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乐于探索新知。课堂提问作为师生交流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技巧。我们数学教师要使自己的课堂高效,必须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技巧,做到准确、恰当、有效地提问,让我们的问题成为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
那么,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哪些技巧,如何实践提问的技巧呢?下面就笔者工作中的一点体验归纳如下,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精心安排课堂提问,与学生疑问产生共鸣
目前,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备课缺乏对提问内容及次数的精心考虑,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中,提问不应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工具,那种“满堂问”的热闹课堂,表面上达到了我们所要的教学目的,其实并没有让学生在新知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实质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斟酌提问的内容及安排的时机,应该在学生产生疑问并充满兴趣去解决之时,抛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与学生的疑问产生共振,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只有恰当的时机加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先在课件中展示侧面展开的动画,在强化了圆柱侧面展开是我们熟悉的长方形后,学生对于本课的问题——侧面积计算方法产生亲切感,因为侧面就是我们非常了解的长方形。在学生模糊体验新知的恰当时机,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原来是圆柱的哪一部分?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模糊的思维逐渐明朗,激起了学生探索公式的热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讨与思考。
二、课堂提问要切中问题的本质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探索、实践、思考,透过问题的表面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切中问题的本质,并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学生指明问题的根源。
如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例3,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我在出示例题后,先引导学生与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比较区别,并提问:“题目中的分率1/4与问题存在对应关系吗?”“应用你学习的知识,你能解决不对应的矛盾吗?”这两个问题言简意赅,直接引导学生去探讨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本质特征,从而根据这个特征探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一个具有情趣的提问能够促使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師应该在学生思维进入疲惫的阶段时,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让他们的思维长时间地稳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了圆的特征后的巩固应用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车轮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或是三角形,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车轮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车轴应该装有圆的什么地方?”学生因为教师提出奇怪有趣的设想而津津乐道,凭借着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交流时,教师播放了小动物骑三种轮子的效果动画,教室里爆发出阵阵的笑声,趣味性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探索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使得车身在行走时是平稳,也明确了车轴应该装在圆心上。这样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应用所学的新知解决了生活问题。
四、提问应当具有开放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绝不能为了引导学生快速寻得问题的答案,而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这样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课堂中,对于预设的问题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让提问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想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时,对于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吗?你能想出办法向老师证明你的发现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的拿出尺量,有的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对折。这样的开放式提问,没有限定学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去发现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提问的质量,学习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更具智慧!
(责编蓝天)
那么,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哪些技巧,如何实践提问的技巧呢?下面就笔者工作中的一点体验归纳如下,与各位同行共享。
一、精心安排课堂提问,与学生疑问产生共鸣
目前,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备课缺乏对提问内容及次数的精心考虑,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课堂教学中,提问不应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工具,那种“满堂问”的热闹课堂,表面上达到了我们所要的教学目的,其实并没有让学生在新知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实质性的思维。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精心斟酌提问的内容及安排的时机,应该在学生产生疑问并充满兴趣去解决之时,抛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与学生的疑问产生共振,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只有恰当的时机加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高质量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先在课件中展示侧面展开的动画,在强化了圆柱侧面展开是我们熟悉的长方形后,学生对于本课的问题——侧面积计算方法产生亲切感,因为侧面就是我们非常了解的长方形。在学生模糊体验新知的恰当时机,我适时地抛出问题:“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原来是圆柱的哪一部分?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模糊的思维逐渐明朗,激起了学生探索公式的热情,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探讨与思考。
二、课堂提问要切中问题的本质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探索、实践、思考,透过问题的表面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切中问题的本质,并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为学生指明问题的根源。
如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例3,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我在出示例题后,先引导学生与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比较区别,并提问:“题目中的分率1/4与问题存在对应关系吗?”“应用你学习的知识,你能解决不对应的矛盾吗?”这两个问题言简意赅,直接引导学生去探讨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本质特征,从而根据这个特征探究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提问的内容要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一个具有情趣的提问能够促使他们更专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因此,教師应该在学生思维进入疲惫的阶段时,注重问题的趣味性,让他们的思维长时间地稳定在课堂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习了圆的特征后的巩固应用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自行车的车轮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或是三角形,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车轮做成圆形有什么好处,车轴应该装有圆的什么地方?”学生因为教师提出奇怪有趣的设想而津津乐道,凭借着生活经验展开想象。交流时,教师播放了小动物骑三种轮子的效果动画,教室里爆发出阵阵的笑声,趣味性问题让学生深入的探索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使得车身在行走时是平稳,也明确了车轴应该装在圆心上。这样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应用所学的新知解决了生活问题。
四、提问应当具有开放性,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绝不能为了引导学生快速寻得问题的答案,而具有明显的暗示性,这样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数学课堂中,对于预设的问题应该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让提问的内容具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想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一课时,对于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教学,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吗?你能想出办法向老师证明你的发现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的拿出尺量,有的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进行对折。这样的开放式提问,没有限定学生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去发现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高效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提问的质量,学习研究提问的技巧,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更具艺术、更具智慧!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