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寂寞的8个疑问

来源 :青年心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op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寂寞的人吗?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寂寞: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互动却不可得的体验。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寂寞意味着“不能满足”,因而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
  说到寂寞,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同义词:孤独,或者说,独处。寂寞和孤独这两种状态关系密切,以致常常被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从体验上讲寂寞是不愉快的,而孤独不一定,因为独处的人可能不快乐,也可能快乐,有的人很享受他的独处状态。另一方面,寂寞必定与他人相关联,也就是说,当你觉得自己缺少交流、不被关注时往往感到寂寞,而孤独的状态则不必“指向”别人。
  我们为什么感到寂寞?
  导致寂寞的原因正是阻碍人们满足某种交往需求的因素。这里的原因会有很多,大类上可以划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是与人交往的机会,比如从前的小孩子,放学时大家一起排队回家,走在路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交往的机会很多,而现在的孩子放了学基本上都是由家长接送,和同学在一起的机会就会减少很多。再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一家基本上是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基本都是自己在家看电视玩电脑,从前过家家、踢足球等团体活动少见踪影,孩子在游戏中培养人际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再比如一些特殊的环境,如出国学习、到陌生环境工作,也常常让人感到寂寞。导致寂寞的客观原因看上去可能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隔断了与人交往的一些途径,于是当事人感到寂寞。
  主观原因同样很多,比如一个人的交往能力,有的人因为自身的一些特质、言行,常常引发别人的反感、不快,所以被疏远、排斥而感到寂寞。有的人价值观、生活方式与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差别很大,也会被疏离。再比如有人的独处能力较差,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个人待着他就感到寂寞。事实上,很多人是可以享受一些独处时光,并且把它当做乐趣的。
  性格外向的人也会寂寞?
  寂寞的感受是每个人都有的,人际关系再好的人也有寂寞的时候,所以外向的人也会寂寞。
  此外,一个人是否寂寞不仅取决于内外向,有时也取决于独处的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评判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有关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独处的能力,却常常被人忽视。心理学家在对“依恋”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婴儿在母亲(或者重要的养育者)离开时,能够“安心做自己的事”,自己玩耍,而有些婴儿则会焦躁不安,不能自己去玩。心理学家推测,容易独处的婴儿是因为内心有较强的安全感,当母亲离开时,知道她还会回来,所以不会过分担心。当成人具有这样的“依恋”模式时,他就比较不容易感到寂寞。
  事实上,有些外向者之所以喜欢与人交往,恰恰是因为不太能忍受独处,必须要和人在一起才感到舒服,当这种需求不被满足时,他们就更容易感到寂寞。
  为何朋友成群仍然寂寞?
  有句话叫“朋友使人不孤独,知己使人不寂寞”。其实,决定一个人是否感到寂寞,朋友的质量比数量影响更大。我们与不同的朋友之间心理距离会不同:跟那些只是交流简单信息的朋友,我们谈及的话题往往只停留在天气、八卦上;和稍微近一点儿的朋友,我们大概可以谈到对某件事情的感受、需求;而另外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我们可以将自己的隐私与他们分享,建立亲密关系。事实上,只有这些人才能够触及你的心灵,减少你的寂寞感。
  是否每个独处的人都感到寂寞?
  答案是“否”。
  人们总是把独处与自闭联系在一起,好像独处的人必然经历了挫折、不愉快的体验。但其实,有些人就是天生更喜欢独处,他们享受自己的私密空间。
  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在这方面表现出极大差别。有些儿童是“图案设计师”,他们分析这个世界的根据,几乎都是他们能够辨识的各种构图、图案,以及他们所知道的规则。这些“图案设计师”兴致盎然地堆积木、画画、雕塑泥土、玩数字排列,他们较少与人交谈,更多地埋头于自己的世界。这种孩子就很享受独处,不会感到一个人待着就寂寞。与之相反,另一类儿童是“戏剧家”,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喜欢听人讲故事,喜欢玩过家家,如果让他们独处,他们会感到孤单难受。对他们而言,与人保持接触并展现丰富的人际关系,才是生活的乐趣。
  寂寞一无是处吗?
  寂寞虽是一种不舒服的感受,但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它可能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人们去做出改变以消除这种不适感。比如一个感到寂寞的人,可能会有意去改进人际关系,发展一些爱好,或者努力工作。
  在此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独处不等于寂寞,独处未必完全带来不良感受。人们常有一种观念:独处是不好的。独处常常被与绝望、沮丧、犹豫、崩溃联系在一起,其实独处的正面意义也很多。
  首先,独处带给人们纯粹的放松和自由。只有独处时,我们无须扮演任何角色,可以卸下面具做回自己。对于那些经常要压抑真实感受、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的人,独处是非常重要的“恢复”方式。
  其次,平时我们的注意力一直被外界纷繁的事物占据,而独处让我们有机会接触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想法、需要、感受,让我们自省。许多自我修炼的方法,比如冥想、内观,都是在独处。特别哀伤的时候,独处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整合自己的感受,释放哀伤。
  再次,独处让我们融入自然。独处时我们的毛孔都打开了,感受力增强,脱离人的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和自然相融。
  最后,独处是想象力和灵感的温床,很多伟大的创作都是在独处的状态下完成的。
  寂寞的时候怎么办?
