦渴、和脾胃之功效;是治疗胃虚气弱的根本药物。白术为臣药,具有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治功效;而使用白术助君药可补益脾胃;配以山药、茯苓、麦芽、陈皮、黄芪、炙甘草、云木香、柴胡、枳壳、干姜,诸药合用具有疏肝理气、温中健脾之功效;:槟榔味辛、苦,性温,在腹脘胀痛、消积食滞中应用;云木香味辛、苦,性温,用于行气止痛、健脾消滞、理气疏肝;茯苓味甘,性平,微酸,以宁心安神,健脾和胃;厚朴味辛、苦,性温,以行气消滞、降逆平喘;白术味甘苦,性温,可燥热利水,健脾益气;枳实味辛、苦,性寒,可作用于停滞内停,痞满胀痛;炙甘草味甘、性平,用于脾胃虚弱,可补脾和胃;干姜味辛、性热,可燥湿通脉、温肺化饮、温中散寒;麦芽味甘、性平,可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并给予针灸治疗,中脘、足三里分属于任脉、足阳明胃经,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二者均可用之通降腑气、健脾和胃止;关元、天枢为小肠大、肠之募穴,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调理脾胃而止痛;在根据辨证分型加取不同的穴位,共奏健脾益胃、行气止痛之功。
  结语
  总而言之,健康是一个持久的话题,国民健康状况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目前我国国民健康指数不是很高,大部分人都处在亚健康状态,还有很大一部分处在疾病状态,他们饱受疾病之苦。要想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加快对各类疾病的攻克。
  参考文献
  [1] 张冰.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54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9,1(1):1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74.
  [3] 崔舒展,胡颖.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033~3034.
其他文献
【摘 要】黄芪年消耗量十分庞大,野生资源正慢慢枯竭,商品货源日趋紧张,市场上常有不法商贩以药蜀葵根冒充黄芪销售,二者功效有明显差别,所以对黄芪和药蜀葵根的鉴别特征进行比较是必要的。结合文獻,本文采用根类中药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理化鉴别法等方法对黄芪和药蜀葵进行鉴定。  【关键词】黄芪;药蜀葵;伪品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6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米索前列醇应用于产后出血方面的药理作用,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及进行分娩和接受止血治疗的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1、观察2以及对照组三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胎儿分娩后给予缩宫素静脉推注,观察1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米索前列直肠给药,观察2组给予米索前列醇舌下含化,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2h和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确诊为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的病人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观察效果。结果:21例患者治愈19例,未愈合2例,创面愈合时间为68d—280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坏疽性糖尿病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壞疽性;糖尿病足;临床疗效  【中途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异甘草酸镁对肝功能异常的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00例乙肝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每个组都是60例,甲乙丙丁戊五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镁治疗,剂量分别是300毫克、250毫克、200毫克、150毫克和100毫克。结果:在接受不同剂量的异甘草酸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牛樟芝的保肝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造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中AST、ALT的含量以评价牛樟芝的保肝作用。结果:给予牛樟芝的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AST、ALT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樟芝能降低四氯化碳诱导肝细胞损伤小鼠血清中的ALT、AST含量,高剂量组作用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牛樟芝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即婷、毓婷、 多日纳三种紧急避孕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计划生育门诊咨询的300名患者,均为在排卵期有无保护性生活行为,时间在24-72小时内的患者。观察组空腹或进食2小时以后口服一片即婷,服用后禁食1-2小时。对照组1口服一片毓婷,12小时候重复一片;对照组2口服四片多日纳,12小时重复四片。随访三组患者的月经紊乱、类早孕反应、 躯体症状、是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65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以西医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方法,对照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达9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明确,可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医养生对于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性,并重点分析了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和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密切联系,提出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用中医养生的理念保养生命,会对身体的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健康;重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1-01  自古以来,人类对健康的追求一直是不变的主题,《素问·
期刊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154-01  中药疗效与中药炮制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浅的分析。  1 中药炮制工作中的不同观点  当前,中医药界对中药炮制持有不同的观点:一是师古论,动曰“雷化炮制”、“师傅传授”,认为古人炮制有方,今不如昔。一位老药工,至今尚在为麦冬、远志去心,主张酸枣仁用猪心血拌炒等。而现代实验证明:远志、麦冬不去心,并不影响疗效,生、炒酸枣
期刊
【摘 要】目的:对急性面瘫患者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探讨和分析其治疗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此次所收治的78例急性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并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干预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37/39)与对照组79.49%(31/39)比较(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