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负责人姓名:王 丹
主要参加者:王 平 李晓春 张文丽 刘晓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宽语文课程的范围,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设置的,它是语文的重要部分。可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面临着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如何能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学习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式学习,就成了当下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其创新特质显而易见。
主观方面:观念相对落后
一些语文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固执的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语文考试服务的,只要学生能做题,会考试,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完全置培养学生能力于不顾。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可有可无的。长此下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有相当部分语文教师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变成空洞的“解题方法讲解”。
客观方面:教育资源缺失
农村中学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图书馆、电脑房条件较差,老师、学生对信息的了解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和有经验的学校交流。学生连词典之类的工具书都买不齐,更不用说在网上查找资料了。家长的文化一般也不高,在辅导方面也严重缺失。能主动地为孩子购买课外书拓展知识的家长,是少之又少的。可想而知,农村孩子拓展课外知识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虽然地处农村,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反复探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是可以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因此我们根据大学区的教学实际,在课题组指导下,提出“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使农村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几个发面:
1.有效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把生活和语文紧密结合。
2.加强城乡交流,取长补短。
3.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4.保护学生积极性,多角度评价。
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2)综合性学习。(3)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4)确保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确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首先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城乡学生的差异,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其次,在城乡大学区班级内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设计不同的训练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适合农村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训练模式。最后,对研究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形成结论。
研究的方法重要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教学实践、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
此课题的实施预设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首先选择活动主题,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和完成时间,然后课题主持人把组长的方案整理成一份总的计划方案,经过严格的审阅把关,确定将要准备的任务布置下去。
2.实施阶段:积极的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在合作交流中,小结前一阶段的活动,共享资源,取长补短。课题主持人在小组长汇报的基础上,确定展示活动的内容、实践、地点,并要求各组积极准备,有困难及时和主持人沟通。
3.总结阶段:各组开展活动,按照课前各组长确定的秩序依次上场表演或展示,各小组总结。
4.评价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是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该课题是几位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疑惑,通过反复研讨形成共识,课题主持人王丹在下乡调研中将大家组织起来,经过反复讨论与商榷,结成该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丹发表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等多篇论文,参与了省级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并善于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富有热情,善于思考。课题参与者刘晓丽的《让课堂呈现七色阳光》、李晓春的的《由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会走向会学》两篇论文均在《陕西教育》上发表,李晓春的的《给语文插上网络的翅膀》荣获渭南市优秀电教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主持人与参与该课题的相关人员大都是一线青年教师,锐意进取,业务精良,有着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教科研研究能力,并都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第一线上,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修,努力学习理论,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杂志、报刊上发表,有较强的研究课题的基础和能力。
我单位环境优越,设施完备,是合阳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单位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重视并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研究经费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有专门的图书室,图书、资料齐全,方便查阅;另外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多台电脑,能及时获取网络有效资源,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主要参加者:王 平 李晓春 张文丽 刘晓丽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拓宽语文课程的范围,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而设置的,它是语文的重要部分。可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面临着许多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如何能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学习策略,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式学习,就成了当下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研究,其创新特质显而易见。
主观方面:观念相对落后
一些语文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固执的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语文考试服务的,只要学生能做题,会考试,也就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效果,完全置培养学生能力于不顾。认为综合性学习是可有可无的。长此下去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还有相当部分语文教师虽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把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变成空洞的“解题方法讲解”。
客观方面:教育资源缺失
农村中学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图书馆、电脑房条件较差,老师、学生对信息的了解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和有经验的学校交流。学生连词典之类的工具书都买不齐,更不用说在网上查找资料了。家长的文化一般也不高,在辅导方面也严重缺失。能主动地为孩子购买课外书拓展知识的家长,是少之又少的。可想而知,农村孩子拓展课外知识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虽然地处农村,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认真钻研,反复探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是可以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
因此我们根据大学区的教学实际,在课题组指导下,提出“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使农村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资源,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此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以下几个发面:
1.有效挖掘利用本土资源,把生活和语文紧密结合。
2.加强城乡交流,取长补短。
3.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4.保护学生积极性,多角度评价。
研究内容:
(1)有效教学。(2)综合性学习。(3)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4)确保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我们确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首先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城乡学生的差异,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其次,在城乡大学区班级内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设计不同的训练模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最适合农村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训练模式。最后,对研究过程进行理性分析,形成结论。
研究的方法重要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教学实践、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
此课题的实施预设以下步骤;
1.准备阶段:首先选择活动主题,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和完成时间,然后课题主持人把组长的方案整理成一份总的计划方案,经过严格的审阅把关,确定将要准备的任务布置下去。
2.实施阶段:积极的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在合作交流中,小结前一阶段的活动,共享资源,取长补短。课题主持人在小组长汇报的基础上,确定展示活动的内容、实践、地点,并要求各组积极准备,有困难及时和主持人沟通。
3.总结阶段:各组开展活动,按照课前各组长确定的秩序依次上场表演或展示,各小组总结。
4.评价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是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该课题是几位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疑惑,通过反复研讨形成共识,课题主持人王丹在下乡调研中将大家组织起来,经过反复讨论与商榷,结成该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王丹发表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等多篇论文,参与了省级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文字撰写能力,并善于组织教师开展活动,富有热情,善于思考。课题参与者刘晓丽的《让课堂呈现七色阳光》、李晓春的的《由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会走向会学》两篇论文均在《陕西教育》上发表,李晓春的的《给语文插上网络的翅膀》荣获渭南市优秀电教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主持人与参与该课题的相关人员大都是一线青年教师,锐意进取,业务精良,有着丰富的的教学经验和教科研研究能力,并都长期奋斗在学校教育第一线上,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修,努力学习理论,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杂志、报刊上发表,有较强的研究课题的基础和能力。
我单位环境优越,设施完备,是合阳县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单位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重视并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研究经费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有专门的图书室,图书、资料齐全,方便查阅;另外每个办公室都配备有多台电脑,能及时获取网络有效资源,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