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唢呐演奏艺术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流传已久,随着唢呐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唢呐这一民族器乐艺术。唢呐演奏艺术始终根植于人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通过对唢呐作品节奏的把握感受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状况,想要发展好唢呐这一艺术之花,自然也少不了生活甘露的滋养。唢呐在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营养,从而逐步发展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我国的传统艺术历史悠久,演奏形式丰富多样,唢呐作品自然也会受到多种音乐形式的影响,本文分析和探讨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戏曲音乐;唢呐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唢呐是一种双簧乐器,对我国古典历史资料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关唢呐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武备志》。对这些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唢呐大概有千年左右的艺术发展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唢呐受到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地方戏曲音乐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分化成不同的演奏流派。
1 唢呐演奏曲目的来源
唢呐演奏作品的曲目类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演奏曲目有不同的来源,一是传统的民间乐曲,即流传于民间的一些牌子曲和戏曲曲牌;二是借用戏曲音乐中的曲牌,或者对已经演奏的相关乐曲进行唱腔的改变或节奏的二次创作;三是吹奏地方戏的选段或各种剧种的选段[1];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分析唢呐演奏作品曲目的来源可以发现,戏曲音乐能在多方面对唢呐音乐的演奏造成影响,且影响十分深远。对唢呐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现存的大多数唢呐演绎作品都涉及戏曲音乐的相关元素,《花鼓》《全家福》《一枝花》等优秀的唢呐作品,基本上都受到了戏曲音乐的影响。无论是音乐的曲牌、唱腔还是唱段,都与戏曲音乐有一定的关联。
2 戏曲音乐对唢呐乐曲作品的影响
在探究和明确戏曲音乐对唢呐乐曲作品的影响过程中,为了确保认知的全面,本文对《一枝花》《豫剧二八板》《全家福》三支经典戏曲作品和崔怀义唢呐演奏家进行论述,旨在提高研究的说服力和综合价值。
2.1 《一枝花》
首先以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先生所创作的《一枝花》为例,分析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创作的影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这首乐曲取材于鲁西南一代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在唱腔和艺术创作手法上都与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又能够凸显出作曲家巧妙的艺术创作手法[2]。该乐曲主要分为散板、慢板和快板三个部分。在散板部分,创作者借用了山東梆子《吵宫》中“哭妹子”的几句唱腔,将悲伤的曲调作为前期的主旋律,从而巧妙地运用了唢呐的悲调,对乐曲进行整合。在慢板部分,创作者以叙述为主,借用其他戏曲曲牌中的片段音调并巧妙结合,从而让这部分的乐曲旋律相对缓慢,但又在情绪上凸显出低沉悲伤的感觉。在快板部分,创作者采用紧打慢唱的演奏手法,这也是戏曲中常用的演奏手法。创作者将这种手法与鲁西南民间艺人惯用的挂穗演奏特点结合起来,让后段部分的演奏旋律更加紧缩,乐曲风格相对激昂奔放。总体而言,这一唢呐乐曲创作十分巧妙,柔中有刚,声情并茂,能够打动人的内心。在音乐旋律方面,有快有慢、动静结合,因此这首曲子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3]。
2.2 《豫剧二八板》
河南地区民间乐曲艺术的发展也相对繁盛,二八版是豫剧四种主要声腔版式之一,许多河南民间艺人会使用唢呐或者呐子(一种将特制的大哨片安装在类似唢呐芯子的锥形铜管上,通过气息控制吹出旋律的乐器。演奏时依据吐词咏腔的需要,用小碗在出音处作张或合的动作,以求字正腔圆和音色的明暗变化)对二八板唱腔进行模拟。而《豫剧二八板》这部作品就融合了相似的唱腔,因此深受群众喜爱。民间艺人演奏二八板都会融入自己的创作特色,并且因为表演戏曲唱段的差异,最终呈现的演奏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豫剧二八板》这个作品由二八板、飞板、流水板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旋律都没有特定的唱腔,而是由多种优秀唱腔组合而成的。二八板的音调特色相对来说更加委婉,但是旋律中又透露着一股刚劲之气。飞板曲调相对清越但又富有激情,能够更好地表达悲伤凄惨的情感。流水板部分的节奏相对更快,因此能够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更适合表达欢快振奋的情感[4]。对这一乐曲的三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其层次相对分明,节奏对比十分强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3 《全家福》
