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钱学森们都是我的学生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xiaope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分别是陈寅恪、潘光旦、梅贻琦和叶企孙。但是,大多数人对于叶企孙这个名字很陌生。殊不知,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等,这些如雷贯耳的两弹元勋、新中国科研领域的泰斗,都是叶企孙的得意门生。只是,他们共同的老师叶企孙鲜为人知……
  1898年7月,叶企孙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叶父虽然是清朝举人,思想却不保守,除了教授儿子四书五经,还主动引导他接触西方的科技知识,希望他“既格物,又修身,以西方科学报国”。
  叶企孙自幼聪颖,勤学刻苦,被父亲寄予厚望。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书救国”从小就植入了他的心灵。13岁那年,叶企孙报考清华大学。经过初试、复试,叶企孙最终从全国630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游美学务处”选拔的第一批学生。不承想,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清华学堂也随之被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撤销了。
  1913年夏天,清华学堂在上海恢复招生,他再次报考并成功被录取。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了留美公费生,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两年后,叶企孙从芝加哥大学顺利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他在哈佛大学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博士论文也被各个科学家引用介绍,中国人的名字首次在物理学领域得到世界认可。那一年,他才23岁。
  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保存着叶企孙在17岁时写下的日记:“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根于科技不发达。”年少求学时期,叶企孙便树立了“科学救国”的信念,并一直坚守着。
  在美国待了五年之后,叶企孙学有所成,更加渴望学以致用。科学精神和民族意识让他迅速做出了决定:回国。回国前,他取道欧洲,拜访了多个国家的物理学界先驱和同行,感受到了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冲击。
  1924年,叶企孙回到国内,受聘为国立东南大学副教授,开启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第二年,他和梅贻琦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时担任系主任,开启了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实际上,物理系的教授只有叶企孙,一到三年级,电学、光学、力学的课程全由他授课。
  不是他想单枪匹马,而是邀请当时多位著名物理教授来清华,他们都不愿意来填补空缺。虽然势单力孤,但是为了学生的前途,他不放弃任何机会邀请更多的物理学大师给学生上课。1928年,叶企孙终于邀请到了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来校任教,这让他的脸上整日挂满了笑容,也让他看到了清华物理系茁壮成长的曙光。
  不久,他千方百计又请来一批老师,其中包括周培源、赵忠尧等,这些全是后来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当时,叶企孙名气非常大,但请当时还是普通讲师的吴有训授课,他坚决要求吴有训的工资比自己的高。他甚至让贤于人,辞去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职务,坚持让吴有训担任。
  叶企孙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让他在中国物理学界享有崇高声誉,以至于有人把他和饶毓泰、吴有训、严济慈一起称为我国物理学界的“四大名旦”,足见对他的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的元勋中,13人与叶企孙有师承关系,9人是他的弟子。
  王淦昌是叶企孙的大弟子。学生时代的王淦昌是个热血青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当晚,叶企孙得知王淦昌参加了游行,看到王淦昌身上的血迹,情急之中脱口而出:“你知道自己的使命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什么会挨打?要想我们的国家不遭受列强的凌辱,要靠科学!你知道自己肩负的是什么吗?”说罢,叶企孙泪流满面,不能自已。王淦昌被老师发自肺腑的话打动,从此暗下决心,献身科学,走科学救国之路。
