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第三届传统雕刻大赛评选后的感想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去捕捉自己深藏的动情之点。一切技艺是要用之于表达我们自己的美好感受,表达我们的美好的理想。当然我们的理想和感受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业的,而不是相反的。我想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种思想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吧。我相信来自人民的艺术会永葆青春的。
  这次赛事中其实可分两大块,一部分是以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为主,另一部分则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为主。两部分都有高水平的杰作,也都有比较一般的作品。在反复评选的过程中,大家却发现真正可称得上完美的作品,几乎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作品都属于地道传统的一脉。
  在木雕作品中,获得一等奖的《笑罗汉》和《水族笼子》以及没有获得一等奖的《凤凰浮雕壁挂》等,当属上乘之作。石雕中的《释迦坐像》、《地藏王菩萨》、《惠安女坐像》等,虽说是以传统的继承为主,但其实也都有创造。譬如,《笑罗汉》脸部几乎是正圆形,衣纹全身的韵律也是向心运动的圆形,整个体态体现了一种融合一致、游行无碍的意趣,对紫檀木的特质也运用得圆而不软,圆而浑后有力,简括精当。的确是件难能可贵的杰作。而《水族笼子》充分发挥了福建木雕的传统特色,用一块整木,雕出笼子,雕出笼子中的鱼虾,雕出笼子中飞舞的虾须。那些灵敏的触觉,左绕右旋,串连交差,都是奇正相生、虚实互补,无一处不合理,无一处不生动。我看西方的构成专家也将对此瞠目结舌、甘拜下风了,更不要说过于近乎神妙的木雕技艺了。但这些构成却不止是多样统一规律的体现,而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生动鱼虾的了解和爱好。这是海滨渔民们的艺术,没有多少辈子和鱼虾打交道的历史,我看是再高明的构成大师也做不出来的。正如日本葛饰北斋的大海。那是海中岛国民族的灵魂,别的民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不是说这个《水族笼子》可和北斋那大海并驾齐驱,那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从对水族的了解和热爱,那种无可取代的熟悉,并以此而有所承,从这一点来说是有着共同之处的。还有一件精彩的壁挂木雕的凤凰(丹凤朝阳),完全地适合传统的题材、传统手法。但是造型的精美超出了所有的木雕作品。这种木雕层次的复杂,层层叠叠的草木花枝,细致优美的羽毛造型,疏密分布的巧妙恰当,都体现了作者的惊人功力。我面对这样的作品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这种完美性是令人惊叹的。这种对艺术的敬业精神也是令人钦佩的。我几乎不相信这出于当代艺人之手。这样的艺人在当今中国是少而又少的了。这么精致装饰木雕也是难得一见的了。我强烈呼吁一定不能让这种传统到此为止,一定要配备专人让它发扬光大。在此我要说明的是,像这一类的作品在这次大赛中还有不少。总的水平是普遍提高了。
  


  让我们再来看石雕方面的成果。石雕的一等奖是一尊释迦牟尼坐像。作者对脸部的刻画下了大功夫,含蓄稳重而特别在眉眼之间竟透出了一位哲学家的深沉求索的精神。完全不同于一般佛祖的“仪轨”,当然也不违背“仪轨”。就在这眉宇之间的微妙变化中揭示了一种“无上智慧”以及这种智慧所带来的“定力”。这种对佛祖的理解和刻画似乎已超过明清两代的水平。衣纹处理也不同一般民间雕刻,作者竟大胆地省略了传统佛像的繁复衣纹,做得浑然一体,竟吸取了麦积山东魏洞窟的简拙处理和北齐的作风。把衣纹线条简省到不能再简的程度。而又十分自然协调。唯一的缺点是整体显得软了一点,缺少饱满的张力。但也是一点点而已,不足影响那种宁静深沉的整体精神。这说明了惠安的民间艺人已极大地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艺术见解,克服了以前不少艺人文化修养不足的重大缺陷。和这件作品同等水平的还有地藏王菩萨立像,也是一件可称为完美的作品。作品本身不大但端严威重,的确体现一种“大愿”的气派。身姿动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衣纹处理各得其实。这已达到了“合度”的高水准。特别引起注意的还有一件大型石雕《老子》像。在惠安以至福州、莆田一带的木雕艺人都流行随石赋形、因材施艺的原则。往往选择天然造型的木石,利用原型只雕出基本写实的头像。《老子》的作者也采用了这种传统,只是他找到了一块极稀有的海底巨石,有如云朵翻卷,混沌神秘。配上老子的头像是十分自然的,十分巧妙的。因为正好体现了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法自然”等根本思想。这是十分难得的“迁想妙得”。(据说本来作者作了孔子的头像,这就不对了。因为孔子是“入世的”切实的,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讲究“自强不息”。因此和这块巨石那种浑浑噩噩、莫测高深的感觉是不相称的)。总之,这些作品基本上是传统手法,在传统基础上的发展,这的确是特别重要的,惠安的特色是靠他们坚持的。这次大赛也就是为了要强调这种优秀传统的重要。
  


  这次大赛的另外一部分是“创意”作品。严格说来,只是近几年来才出现这样大的规模。以前也有少量的雕刻家在进行艰难的探索,而思路和技法也比较局限。但是目前却大不相同了,大部分是中青年雕刻家。他们已在新的观念指导下,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提取题材。他们的眼界也大大扩展了。相应地,采用了很多新的技巧和方法。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六年来举办国际大赛的影响,最可贵的是这些作者们都能在自己生活中去发现美。如去年的大赛中出现了本地作者创作的《乌龙茶》和《荷塘月色》等优秀作品。这次又出现了更多的好作品。如《渴望》的作者利用一段天然的圆石,随着圆柱形他雕刻了一个抱着书本正产生无限遐想的少女形像。浮雕的起伏和线条都十分简练,而那种渴望知识的心情表现的十分生动而真切,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惠安女”非但能劳动而且还热爱文化的迫切心情。