《全家福》采用的是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和板式,在乐曲艺术领域中也具备极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分析其加工、改编创作过程,可以感受到这一曲目的旋律走向和吹奏特点,它的创作过程是漫长又曲折的。对整首曲目的演奏特点进行探究会发现,《全家福》有三个吸引人的地方,分别是旋律好听、韵味不足和有个性。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和演奏特点都能带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洒脱之中略带古朴和强劲之意,整首曲目演奏结束后,让人难以忘怀。同时该唢呐作品结构相对严谨,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高潮突出。对整首曲目的演奏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是由散板、中板、快板和飞板组成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在音乐艺术领域中,这样的版式结构符合传统审美趋向。可以说,该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当代中国民族传统板式乐曲音乐风格结构,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音乐艺术审美和文化发展趋向,整体结构能够给人一种自然流露的感觉,深入浅出,由急到慢,又在慢节奏中以激烈的方式叙述故事,既能给人以平静的思虑,又能给人一种解脱、快乐、圆满之感。另外,这个唢呐作品融入了特殊的地域风格和吹奏技艺,充分展示了演奏家的艺术才能。如果想要对这首曲子进行演奏,必须学会处理各个部分的演奏技巧。演奏家能够通过对散板、中板和快板节奏的把握,充分彰显自己的艺术才华。特别是在飞板部分,演奏者需要对起伏的旋律进行细节化处理,必须练就相应的演奏处理专业技能。《全家福》的曲目旋律与当时流行的大弦戏的唱腔和曲牌有一定的关联,大弦戏历史悠久,是唐代“御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关资料显示,大弦戏在明万历年间流传于河南,清末辗转于安阳洛阳。古时候大部分古老剧种都将唢呐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全家福》将多种曲目演奏技巧和旋律版式结合到一起,并顺应民间群众的音乐审美,从而增强了该曲目的艺术表现能力。 2.4 崔怀义
戏曲里的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对中国民间各种打击乐和唢呐民族戏曲锣鼓音乐节目演奏中的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形式,有直接的社会文化价值影响,如中国民间唢呐戏曲音乐演奏中经常会使用到民族戏曲锣鼓音乐节目演奏中的各种打击乐和锣鼓、钗、板。在学习如何吹奏传统戏曲时,要综合运用吹奏的戲曲中的每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声音节奏特点。对以戏曲演奏以唢呐锣鼓音乐作品为主的各种民族鼓吹乐、吹打乐,大部分音乐人都愿意通过编辑加以整理,选用古代民族戏曲中的音乐作品及其中的各种唢呐锣鼓作为经典,并将其完美配合,使古代戏曲音乐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分析崔怀义老先生的黄呐鼓乐班子,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说明古代戏曲音乐对民间传统唢呐的重要影响。崔怀义老先生自幼贫寒,为了生存跟随祖父和父亲一起学习唢呐演奏技术,因此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崔怀义老先生具备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在幼年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为今后获取更高成就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自己的唢呐吹奏技术,他勤于练习,熟练地掌握了大量的唱腔和曲牌,不断接触各种地方戏曲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培养起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直在他勤奋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受家庭艺术的熏陶,崔怀义的音乐学习道路相对顺利,当然这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他在十几岁时就已经全面掌握了唢呐、笛子的演奏技巧,并且还时常外出演奏。渐渐地,崔怀义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一名民间艺术家。多年的舞台演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7年,崔怀义在北京录制了自己的个人唢呐演奏专辑,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一时间他的民间唢呐音乐流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个人采访和新闻报道。2009年,崔怀义接受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邀请,在学院内部举办唢呐演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他的演奏技艺得到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赞赏。崔怀义老先生经常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将军令》《天下同》《一江凤》《庆贺令》等等,对这些传统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曲牌都是戏曲的一些常用曲牌,说明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的影响十分深远,也说明唢呐作品对曲牌的选择吸收了戏曲音乐的相关元素[5]。流传至今的大部分民间乐曲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曲牌,传统唢呐演奏曲目不仅仅在曲牌上吸收了戏曲音乐的元素,在唱腔和唱段上也与戏曲音乐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把握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了解唢呐演奏的真谛,创作出优秀的唢呐作品。
3 唢呐未来发展
