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特教理论认为:促进聋哑儿童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是聋校美术教学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主要目的。这一观点已得到广大的聋校美术教育者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采取什么教育教学手段能行之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诸多的聋校老师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了多种尝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有交给孩子们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才能正确地表现所描绘对象或制作各种美好的形象。培养聋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才是聋校美术教学的真谛。
什么是观察?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它不是那种毫无目的,没有控制的无意知觉,也不是毫无计划、时间短暂的一般的有意知觉,而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和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观察是下意识的,即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能留下具体的印象,无意观察几乎不留下什么具体印象,但可隐约留有概括的大体印象。这种印象不能被未经过严格绘画训练的人正确反映,也很难被他们用来进行思考。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铭来强调。艺术家们则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他们观察的事物和形象,表现比生活更美、更高的形式美和形象。
观察力是一种看出对象的那些本质的而且初看起来好象不大重要的特征能力。也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教育家们之所以要强调发展人们观察力并使人的观察力能适应更高要求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一、观察力发展规律及特点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聋哑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规律有如下几种:
1、罗列对象阶段:(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是说出一些物体,而没有在这些物体之间建立起任何联系。
2、描述对象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学生随着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增长,能够说出关于人物或动物所做的事情的简短语句。
3、说明解释阶段:(13—15岁)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够说出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及说明所画的东西的意义。
4、理解阶段:(1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学生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的主题。
学前儿童的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个别对象的罗列”还不善于按规定的任务或成人的要求进行自觉的积极的有组织的观察。小学低年级经过一定的训练开始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还是间接的、断续的、不整体的。进入小学高年级至初一阶段能够比较持久地、有序地进行观察,逐渐学会撇开不相干的事物而专注按规定任务和教师规定目标观察。初二以上的学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观察,比较专注地按规定的目标从整体去观察对象,并能发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具体说来,聋哑学生的观察力发展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发展:聋哑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即从不善于按规定的目的任务进行自觉的观察,逐渐发展到可撇开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有意义的观察。
2、持久性的发展:聋哑学生观察的持久性也取决于年龄的特征。我们带不同年龄的学生外出写生,观察人物或风景,低年龄阶段的观察注意力常是不持久的,只留意大概阶段,而且很容易被外界新的感兴趣的人或事所吸引,就会使他们转移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的持久性也有所增长和延长。
3、精确性的发展:聋哑学生观察的精确性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观察物象粗略,满足于表面的相貌、轮廓,到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对事物的观察并不满足于表象的轮廓,表现欲使他们逐步有了精细观察的兴趣与能力,表现物象的特征能进行精确的描绘。
4、概括性的发展:由于思维参加到视觉活动中去,使观察的概括性明显的发展。所谓概括:是人们对于对象的本质所进行的抽象思维。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就在于不善于概括,能够达到概括性发展必须有较高的感知能力。
二、观察力的训练与培养
观察力在聋哑学生学习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智能表现。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能力,并依此对现象世界进行分类,从而上升到一般化的概括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聋哑学生的观察力呢?
其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教给他们具体观察方法及完成某一项观察任务。学生只有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楚的感知。如有些课,必须让学生精细观察自然界中物体的纹理。教师引导学生到自然界、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哪些物体存在美的纹理。并以线条或其它手段表现出其自然美的纹理形态。而有些课则须引导学生从形态、生长特点、对象的变化特异进行精细观察及描绘。如在画树时有句俗语,“要想画好树,绕树三周。”这个绕树三周,就是观察。树的品种多种多样,树的形态千姿百态,树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要表现树的美而且要进行变化,更须精细的观察树的形态。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通过观察寻找新的感受,从中摄取美的因素和灵感。
其二、培养学生观察力应有合理的秩序
观察是绘画的第一步,没有观察便没有绘画。也就是说,观察先于表现,没有观察所获就不可能有表现的内容,更谈不上怎么表现。指导学生画对象之前,首先教给学生整体观察,对观察对象有粗略的感知后,再观察对象的各个局部,进行精细的观察,以了解其特征,然后再观察各个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对整体获得确切、全面、深刻的认知,这样,学生在观察实物的时候,运用和重视整体观察方法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一步。
其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观察,有比较才能鉴别