  寂寞的反义词是亲密和充实,亲密侧重于“人”,充实侧重于“事”。因此,排解寂寞感有两个好方法:改善人际关系,或认真做事。
  有时我们寂寞是因为与人交往的某些环节存在问题。比如有的人害羞,接触的人很少,不容易交到朋友;有的人则是因为错误的交往模式,难以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这些人可以增加一些人际交往的训练,征询朋友的意见,如果有必要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更好地了解自己,改变自己。
  除了改进人际关系,培养一些爱好、投入地工作,也是消除寂寞感的好办法。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这其实是现代文化对孤独者的一种“不友好”。如果一个人喜欢独处,我们无权劝说他摆脱独处状态,走进人群。
  今天,与人交往的能力的确非常重要。在农耕社会,一个人种好自己的田就能养活自己,人际交往并非必需品,而现在我们身处“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时代,与人交往的需要明显增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也愈发重要。探讨、指导人际交往的书籍、课程,随处可见。越来越多流派的心理学家相信“人际关系质量决定着人的幸福”。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我们容易过于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忽视工作、兴趣对人幸福的作用。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过于强调某一种观点,让某种观点真理化,这都是偏颇的。即便是在今天,仍有很多职业、生活方式可以让人在较少的人际交往下获得成就感与快乐。
  完满的人生应该是既能从人际关系里体会快乐,也能从单独的工作、爱好中寻求幸福。如果一个人在独处的状态下感到难受,那他就该与人发展关系,摆脱难受感。但如果这个人享受他的独处状态,那我们就无权嘲笑他是个“寂寞的人”。我们鼓励人们从人际关系中寻找幸福,但转向个人内在世界寻找生命意义,并能够自得其乐的人,也应给予尊重。
其他文献
榕树在热带地区被广泛用于美化环境,并以其非凡的气生根而著称。榕树是桑科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与传粉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共生系统。大约有一半的榕属植物在功能上是雌雄异株的,这与雌雄同株榕属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雄树结出的果实能产生功能性雄蕊和孕育榕小蜂的非功能性雌花(即瘿花),而雌树含有可以产生种子的功能性雌花和退化的雄花。先前的研究报道RAN1基因是决定无花果(F.carica)性别的关键基因。然而,它可能不是榕属植物唯一的性别决定系统。
  本研究基于基因组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索榕树的性别
本论文以东北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采样、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采集黑土带、不同开垦年下、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及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样品,进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速效养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容重及机械组成分析,以揭示东北黑土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弄清黑土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升黑土耕地质量,促进土壤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东北区黑土从南到北,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现先增加,而后降低,在增加的趋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为19
针对东北黑土在长期连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层变浅、容重增大等退化问题,本研究基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四年定位耕作(秸秆还田)试验,以连作玉米并实行传统耕作(T6)为对照,设置了三年一次深翻+秸秆还田(T1)、连续四年深翻+秸秆还田(T2)、四年一次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3)、四年一次深翻+秸秆还田(T4)、轮作(T5)五种处理方式,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旨在寻找有利于北方农作生长的可持续耕作方式,并为黑土培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
  1、Ap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改革、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发布与实施,三农问题愈发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的形式之一,有力地结合了农业一二三产,将传统生产拓展,衔接旅游开发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主题休闲农园借助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田园风光,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功能融为一体,满足了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群休闲需求,同时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因此,研究农旅融合背景下的主题农园规划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桃作为我国传统果树,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压力,但为什么有些人最后被压力打败,有些人可以轻吹一口气,化压力为云淡风轻?因为压力如同狗,你玩它,它也跟你玩;你如临大敌,它也跟你凶恶到底。      童蕾是个很有意思的女人。她的一个身份是“演员”,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她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令很多人想不到的“心理咨询师”。不要以为这是演戏,童蕾已经拿到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准备设立一间心理工作坊。  为什么对心理咨询和
期刊
刘 凯:25岁,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现任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2002年由河南焦作一中保送入北京大学哲学系,2005年竞选获任北京大学学生会主席。    1.你怎样形容自己的性格?  缜密,积极,乐观。    2.你最喜欢哪个童话故事?为什么?   安徒生的《丑小鸭》。这个童话告诉人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轻视和排挤他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每个人都有闪光的地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张鸣    你在网上朋友遍地,却常为走进人群而感到恐惧不安;  你的人缘奇好,跟谁都能做朋友,却总是一个人落寞地吃饭睡觉旅行;  你讨厌一个人待着,但又无法融入团体,因为你感到根本没人能够理解你;  你希望呼朋引伴,事实却过着深居简出的宅男宅女生活,因为人际交往总是让你感到烦乱不堪……  寂寞,是致命的毒药,是无人听见的哭声,是现代社会最大的瘟疫。每年都有几百万孤单寂寞的人
期刊
人有时候太想成功,往往就会和成功擦肩而过。    我是一名大一新生,跨入大学校门已有四个多月,平时我喜欢常到学校图书馆看书。一个偶然的机会,《青年心理》进入我的视野。第一次接触这本杂志,便受到极大的震撼,使我忍不住借此谈谈自己的经历以及它所给予我的帮助。  读大学之前,我所在的高中是市的重点中学,而中考时我是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考进来的,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傲视群雄的感觉。我无时无刻地在提醒自己,我是以第
期刊
策划 执行 本刊编辑部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经历了多年的寒窗苦读,总算迎来了自己所希望的大学生活。  正式进入大学,或许发现这一切并不是那么美好,说不定会有一大堆烦心事儿在等着你哩。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宋歌,就大学新生这一群体易发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众多学子有所启发——    未“断奶”的女大学生    进入大学,家成了一
期刊
人与人之间如果失去了信任,那么克格勃、007式的场景就会上演,只不过,这次的故事是发生在学生宿舍里。    《青年心理》:在大学生涯中,除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舍友,就别无他人。因此宿舍关系在大学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矛盾或冲突,在新生当中,这方面的情况是否比较突出?  宋歌:宿舍关系的问题,是大学新生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每新学年都要介入好几起因宿舍人际关系引发的纠纷。一个宿舍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