戏曲音乐对唢呐的影响深远,在提升唢呐作品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唢呐作为我国国粹,日后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可以想象到的趋势和可以预料到的结果。
不管在哪个阶段,唢呐的演奏者都必须继续提升演奏的娴熟度,确保唢呐在音乐伴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唢呐并不是戏曲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但是它的音韵效果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属性。只有掌握巧妙的吹奏技巧,才可以更好地突出戏曲的个性与魅力,才可以将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同理,在戏曲音乐的助推下,唢呐作品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如今,唢呐作品已经深入人心且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并逐渐从民间层面过渡到艺术殿堂,而吹奏唢呐的艺人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切都昭示着唢呐及唢呐作品进入了更好的发展阶段,未来唢呐需要继续发扬自身的风格并走上国际舞台。
对于唢呐及其作品的发展方向,有三点不能忽视。一是唢呐艺术的传承意义,不可以就此埋没,需要当成珍宝来呵护、重视。二是唢呐音乐不能仅仅在中国发展,还需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多一个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多得到了一些保护。同理,唢呐作品也要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大范围传播和共享,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发扬。三是唢呐作为具有突出个性的乐器,需要有更多人学习,日后,音乐课程中的唢呐教学内容可能会占据更大的比重与分量,有利于唢呐艺术更好地发扬,而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总之,唢呐及其作品的未来发展将光明无限,我们需要抱着希望去展望、去实践,让唢呐作品永远流传。
4 结语
民间唢呐音乐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可以这样理解,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了正面影响,作出的贡献不可衡量。另外,两者的关系也不仅仅如此,戏曲音乐的旋律节奏演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唢呐音乐的发展,两者之间在艺术历史长河中能够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研究民间唢呐音乐领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戏曲音乐的研究,从而推动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冬和.唢呐的渊源与唢呐艺术的发展[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01):66-68.
[2] 贾建伟.山东菏泽地方戏唢呐伴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47-149.
[3] 贾曼.秦地戏曲音乐对陕西二胡艺术之影响[J].中国音乐,2005(03):169-171,174.
[4] 隋景山.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65-70,84.
[5] 张志可.中国汉族唢呐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成因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37-40.
作者简介:刘可可(199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唢呐演奏。
关键词:戏曲音乐;唢呐作品;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唢呐是一种双簧乐器,对我国古典历史资料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关唢呐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武备志》。对这些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唢呐大概有千年左右的艺术发展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唢呐受到各个地区生活习惯、地方戏曲音乐和风土人情的影响,分化成不同的演奏流派。
1 唢呐演奏曲目的来源
唢呐演奏作品的曲目类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演奏曲目有不同的来源,一是传统的民间乐曲,即流传于民间的一些牌子曲和戏曲曲牌;二是借用戏曲音乐中的曲牌,或者对已经演奏的相关乐曲进行唱腔的改变或节奏的二次创作;三是吹奏地方戏的选段或各种剧种的选段[1];四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分析唢呐演奏作品曲目的来源可以发现,戏曲音乐能在多方面对唢呐音乐的演奏造成影响,且影响十分深远。对唢呐作品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现存的大多数唢呐演绎作品都涉及戏曲音乐的相关元素,《花鼓》《全家福》《一枝花》等优秀的唢呐作品,基本上都受到了戏曲音乐的影响。无论是音乐的曲牌、唱腔还是唱段,都与戏曲音乐有一定的关联。
2 戏曲音乐对唢呐乐曲作品的影响
在探究和明确戏曲音乐对唢呐乐曲作品的影响过程中,为了确保认知的全面,本文对《一枝花》《豫剧二八板》《全家福》三支经典戏曲作品和崔怀义唢呐演奏家进行论述,旨在提高研究的说服力和综合价值。
2.1 《一枝花》
