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人永远年轻——记本刊顾问王照华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da_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人,青年时为青年工作,老年时为老年人奔走,耄耋之年又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继续贡献着余热。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幸运,而且是一生中最大的快乐。这位老人就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老友》杂志顾问王照华同志。
  
  翻开新近出版的王照华同志的画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几个苍劲的大字映入眼帘。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在画册的序言中写道:“他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仍然是个毫不清闲的忙人。先后担任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之职,为中国的老龄事业奔走呼号,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呕心沥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这两项事业的‘开拓者’、‘奠基人’,为这两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胸怀救国救民大志奔赴抗日战场
  
  照华同志是山东肥城人,出生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打破了中华大地的宁静,也激起了他的一腔热血。1938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山东泰西人民抗敌自卫团。3个月后,组织上将他送到了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去学习培训。在这里,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渐渐懂得了自己虽然没有去扛枪杀敌,但做其他工作也同样是为了革命事业。他在这座革命的熔炉里茁壮成长。
  不久,苏鲁豫皖边区党委书记郭洪涛到学校视察工作时,一眼就看中了生机勃勃、充满了朝气的王照华。王老操着浓重的乡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昨天。“我干青年工作,就是郭洪涛老人家的一句话……那天,郭洪涛当着我的面对学校领导说,我看这个青年不错,今后可以安排他搞一些青年工作。就这样,我的大半生就与青年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结束后,照华同志担任过中共山东分局青年部干事、沂水县委青年部长、滨海区青联主任、山东省青联宣传部长等职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在沂蒙山区整整战斗生活了10年。济南解放后,王照华奉调到中央青委工作。
  
  
  在团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岗位上留下闪光的足迹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王照华当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并任团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办公室副主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他又先后担任过共青团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0年至1966年,担任了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团中央是最先受到冲击的单位之一。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唆使、煽动下,团中央负责人“三胡二王”受到残酷的批斗。王照华说,“所谓‘三胡’就是胡耀邦、胡克实和胡启立,‘二王’就是王伟和我。”
  屈指算来,照华同志前前后后做共青团工作将近40年。他作为广大团员和青年真诚的朋友,以自己充沛的激情、卓越的组织能力和正直无私的人品节操,感染引导着广大青年,为团结、教育、培养新中国一代青年倾注了满腔心血。这期间,他倡导青年要苦干加巧干,从工人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在首都的建筑业中,他积极支持并举起了“青年突击队”的大旗,在向建国10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中冲锋陷阵,“青年突击队”成为北京城建系统的“黄埔军校”。
  张百发第一次见到邓小平,就是照华同志给介绍的。那还是1958年,青年突击队长张百发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当时担任团市委书记的王照华将他介绍给了邓小平同志,他对邓小平说:“这个小伙子叫张百发,是个多面手。”张百发向小平同志汇报说:“我们有个口号,叫做‘身为钢筋工,各行都精通,学成多面手,干活不窝工’。”邓小平听后高兴地鼓励道:“好、好,这是6亿人民的方向。”
  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期间,《中华英才》画报社在钓鱼台国宾馆组织了一次省部级干部联谊会,共和国的许多担任重要职务和领导职务的同志亲切地围着王照华,有的仍叫他“王书记”,有的自报家门:“我曾经是您的部下呀。”照华同志回忆起了他们年轻时的音容笑貌,朗朗的笑声惊动了窗外的小鸟。
  照华同志原名王廷向,字朝华,参加革命后为了工作需要,叫着顺口,将朝华改为了照华。为了这个名字,还曾经引出了他和毛主席的一段佳话。照华同志回忆说:“毛主席总是爱和人开玩笑,一开玩笑,就能把你的拘谨给放松下来。主席见面时总是要和你聊几句,问一问你姓什么,叫什么,他还经常拿你的名字做文章。有一次主席对我说,你叫王照华啊,你光照耀中华还不行,你应该照到世界去……”说到这里,老人愉快地笑了起来。
  
  粉碎“四人帮”之后,党中央决定恢复共青团中央。照华同志把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扶上马”之后,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了半生的青年工作,调到中央组织部任秘书长,之后又任副部长。当时,正赶上平反冤假错案,他忠实地执行党中央的决策,为拨乱反正,落实老干部政策,为知识分子正名,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老龄事业再展宏图
  
  到过照华同志办公室的人,都会看见友人题赠给他的那个条幅,上面写着“青年时为青年事业呕心沥血,老年时为老年事业再展宏图”。“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四个“老有”的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便是第一届全国老龄委创造、由照华同志广为传播的。作为中国老龄事业的“拓荒者”之一,王照华同志见证了中国老龄事业由初创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
  1986年10月,65岁的照华同志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出任全国老龄委主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个人工作有个特点,干啥学啥,卖啥吆喝啥,不论干什么,既然干起来就要钻进去。”就这样,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老龄事业之中。
  