在观察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确切认识对象的变化或确定对象异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相互比较地观察,相互比较地画。找出他们明显差异和奥妙区别。由于比较的内容极为广泛,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说是难度较大,分量较重。因此,通过对照比较培养学生鉴别能力,是聋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一项较重的任务,应经常履行“比较、比较、再比较”来强调在对照比较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总而言之,观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静止观察,也有运动中的观察,有一面观察,也有多面观察,有一点观察,也有多点观察……不论怎样进行观察,我认为,在聋校美术教学中,交给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察方式对客观对象进行目的观察,整体观察,比较观察,理解对象形象特征和联系,运用最适当的技法和手段表现主题,是当今聋哑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的真谛。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省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
什么是观察?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它不是那种毫无目的,没有控制的无意知觉,也不是毫无计划、时间短暂的一般的有意知觉,而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和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观察是下意识的,即无意观察,有意观察能留下具体的印象,无意观察几乎不留下什么具体印象,但可隐约留有概括的大体印象。这种印象不能被未经过严格绘画训练的人正确反映,也很难被他们用来进行思考。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铭来强调。艺术家们则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通过他们观察的事物和形象,表现比生活更美、更高的形式美和形象。
观察力是一种看出对象的那些本质的而且初看起来好象不大重要的特征能力。也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教育家们之所以要强调发展人们观察力并使人的观察力能适应更高要求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一、观察力发展规律及特点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聋哑学生观察力的发展规律有如下几种:
1、罗列对象阶段:(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是说出一些物体,而没有在这些物体之间建立起任何联系。
2、描述对象阶段:(7—12岁)这一阶段的学生随着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增长,能够说出关于人物或动物所做的事情的简短语句。
3、说明解释阶段:(13—15岁)随着知识的积累,能够说出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果联系及说明所画的东西的意义。
4、理解阶段:(15岁以上)这一阶段的学生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的主题。
学前儿童的认识能力大部分属于“个别对象的罗列”还不善于按规定的任务或成人的要求进行自觉的积极的有组织的观察。小学低年级经过一定的训练开始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还是间接的、断续的、不整体的。进入小学高年级至初一阶段能够比较持久地、有序地进行观察,逐渐学会撇开不相干的事物而专注按规定任务和教师规定目标观察。初二以上的学生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观察,比较专注地按规定的目标从整体去观察对象,并能发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具体说来,聋哑学生的观察力发展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发展:聋哑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即从不善于按规定的目的任务进行自觉的观察,逐渐发展到可撇开不相干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有意义的观察。
2、持久性的发展:聋哑学生观察的持久性也取决于年龄的特征。我们带不同年龄的学生外出写生,观察人物或风景,低年龄阶段的观察注意力常是不持久的,只留意大概阶段,而且很容易被外界新的感兴趣的人或事所吸引,就会使他们转移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的持久性也有所增长和延长。
3、精确性的发展:聋哑学生观察的精确性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观察物象粗略,满足于表面的相貌、轮廓,到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后,对事物的观察并不满足于表象的轮廓,表现欲使他们逐步有了精细观察的兴趣与能力,表现物象的特征能进行精确的描绘。
4、概括性的发展:由于思维参加到视觉活动中去,使观察的概括性明显的发展。所谓概括:是人们对于对象的本质所进行的抽象思维。学生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就在于不善于概括,能够达到概括性发展必须有较高的感知能力。
二、观察力的训练与培养
观察力在聋哑学生学习活动中,是一种重要的智能表现。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能力,并依此对现象世界进行分类,从而上升到一般化的概括性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聋哑学生的观察力呢?
其一、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必须经常不断地向他们明确提出观察的目的。教给他们具体观察方法及完成某一项观察任务。学生只有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楚的感知。如有些课,必须让学生精细观察自然界中物体的纹理。教师引导学生到自然界、生活中去观察发现哪些物体存在美的纹理。并以线条或其它手段表现出其自然美的纹理形态。而有些课则须引导学生从形态、生长特点、对象的变化特异进行精细观察及描绘。如在画树时有句俗语,“要想画好树,绕树三周。”这个绕树三周,就是观察。树的品种多种多样,树的形态千姿百态,树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要表现树的美而且要进行变化,更须精细的观察树的形态。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通过观察寻找新的感受,从中摄取美的因素和灵感。
其二、培养学生观察力应有合理的秩序
观察是绘画的第一步,没有观察便没有绘画。也就是说,观察先于表现,没有观察所获就不可能有表现的内容,更谈不上怎么表现。指导学生画对象之前,首先教给学生整体观察,对观察对象有粗略的感知后,再观察对象的各个局部,进行精细的观察,以了解其特征,然后再观察各个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对整体获得确切、全面、深刻的认知,这样,学生在观察实物的时候,运用和重视整体观察方法的自觉性就会提高一步。
其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的观察,有比较才能鉴别
在观察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确切认识对象的变化或确定对象异同。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对象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相互比较地观察,相互比较地画。找出他们明显差异和奥妙区别。由于比较的内容极为广泛,情况又是千变万化的,可以说是难度较大,分量较重。因此,通过对照比较培养学生鉴别能力,是聋校美术教育教学中一项较重的任务,应经常履行“比较、比较、再比较”来强调在对照比较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总而言之,观察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静止观察,也有运动中的观察,有一面观察,也有多面观察,有一点观察,也有多点观察……不论怎样进行观察,我认为,在聋校美术教学中,交给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观察方式对客观对象进行目的观察,整体观察,比较观察,理解对象形象特征和联系,运用最适当的技法和手段表现主题,是当今聋哑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的真谛。
(作者单位:412000湖南省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