首先以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先生所创作的《一枝花》为例,分析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创作的影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这首乐曲取材于鲁西南一代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在唱腔和艺术创作手法上都与鲁西南一带的民间音乐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又能够凸显出作曲家巧妙的艺术创作手法[2]。该乐曲主要分为散板、慢板和快板三个部分。在散板部分,创作者借用了山東梆子《吵宫》中“哭妹子”的几句唱腔,将悲伤的曲调作为前期的主旋律,从而巧妙地运用了唢呐的悲调,对乐曲进行整合。在慢板部分,创作者以叙述为主,借用其他戏曲曲牌中的片段音调并巧妙结合,从而让这部分的乐曲旋律相对缓慢,但又在情绪上凸显出低沉悲伤的感觉。在快板部分,创作者采用紧打慢唱的演奏手法,这也是戏曲中常用的演奏手法。创作者将这种手法与鲁西南民间艺人惯用的挂穗演奏特点结合起来,让后段部分的演奏旋律更加紧缩,乐曲风格相对激昂奔放。总体而言,这一唢呐乐曲创作十分巧妙,柔中有刚,声情并茂,能够打动人的内心。在音乐旋律方面,有快有慢、动静结合,因此这首曲子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群众喜爱[3]。
2.2 《豫剧二八板》
河南地区民间乐曲艺术的发展也相对繁盛,二八版是豫剧四种主要声腔版式之一,许多河南民间艺人会使用唢呐或者呐子(一种将特制的大哨片安装在类似唢呐芯子的锥形铜管上,通过气息控制吹出旋律的乐器。演奏时依据吐词咏腔的需要,用小碗在出音处作张或合的动作,以求字正腔圆和音色的明暗变化)对二八板唱腔进行模拟。而《豫剧二八板》这部作品就融合了相似的唱腔,因此深受群众喜爱。民间艺人演奏二八板都会融入自己的创作特色,并且因为表演戏曲唱段的差异,最终呈现的演奏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豫剧二八板》这个作品由二八板、飞板、流水板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旋律都没有特定的唱腔,而是由多种优秀唱腔组合而成的。二八板的音调特色相对来说更加委婉,但是旋律中又透露着一股刚劲之气。飞板曲调相对清越但又富有激情,能够更好地表达悲伤凄惨的情感。流水板部分的节奏相对更快,因此能够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更适合表达欢快振奋的情感[4]。对这一乐曲的三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和对比,可以发现其层次相对分明,节奏对比十分强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3 《全家福》
《全家福》采用的是豫北安阳地区的民间戏曲唱腔和板式,在乐曲艺术领域中也具备极高的音乐研究价值。分析其加工、改编创作过程,可以感受到这一曲目的旋律走向和吹奏特点,它的创作过程是漫长又曲折的。对整首曲目的演奏特点进行探究会发现,《全家福》有三个吸引人的地方,分别是旋律好听、韵味不足和有个性。这首曲子的旋律走向和演奏特点都能带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洒脱之中略带古朴和强劲之意,整首曲目演奏结束后,让人难以忘怀。同时该唢呐作品结构相对严谨,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高潮突出。对整首曲目的演奏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是由散板、中板、快板和飞板组成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传统板式结构,在音乐艺术领域中,这样的版式结构符合传统审美趋向。可以说,该曲子采用了典型的当代中国民族传统板式乐曲音乐风格结构,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音乐艺术审美和文化发展趋向,整体结构能够给人一种自然流露的感觉,深入浅出,由急到慢,又在慢节奏中以激烈的方式叙述故事,既能给人以平静的思虑,又能给人一种解脱、快乐、圆满之感。另外,这个唢呐作品融入了特殊的地域风格和吹奏技艺,充分展示了演奏家的艺术才能。如果想要对这首曲子进行演奏,必须学会处理各个部分的演奏技巧。演奏家能够通过对散板、中板和快板节奏的把握,充分彰显自己的艺术才华。特别是在飞板部分,演奏者需要对起伏的旋律进行细节化处理,必须练就相应的演奏处理专业技能。《全家福》的曲目旋律与当时流行的大弦戏的唱腔和曲牌有一定的关联,大弦戏历史悠久,是唐代“御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相关资料显示,大弦戏在明万历年间流传于河南,清末辗转于安阳洛阳。古时候大部分古老剧种都将唢呐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全家福》将多种曲目演奏技巧和旋律版式结合到一起,并顺应民间群众的音乐审美,从而增强了该曲目的艺术表现能力。 2.4 崔怀义
戏曲里的各种民族打击乐器对中国民间各种打击乐和唢呐民族戏曲锣鼓音乐节目演奏中的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形式,有直接的社会文化价值影响,如中国民间唢呐戏曲音乐演奏中经常会使用到民族戏曲锣鼓音乐节目演奏中的各种打击乐和锣鼓、钗、板。在学习如何吹奏传统戏曲时,要综合运用吹奏的戲曲中的每个主要人物的不同声音节奏特点。对以戏曲演奏以唢呐锣鼓音乐作品为主的各种民族鼓吹乐、吹打乐,大部分音乐人都愿意通过编辑加以整理,选用古代民族戏曲中的音乐作品及其中的各种唢呐锣鼓作为经典,并将其完美配合,使古代戏曲音乐更加生动形象。