  “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这大概是中国政治史上最年轻、最没有任何历史和传统经验的“机构”了。“老龄委”到底要干些什么,怎么干,依靠什么去干?这些非常具体而现实的问题,当时还没有一定之规。照华老人感慨地回忆说:“我上任之初,许多老同志对我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报国无门,退下来后想继续报效祖国,找不到门路,一时寻找不到新的工作岗位;第二是师出无名,出去到底是以什么名义?过去的名义都是打的‘原什么、什么’,年轻人听后,总是像又在摆老资格。”
  在倾听老同志呼声的同时,王照华认真地“钻进”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之中。他了解到,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至1.33亿人,已经进入到了“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84亿人,到2040年将猛增至3.8亿人,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同志的呼吁和中国老年人的现状,使照华同志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为了找到打开难关的钥匙,照华同志不辞辛苦地跑工厂、下农村,深入到全国许多地方进行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汇报。为了使各地在任的领导能为老年人多办一些实事,他总结了各地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一批带有经典型的“语言”,走到哪里他就宣讲到哪里。比如:老龄事业“你在位时办得到但想不到,退下来后想到了但却办不到了”,“老龄事业是为老年人服务的事业,也是为年轻人铺路的事业”,等等,这些话在很多一线领导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由于操劳过度,病魔伺机向他袭来。1988年12月,照华同志被确诊患了贲门癌,10天后他做了手术。然而,在医院里他并没有闲着,他坚持坐在病床上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并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了解决老龄委的经费和编制等问题,他又拖着病体四处呼吁奔走,与有关方面进行联系。“在老龄委初创的那几年有人不承认,于是我就四处去游说。我说,老同志要做到健康长寿,光是颐养天年吗?这些人不是过去的旧式农民,他们参加革命时,就立下了誓言,要以天下为己任,现在应该继续发挥他们的才能。对老同志的四大优势,我很赞成,这是李源潮同志在担任团中央书记时总结出的。这四大优势,一是政治优势,他们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是经验和知识的优势,那些参加革命时间长的和一些老专家哪个没有经验?三是他们德高望重,这包括那些专家学者、部队的首长,还有工厂里的老师傅等等;四是有时空优势,他们能够灵活地掌握时间,独立自主地去工作,肩上没有担子,我认为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
  
  照华同志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为我国的老龄事业辛勤地工作着。现在,上到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下到县、乡、村,全国各级都陆续建立起了相应的老龄机构,中国的老龄事业终于在党的关怀下,朝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目标向前迈进。
  1989年10月,照华同志抱病向江泽民总书记汇报了全国老龄工作。江总书记对老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紧紧地握住照华同志的手说:“您肩上的担子很重,更要注意保重身体。”
  
  主持中关工委,从“夕阳”又管到了“朝阳”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面对国际国内异常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局面,一大批老同志深感做好下一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联名给中央写信,呼吁切实抓好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经党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关工委),照华同志又一次被选中来做这个新机构的牵头人和主持人,出任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照华同志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在主持中关工委工作期间,照华同志经常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度关心和重视,宣传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他多次在会上讲,老同志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为社会、为下一代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既培养教育了下一代,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他以此来鼓励和号召更多的老同志投入到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各地那些失学儿童、贫困学生牵动着照华同志的心。1999年,中关工委领导、干部积极筹措资金30多万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建立了一所“千秋希望学校”;中关工委资助清华大学特困研究生行动已有6年,共有50多名特困研究生得到资助。每逢佳节,照华同志还和中关工委的领导到少管所慰问干警,看望失足青少年。他还曾被司法部聘请为帮教顾问,到监狱去作报告。他总是语重心长地勉励那些青少年要好好改造,把监狱看成特殊学校,争取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十多年以来,全国各级关工委经常组织老同志对广大青少年深入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一些老专家、老学者、老英模不顾年迈体弱,放弃家庭天伦之乐,经常深入到学校、少管所、监狱举办讲座。中关工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排忧解难,想下一代之所想,急下一代之所急,鞠躬尽瘁,为培养和教育下一代办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信赖。目前全国关工委系统配合有关部门创办的家长学校达22万多所,在开展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照华同志虽然身体有病,但他的工作依然很繁忙,差不多每年出差都在百天以上,工作本身对他来说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他很注意锻炼身体,喜欢体育运动,自称对“大、小球都很喜欢”,转播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他几乎每场都看。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讲,当年毛主席号召青少年要“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可年轻时却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如今老了,才深刻体会到,只有身体好才能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情,没有一个好身体,一切都无从谈起。现在,他每天早晨散步,每个星期游三次泳。豁达开朗的照华同志是北京地区的“抗癌明星”。他很喜爱书法,经常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书法联谊活动,别人夸他字写得好,说他是书法家,他谦虚地笑着说:“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
  