还有一尊较大的《惠安女坐像》,好像坐在大海边上,普普通通、朴朴实实,一望而知是个渔村姑娘,美丽而纯洁,温柔而坚强,毫无矫揉造作的媚态,却有着内在的魅力。作者的作风也是朴实无华,不卖弄,不啰嗦,简练大方,恰如其分。作者把传统技法融汇到现代生活中了。这些作者都成功地活用了传统技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但必须提出的是许多“创新”作品中都暴露了构思和处理方面的缺陷。有很多的探索但的确还不成熟。如有一件名为《落叶归根》的木雕作品,他雕出了一截树根盘曲迂回在大石缝中,刻画得粗犷倔强、苍劲有力。但可惜那”归根”的树叶太少了一点。树根上又挖了一坑,里面长出个孤孤零零的新芽。这就显得十分勉强,可能作者有更多的寓意吧,但反而造成了画蛇添足的遗憾。其实这是个极有有深意的创造。因为这儿是侨乡,百分之七八十的居民都有亲戚在海外。因此“叶落归根”的思想感情是普遍的,而且是深刻的。所以,这个构思的基础是好的,只不过是造型的局部没有处理的妥贴,这也就是我说的有创意而不成熟。类似的作品很不少。如《二女望海》一块浮雕,这更是渔乡人民的普遍心情。有的是丈夫出去闯荡异乡,生死未卜,有的是海上风云变幻,打鱼人的安全始终使妇女们担心着急。这个题材是抓得有深度的,但是把两个妇女雕的太小,大海又太窄长。在浮雕中很难表现辽阔的空间感。所以,用这种构图来做雕刻是不合适的。不如把人物放大,在她们的脚边做点海浪就可以引起人们对大海的想象了。总之说明作者的思想开拓了,而技巧还不成熟。但是我对这些缺陷却充满了乐观。不成熟不要紧,大家已经懂得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不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要求表达自己独特的心声,这才是艺术作品最后的出路。重要的是要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去捕捉自己深藏的动情之点。一切技艺是要用之于表达我们自己的美好感受,表达我们的美好的理想。当然我们的理想和感受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业的,而不是相反的。我想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种思想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吧。我相信来自人民的艺术会永葆青春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最后要声明一下,我在本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我所杜撰的标题,而且都没有举作者的名字。这是因为我在评选时才接触到这些作品。那时作品的名字都是封起来的,所以我根本不知道作者是谁。这些作品的标题也很不规范,但是我都明确地说明了这些作品的特征。只要参观过大赛展出的人都是可以辨别清楚的。如果来得及或有可能的话,我想如果能发表出来让大家去一一“对号入座”就清楚了。
其他文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使得中国模式面临四个方面的转型机遇和压力,即把握产业与经济结构的升级新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二次转型;把握改革新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调控市场化、农村城市化、社会知识化的转型期,为保证经济的顺利转型,以追求量为目的的经济增长方式就要转向注重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经济
刘明满族,1957年12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83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任沈阳大学美术系主任,教授;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
提出了一个在线实时估计中值频率的算法.这个算法是建立在通过控制采样频率实现截止频率可调的数字滤波器的基础上.为检验算法的有效性,文中给出了输入试验信号测试结果. An onl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统治者与几千年来的其他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把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山河,视为“家天下”。也就是“普天下之下,莫非王土”。清
马莲干草是新疆巴里坤农牧民冬春期间为牲畜准备的主要饲草之一.本文介绍了马莲草的收割、调制、贮藏与使用等,以为当地农牧民在生产中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自邓小平提出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来,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不断扩展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决定发展中国家能否持续赶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末以来,发展中大国的典型代表——金砖四国的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虽然四国增长较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宗谱、族谱、家谱,原是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是一种陈旧的东西。然而只要经过马列主义的熔炼,腐朽也可以化为神奇。对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历史研究工作者、遗传学者、社会学者、人口学者来说,许多宗谱往往包含着某些有用的材料,足以为一些新课题提供研究的线索。  最近出版的《洪氏宗谱》,便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这本宗谱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的家世和他的早期活动的一些宝贵材料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