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引发中国社会大思考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士康员工一日“N连跳”的传闻将27日中国社会的表情最终定格在错愕上。从12到16,“富士康究竟跳了多少个”成为当日最让中国人痛心的一道数学题。伴随着疑惑与反思的情绪,一场围绕人的精神前所未有的大争论在中国兴起,它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关怀甚至让国家发展、经济进步这些以往中国社会不可动摇的目标发生了晃动。27日,事件中的诸多主角悉数受到了拷问:富士康刻板的半军事化管理、新一代农民工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建立于廉价人力成本之上的“世界工厂”模式,以及媒体“有跳必报”的跟风炒作通通被推上被告席。国际媒体则将最大范围的关注投向这场中国大争论,他们不仅想弄清楚富士康发生了什么,更想搞明白中国在发生着什么。
  “富士康面临空前拷问”
  富士康员工今年的第12跳就发生在其董事长郭台铭26日就“11连跳”道歉短短几小时后,这被许多媒体视为对郭台铭的一种讽刺。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7日一天内,中国互联网上传出的连跳数字从12激增至16,甚至出现了“双人跳”这样耸动的传闻,富士康随后否认出现“第13跳”,但承认当日有员工企图割腕自杀。有中国学者感慨说,“媒体改标题的速度已跟不上富士康员工跳楼的速度”。
  27日,多家国际媒体报道了全球三大IT公司苹果、惠普和戴尔宣布对富士康的工作条件进行调查的消息,世界对中国劳工状况的关注随之达到近年来的顶点。法国《费加罗报》说,员工跳楼的持续重演将迫使更多国际电子集团调查富士康,因为任何一个国际品牌都不希望自己的产品沾染上“血汗工厂”的污点。美国《华尔街日报》则形容说,自杀事件正使富士康这一亚洲制造业巨头面临空前拷问。
  “从幼儿园伤人案到富士康自杀事件,是什么引发了中国的致命疯狂?”前英国驻华外交官蒂姆·克拉德2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认为,两者可怕的共同点在于事件的重复性:所有的自杀方式都是从顶楼跳下,自杀者年龄都小于25岁,“一次自杀扣动了另一次自杀的扳机”。克拉德说,中国就像一个超高速工业发展的实验场,但人性因素被忽略了,在富士康,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
  透过富士康看中国,这是连日来国际媒体的共同视角。《华尔街日报》说,富士康悲剧是中国现阶段依靠外资、廉价劳动力和加工贸易出口这一经济模式的悲剧缩影,虽然这一经济模式有其合理性,也是中国通过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化的捷径,但其后果是对劳动力权利和保证的漠视,把劳动力物化为机器和追求企业效率的工具。《金融时报》则将此形容为“中国长期梦想的阴暗面”,称中国的农民工经常被社会现实所刺痛。《爱尔兰时报》26日说,快速上升的自杀率是中国为其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由于跳楼者大多是80后、90后这些中国年轻劳动力主力军,这一事件更应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企业、政府和社会都该更多关心这些年轻人的精神危机。
  国际媒体上也有替富士康说话的声音。美国《旧金山纪事报》26日说,富士康事件无疑是个悲剧,但我们也应该清楚,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自杀比例并不算高,比美国50个州的自杀率都要低,比如人口51万的怀俄明州,那里没有任何血汗工厂,但每10万人中有22.6人自杀。法新社27日说,富士康已经明显加大了反自杀力度。
  “N连跳”在中国引发争论
  与外界对富士康事件的反应相比,中国国内对此事的批判激烈得多,“人间悲剧”、“中国现代化需要恶补尊严课”等最严厉的语言都被人们用来表达激动的情绪。
  27日,有国内媒体将富士康事件称为“世界工厂之痛”,认为围绕自杀事件一个月来剧烈的舆论风暴已经引发了对传统的现代化模式的反思。还有经济学者言辞激烈地表示,富士康跳楼事件是GDP惹的祸。该学者说,富士康连跳事件显示以政府主导、单纯追求GDP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冷酷面,中国需要从教科书开始,全面强化人文价值。但也有中国学者刊文质疑有人在背后故意传播“更多跳”的传言,人为制造人间悲剧,意在激起人们对改革开放道路的失望情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文对《环球时报》说,富士康事件确实值得反思,但这更多应该从富士康内部找原因,而无关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高密度加工企业不止富士康一家,纺织、彩电加工等行业都有不少类似企业,但出事的只有富士康。
  有中国媒体援引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的话说,富士康员工中80后、90后占到了85%,其内部半军事化管理的军队文化不适合管理这些新一代员工。