  王淦昌毕业时,叶企孙安排他到欧洲留学,甚至领着他去听课,让他加强理论知识。王淦昌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时,校方挽留他说:“科学没有国界,中国太落后,留在德国有利于你进行学术研究。”王淦昌拒绝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王淦昌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的开创者,有人对他说,如果当年你留在国外,凭此成就可以获诺贝尔奖。他淡定地回了一句:“但是,回国的价值更大。”这都源于老师叶企孙对他的教诲。
  叶企孙唯才是举,努力培养每一位有前景的学生。他破例推荐刚上大二的李政道赴美留学,后来,李政道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被誉为“血清之父”。他曾说:“叶老师决定了我的命运。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华罗庚当时还是个初中生,叶企孙看到了他的潜力,破格提拔他在清华算学系当教员,又送他到剑桥大学继续深造。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叶企孙功不可没。华罗庚回忆恩师时说:“我一生得叶老师爱护无尽。”
  此外,叶企孙还送钱学森到美国学习航空工程,送赵九章到德国学习气象学。钱学森和赵九章也不负众望,一个成了中国导弹之父,一个成了中国卫星之父。
  中国核物理的奠基人王淦昌,著名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都是他的弟子。像这样被叶企孙安排出国深造的学子还有很多,他们学有所成后,也都不忘报效祖国。
  四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教授都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极端艰难。叶企孙却省出生活费买了两包糖果糕点,在昆明的圆通公园举行茶话会,招待听课的全体同学。在狂轰滥炸中,他亲自跑腿给学生买糖果,还不断地鼓励学生:“困难只是暂时的,抗战一定会取得胜利,你们要锻炼好身体,将来为祖国争光,一定要大公无私,不计名利。”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叶企孙放弃了出国访问的机会,在战乱中抢运设备,为抗日研制炸药、提供物资,在国难当头时为学生做出了表率。
  1938年春,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助理熊大缜,向他递交了辞呈,说要到前线参加抗日。熊大缜是叶企孙最心爱的学生,叶企孙自然合不得爱徒离开。但当叶企孙得知前线需要技術人才时,便极力支持这位爱徒:“你放心去吧,有什么需要随时告诉我。”只是,叶企孙没有想到,熊大缜这一去,竟然成了师徒二人灾祸的开端。   熊大缜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后,利用所学知识技术,为根据地制造炸药、地雷和通信设备。叶企孙则在后方运送所需材料,并派一批师生前往根据地,提供技术支持。电影《地雷战》里的地雷,很多都是熊大缜这批青年学子冒着生命危险研制出来的。
  然而,不幸很快降临。1939年,冀中军区被怀疑有内奸,并成立了锄奸部,负责技术的熊大缜被排在了嫌疑犯榜首,不久被逮捕枪决。熊大缜牺牲的消息传来,叶企孙悲痛不已,但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还在后面。
  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委会主席,主持清华大学的改革工作。战火蔓延过来,梅贻琦劝他说:“你快走吧。”叶企孙断然拒绝:“我走了,清华怎么办,学生怎么办?”
  新中国成立后,叶企孙成了清华的一把手,他还为熊大缜的冤案多次奔走,无果。他也因此惹祸上身,惨遭怀疑。
  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院系调整,叶企孙被调往北大物理系任教授,虽然从学校领导降级为普通教授,但只要能在一线教学,发挥自己的能量,这对于叶企孙来讲,已是莫大的幸福。
  在特殊时期,叶企孙受到学生牵连被无端指责为特务,教学工作被停止,肉体和精神遭受双重折磨,以致出现幻听症,每日还需交代罪行,致使他整个人处于崩溃边缘。偶尔有弟子偷偷来探望他,比如王淦昌、杨训仁等,他总是让他们离自己远点,与自己划清界限,生怕连累了学生。学生让他去看病,他堅决不去。此时的他对尘世已经没有留恋,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1972年,查无实据的叶企孙被恢复了教授身份,住进了北大公寓,此时他的肾脏也出现了问题,他却认为这是生命规律,无须治疗,继续扛着、拖着。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在悲凉中去世。临走前,在昏迷中,他喃喃自语:“回清华,回清华。”直到1986年,熊大缜案平反。次年,在长眠地下整整10年之后,这位“大师中的大师”,才终于得到昭雪。
  1992年,他的学生王淦昌、钱伟长、杨振宁等12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写了一封联名信,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立铜像。三年后,一代师表叶企孙的铜像耸立在清华校园内。