  新闻链接
  王照华,1921年9月出生,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现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华英才》杂志社社长。他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届、四届、五届、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责编/木艮
其他文献
在我们社区里有这么两位退休老人:   一位退休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天天在外打工。为了什么呢?为了给大儿子买一套像样的住房、为了给小儿子的婚事办得体面些、为了给孙子存一笔上大学的费用。他在一个私营企业老板那里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两年、三年……老伴帮儿子买菜、煮饭、带孩子。两个儿子靠着父母这棵大树,日子过得清闲自在、无忧无虑。人老无少年。不久,老人累出了一身毛病,终于有一天,他倒在打
期刊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年轻一代对长辈们的孝敬之情。我这篇《常回头看看》,是怀着感恩之心,感谢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了繁荣昌盛,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   常回头看看,有艰辛有快乐。1976年1月,我从县粮食局调到本县大椿人民公社任党委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时,是带着行政欠款42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为44.5元)的经济包袱去上班的。为了带头还清公款,全家五口人
期刊
活了三十多年,我天天都要走路、乘车。走过的、熟悉的大多是单县的路;乘坐的、看到的大都是单县的车。从市区和乡村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我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记得上中学的第一个周末下午,我思家心切,不听老师的劝告,放学铃声一响,便急不可耐冲出了校门。当时年仅十一岁的我打算顺着大路往离镇十里外的村庄走。一位同学劝我走小路,省时间,天黑能赶到村里,于是,我选择了走小路。可是在曲曲折折的乡村田间小路上
期刊
欢迎中央访问团      57年前的夏秋之际,新中国还不满两周岁,中央人民政府就组织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分赴各地访问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   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团长,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政务委员兼政务院内务部长的谢觉哉担任。在苏区时,谢觉哉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兼中央政府内务部长。瑞金是当年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期刊
近日,我在老年杂志上读到一篇题为《孙子,爷爷“羡慕”你》的文章,有所触动。作者在文章中说:我那宝贝孙子,在家里可是个核心哪,一家人围着他团团转。隔个星期,不是他爸爸妈妈带他去逛商场,就是他姑姑、奶奶领他去游公园。而我从来没有人问一声:“你去不?”……小孙子的伙食那才叫棒呀,可以用“花样翻新,品种各异”八个字来形容。什么鸡鸭猪牛羊鱼肉,大虾海鲜、火腿肠、叉烧……换着样地做,就这么吃,全家人还觉得小孙
期刊
国庆放歌   ○梁建春   数见天灾衍节候,   哪堪民命困殚残。   初春才伏冻雪魔,   裂地四川更崩山。   将士十万驰援急,   举国援手救北川。   善护圣火永不灭,   健儿豪气干云天。   群雄聚首奥运会,   中国北京耀百年。   天降大任我中华,   多难兴邦万载延。   我党柄政家国裕,   改革开放天地变。   科学振兴和谐世,   傲看百代史无前。   两岸同胞心相系,  
期刊
冬季,该如何防止被静电电到呢?这里介绍五种方法:   一是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除了经常通风换气外,要适时拖地、洒些水,或者放些可增加湿度的盆栽花草;尽可能避免使用化纤质地的地毯、窗帘和塑料质地的饰物。   二是尽量避免穿化纤质地的衣服。洗衣服时可以使用防静电的洗涤剂。   三是使用保湿性能好的护肤品,以保证皮肤的水分;勤洗澡、勤换衣服也能有效地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电荷和带电尘埃。   四是在摸门把
期刊
下班路上,喜好读报的我买了份《都市快报》。展开报纸,一条醒目的新闻标题《空巢老人因保姆欲回家过年跳楼身亡》映入我眼帘。   细读方知,今年1月5日,一位80岁的失明老太太从北京潘家园一幢4层楼上跃下结束了生命。据介绍,老人自杀原因是保姆说要回老家过年,老人觉得没了依靠。老太太今年80岁,除了患白内障看不见,身体还很硬朗。老太太的老伴去世多年,生活起居由董女士照顾。在悲剧发生前一天,老人因董女士要回
期刊
2008年4月28日,南昌市委副书记雷武江在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强调:“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指示,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以更加宏观的站位、更加强烈的责任、更加宽阔的视野,在‘全面’上做实功,在‘做好’上验实效。”这是雷武江自2006年12月任市委副书记以来第三次出席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并讲话。   雷武江先后担任过
期刊
许多人常常在想,自己老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两鬓斑白,坐在摇椅上晒太阳?如果精力允许的话,再出去走走,欣赏一下祖国的壮丽山河,不时地哼着《夕阳红》,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是啊,累了大半辈子,也该含饴弄孙,歇歇脚了!   但是我眼前的这位瘦小却神采奕奕的85岁老人,她却不是这样想的。她说:“在家安度晚年,对我来说那是浪费时间。”   这位老人叫凌蕴玉,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