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只有读懂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只有读懂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师生交往互动,让课堂充满活力. 本文就读懂学生方面谈一些浅见,与同行们商榷.
一、课前读懂学生——未雨绸缪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说明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等信息较为重要. 也就是说课前做好学生情况的了解工作,读懂学生的特点,能使我们的备课工作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读懂学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 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 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但不同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处理教材,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读懂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
笔者了解学生的起点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通读第一、二学段的整套数学教材,也应了解第三学段和幼儿园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二是课前自问自答: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三是课前了解,如“课前练习尝试”(留作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 所谓课前练习尝试,就是提前布置与新课有关的习题作为思考题,以达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目的.
二、课中读懂学生——顺势而为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能仅凭想象,其中的“变数”不是可以预先设计的. 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还需结合课堂实际发展情况,走入学生的群体,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读懂学生的思路,顺学而教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情境时,教师很难预设的是与学生生成的对话. 如果教师在简单的对话中能探明学生的思路和想法,那么教师就能言简意赅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教学,显得睿智.
(二)读懂学生的错误,顺势利导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考虑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智还都不成熟,对问题和困惑难以解决等因素,试着读懂学生的心,读懂学生出现的错误,变错误为教学资源.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教师出示对比很强烈的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其中一个角的边短一些,另一个角的边长一些,让学生去判断哪个角大,可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边长些的角大. 此时,教师放慢了教学进度,让学生说说理由,发现了原因所在:一是学生对“角的张口的大小”理解有误,认为张口指的是所看见的边的最外端两端点间的距离;二是对“角的大小”理解有误,认为比角的大小就是比角画出部分的面积的大小. 针对学生的错误点,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比黑板上的角大的角,并说说理由. 通过操作、思辨,学生发现了比较角的大小只要比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领悟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的含义.
(三)读懂学生的情感,顺情而疏
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要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应摆正角色,融入学生之中,通过观察、互动的过程,读懂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后读懂学生——锦上添花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课后对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低估. 因此,课后教师除了反思课堂完成情况,还要读懂学生的作业,读懂学生的反思. 读懂了学生的作业,不仅是读懂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读懂了学生知识运用情况. 读懂学生作业时要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读懂学生作业的障碍和独特的解题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的过程,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方式的过程. 教师要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归宿. 这样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达到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殿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J]. 科技信息,2011.
[2]陈云英. 读懂学生,创设有效情境[J]. 新课程(中),2011.
[3]张春莉. 读懂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
[4]叶柱. 唯有“读懂学生”,方能“有效施教”——例说课堂现场数学教师“读懂学生”的着眼点[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频阳逸夫小学)
一、课前读懂学生——未雨绸缪
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就说明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等信息较为重要. 也就是说课前做好学生情况的了解工作,读懂学生的特点,能使我们的备课工作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读懂学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 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 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 但不同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又有所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处理教材,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读懂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
笔者了解学生的起点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通读第一、二学段的整套数学教材,也应了解第三学段和幼儿园教材中的有关知识. 二是课前自问自答: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三是课前了解,如“课前练习尝试”(留作业)、个别访谈、问卷调查. 所谓课前练习尝试,就是提前布置与新课有关的习题作为思考题,以达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目的.
二、课中读懂学生——顺势而为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不能仅凭想象,其中的“变数”不是可以预先设计的. 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还需结合课堂实际发展情况,走入学生的群体,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读懂学生的思路,顺学而教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情境时,教师很难预设的是与学生生成的对话. 如果教师在简单的对话中能探明学生的思路和想法,那么教师就能言简意赅地顺着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教学,显得睿智.
(二)读懂学生的错误,顺势利导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应考虑到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智还都不成熟,对问题和困惑难以解决等因素,试着读懂学生的心,读懂学生出现的错误,变错误为教学资源.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后,教师出示对比很强烈的两个大小一样的角,其中一个角的边短一些,另一个角的边长一些,让学生去判断哪个角大,可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边长些的角大. 此时,教师放慢了教学进度,让学生说说理由,发现了原因所在:一是学生对“角的张口的大小”理解有误,认为张口指的是所看见的边的最外端两端点间的距离;二是对“角的大小”理解有误,认为比角的大小就是比角画出部分的面积的大小. 针对学生的错误点,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用活动角做一个比黑板上的角大的角,并说说理由. 通过操作、思辨,学生发现了比较角的大小只要比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领悟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的含义.
(三)读懂学生的情感,顺情而疏
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要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应摆正角色,融入学生之中,通过观察、互动的过程,读懂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课后读懂学生——锦上添花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但课后对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低估. 因此,课后教师除了反思课堂完成情况,还要读懂学生的作业,读懂学生的反思. 读懂了学生的作业,不仅是读懂了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读懂了学生知识运用情况. 读懂学生作业时要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读懂学生作业的障碍和独特的解题方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读懂学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学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摆正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位置的过程,寻求与学生交往的更好方式的过程. 教师要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归宿. 这样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达到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殿魁.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关注和读懂学生[J]. 科技信息,2011.
[2]陈云英. 读懂学生,创设有效情境[J]. 新课程(中),2011.
[3]张春莉. 读懂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方法研究[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
[4]叶柱. 唯有“读懂学生”,方能“有效施教”——例说课堂现场数学教师“读懂学生”的着眼点[J]. 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
(作者单位: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频阳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