接下来分析崔怀义老先生的黄呐鼓乐班子,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说明古代戏曲音乐对民间传统唢呐的重要影响。崔怀义老先生自幼贫寒,为了生存跟随祖父和父亲一起学习唢呐演奏技术,因此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音乐,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崔怀义老先生具备十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在幼年积累了丰富的演奏经验,为今后获取更高成就奠定了基础。为了提高自己的唢呐吹奏技术,他勤于练习,熟练地掌握了大量的唱腔和曲牌,不断接触各种地方戏曲音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逐渐培养起了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这种能力一直在他勤奋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受家庭艺术的熏陶,崔怀义的音乐学习道路相对顺利,当然这也离不开他个人的勤奋努力,他在十几岁时就已经全面掌握了唢呐、笛子的演奏技巧,并且还时常外出演奏。渐渐地,崔怀义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一名民间艺术家。多年的舞台演奏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7年,崔怀义在北京录制了自己的个人唢呐演奏专辑,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一时间他的民间唢呐音乐流传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个人采访和新闻报道。2009年,崔怀义接受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邀请,在学院内部举办唢呐演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他的演奏技艺得到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赞赏。崔怀义老先生经常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将军令》《天下同》《一江凤》《庆贺令》等等,对这些传统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曲牌都是戏曲的一些常用曲牌,说明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的影响十分深远,也说明唢呐作品对曲牌的选择吸收了戏曲音乐的相关元素[5]。流传至今的大部分民间乐曲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曲牌,传统唢呐演奏曲目不仅仅在曲牌上吸收了戏曲音乐的元素,在唱腔和唱段上也与戏曲音乐密切相关。只有真正把握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了解唢呐演奏的真谛,创作出优秀的唢呐作品。
3 唢呐未来发展
戏曲音乐对唢呐的影响深远,在提升唢呐作品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唢呐作为我国国粹,日后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可以想象到的趋势和可以预料到的结果。
不管在哪个阶段,唢呐的演奏者都必须继续提升演奏的娴熟度,确保唢呐在音乐伴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唢呐并不是戏曲音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但是它的音韵效果奠定了其独一无二的属性。只有掌握巧妙的吹奏技巧,才可以更好地突出戏曲的个性与魅力,才可以将戏曲音乐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同理,在戏曲音乐的助推下,唢呐作品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如今,唢呐作品已经深入人心且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并逐渐从民间层面过渡到艺术殿堂,而吹奏唢呐的艺人也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一切都昭示着唢呐及唢呐作品进入了更好的发展阶段,未来唢呐需要继续发扬自身的风格并走上国际舞台。
对于唢呐及其作品的发展方向,有三点不能忽视。一是唢呐艺术的传承意义,不可以就此埋没,需要当成珍宝来呵护、重视。二是唢呐音乐不能仅仅在中国发展,还需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多一个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多得到了一些保护。同理,唢呐作品也要借助网络技术实现大范围传播和共享,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发扬。三是唢呐作为具有突出个性的乐器,需要有更多人学习,日后,音乐课程中的唢呐教学内容可能会占据更大的比重与分量,有利于唢呐艺术更好地发扬,而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总之,唢呐及其作品的未来发展将光明无限,我们需要抱着希望去展望、去实践,让唢呐作品永远流传。
4 结语
民间唢呐音乐作品的发展离不开戏曲音乐,可以这样理解,戏曲音乐对唢呐作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起到了正面影响,作出的贡献不可衡量。另外,两者的关系也不仅仅如此,戏曲音乐的旋律节奏演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唢呐音乐的发展,两者之间在艺术历史长河中能够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作用。在研究民间唢呐音乐领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戏曲音乐的研究,从而推动两者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仲冬和.唢呐的渊源与唢呐艺术的发展[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01):66-68.
[2] 贾建伟.山东菏泽地方戏唢呐伴奏初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47-149.
[3] 贾曼.秦地戏曲音乐对陕西二胡艺术之影响[J].中国音乐,2005(03):169-171,174.
[4] 隋景山.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04):65-70,84.
[5] 张志可.中国汉族唢呐发展的区域性差异成因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2):37-40.
作者简介:刘可可(1990—),男,河南商丘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唢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