  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叶企孙就是中国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种树人”,然而,他也是一位不为人熟知、曾被时代淡忘的大师。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1930年,物理学家周培源留学归来,在清华任教,是物理系最年轻有为的老师。  这天去好友刘孝锦家拜访,刘孝锦谈道:“你年轻有为,前途光明,只是万物具备,只欠东风。”才子既成,独缺佳人在侧。周培源也自嘲:“清华的女生少,物理系的女生更少,美国火学里学物理的中国女生简直稀有,哪里有人瞧得上我。”  这年,周培源已经28岁了,终日忙于物理研究,婚姻大事依然无暇顾及。  刘孝锦笑说要给他介绍,几天后,就拿
好领导是什么样?你不过知道有他存在。这说明他懂得道法自然,工作条理顺畅,不用天天开会也能做到一切井然有序。最好的领导则是你感覺不到他存在的领导。想想也是,感觉不到存在,一切都井然有序,这是多高明的领导艺术啊!相反,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须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
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张大干家喻户晓。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张大千还是一位精通营销艺术的“炒作”高手。  1934年,作为南派画家后起之秀的张大干旅居北平,并在这里结识了一位书画家朋友。两人一见如故,提笔合作了一幅《仕女扑蝶图》。书画家绘的蝴蝶着色典雅、形象生动,张大千则用简笔画了一位执扇作扑蝶状的仕女,俏丽可爱,栩栩如生。画完,张大干意犹未尽,在画旁题写了一首打油诗:“非闇(书画家的名字)画蝴蝶,不减
唐玄宗不但是个情种,而且是个强迫症患者,尤其喜欢改名字。  也许是因为他想长长久久地当皇帝,所以他改的名字大部分都和修仙問道有关。比如黄山原名黟(yi,意为黑色)山,因其山峰和岩石遥望青黑而得名。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成仙的,唐玄宗一听,就想巴结一下已经成仙的老前辈,于是这座山就随“黄帝”叫黄山了。  同样因为向往修仙被改了名字的还有崂山。天宝元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去崂山寻了次仙。不管李白有没有真的见
在南京中山陵,孙中山的汉白玉石像姿态伟岸,目光深邃,看着深远的天空。不过,在1892年,26岁的孙中山眼中却充满了迷茫。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虽然毕业后没进入体制内的大医院,却也从容地做起老板,在澳门开了一家叫中西药局的诊所。不得不说孙中山是个有全球视野的人,“中西药局”这名字的大气程度直接甩别人好几条街。  大气的名字掩盖不住青年躁动的心,一个家诊所注定不是孙中山的全部。  青
1917年6月16日,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因为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按照惯例,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召见张勋时如何应对,总体原则就是保持谦逊,以显圣德。这年溥仪12岁,日常生活除了跟师傅们读书、看报,就是游戏,他还是个孩子。  但他又不仅是个孩子。他知道张勋及其所部一直留着辫子,也知道张勋曾在袁世凯死后发表通电,第一条就表示“尊重优
1843年,世界病原细菌学奠基人罗伯特·科赫出生在德国,长大后在一个小镇当了一名外科医生。  当时,小镇正流行牛炭疽病(动物急性、烈性传染病),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他决定进行细菌研究。科赫在原本就穷困的家中开辟出一间实验室,每天下班后就一头钻进去忙个不停。妻子怨声载道,索性离他而去。幸运的是,科赫的第二任妻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不仅承担起所有的家务,还花光积蓄送给他一件生日礼物——显微镜。这对于细
1307年元武宗登基那日,在恭列宫中左道旁朝贺的群臣中,九岁的拜住气宇轩昂,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元武宗深觉他颇有公辅之气,于是親切地握着他的手勉励道:“拜住气宇不凡,蕴有祖风,必成大器!”元武宗预料的没错,拜住确实很厉害。  一  札剌亦儿·拜住是元朝某开国功臣的后代,虽然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但从小母亲就延请了知名老师和学者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教他学习先贤的高贵品质和治国本领。拜住异常聪颖,一
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假期就像一枚暂停键,能让我们喘气续命。成人世界中的完美假期是什么样的呢?阳光、沙灘、音乐、被窝或者优雅地阅读?
◎歷史大爆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