  面对这群轻生的年轻人,中国社会出现的“劝阻声”和“指责声”几乎同样激烈。理解他们痛苦的人说,他们有着比父辈更多的期待,却遇到毫无改变的现实,最终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彻底迷失。批评者则认为他们对生命和家人不够负责。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说,人理应受到最大程度的关爱,这一次的富士康事件使这种关爱受到了更大的激发。需要看到的是中国的劳动力正在发生巨大变化,80后、90后的新一代劳动者视野更宽,期待更多,但承受力却不如他们的父辈。他说,发展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但发展要想不流汗也是不可能的,年轻人在拥有更多梦想的同时也要承担艰辛,应该看到在现代工厂,一滴血都不能流,但期望完全不流汗也是不可能的。张颐武说,中国不能超越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最大限度地关爱每一个劳动者是最重要的,但不可能只提高福利没有高速发展。如果福利提高过快而没有经济基础,社会将难以负担。如何在中国年轻人正当的福利要求和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之间找到平衡,是中国当前的一个挑战。
  日产汽车公司一名退休工人27日与《环球时报》记者谈起富士康事件时说,“中国年轻人是不是不爱干又脏、又累、又苦的工作了?这样的工作我干了一辈子,加班是常事,唯一的放松就是喝酒,也就这么挺过来了。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已经不愿再像我们当年那样苦了,他们有更高的要求,我想中国的年轻人也是这样”。
  “自杀潮”成大企业困局
  在26日发表道歉声明时,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曾向媒体三鞠躬,请求媒体不要在报道中使用“下一跳”的说法。此次“连环跳”事件暴露出的媒体对跳楼数字的狂热追逐也成了受人诟病的对象。有资深媒体人批评说,媒体不应该“有跳必报”,这种渲染或许从侧面刺激了自杀事件的激增。
  为了证明自己开办的不是血汗工厂,郭台铭26日罕见地打开大门,让境内外媒体参观曾经被视为神秘禁地的深圳富士康厂区。面对媒体,他多次强调管理43万工人的不易,路透社将此举称为一场“宣传战”。然而一些媒体虽然承认深圳富士康在硬件上并非“血汗工厂”,但认为苛刻的半军事化管理和重复性劳动让这里像一座“精神血汗工厂”,英国《每日电讯报》驻京记者摩尔在其“为什么富士康不能阻止自杀”的文章中说,郭台铭开放厂区是迫于压力之举,他个人并不同情富士康,因为这个公司一直就有欺凌工人的恶名。
  摩尔在文中也提到了富士康的难处,他说,该公司现在给每个跳楼受害者提供11万元人民币的赔偿,这其实是个两难,这笔钱对其他感到绝望却又觉得有责任回报父母的富士康员工是个激励,让他们觉得有了这笔钱,就可以用自杀给父母换取足以改变生活的赔偿金,从而刺激更多人跳楼。可如果不给这笔赔偿,受害者家属和媒体又会指责富士康冷酷无情。
  事实上,电子产品生产领域的群体性自杀潮富士康并非首例。法国电信公司在2008年至2009年间就有35人自杀,今年一季度又有11人自杀。法国媒体说,造成连环自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不景气,这家需要改制的法国国有企业在3年内裁员2.2万人,加之公司管理层惯用高压手段管理,令员工情绪高度紧张和沮丧。德国《明星》周刊说,富士康事件并非亚洲企业的独特事件,也给西方企业提了醒。虽然德国迄今没有知名企业发生连环自杀事件,但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谁也无法彻底阻止员工压力大增这一情况的发生。有民意调查显示,35%的德国员工对未来感到恐惧。
  (摘自《环球时报》2010.5.28)B②
  每日10小时工作制
  最怕挨领导骂
  5月21日清晨,富士康一名20岁男工坠楼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科技集团第十个坠楼的员工。当日早上8时,记者赶到了位于深圳龙华的富士康科技集团,许多上了一晚夜班的员工正陆续下班。为核实情况,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员工,但这些员工大都对凌晨发生的坠楼事件尚不知情,“好像是出什么事了,但不知道具体情况。”一位员工如是表示。
  记者随后来到龙华人民医院,医生介绍,当天早上确实接收到富士康工作人员送来的一位员工,但在送往医院途中由于受伤严重已经死亡,经检查为高坠身亡,死者是头部先着地遭到重创。随后,记者从宝安警方获悉,坠楼员工名叫南刚,湖北人,今年只有20岁。一名知情的富士康员工告诉记者,坠楼员工是从4楼跳下身亡的,具体原因不详。
  我们最怕的就是挨骂
  记者深入富士康龙华园区,试图还原员工的真实生活状态。
  21日早上8时,富士康厂区,有相当一部分员工历时12小时的通宵夜班,正准备下班。对于他们来说,这种黑白颠倒的生活每过一段时间都要轮上一次。上午10时,记者在富士康北门拦住了3名刚从生产线上下来的女工,也许出于年轻的天性,3人早上下完班还参加了富士康组织的K歌大赛。据她们介绍,她们都是90年出生的,来富士康工作才几个月。对于当日凌晨发生的坠楼事件3人均有听说,但不知详情。记者注意到上过一晚的夜班,3人均脸色憔悴。“上了一晚的夜班,你们还不回宿舍休息吗?”3人中的小郭告诉记者,早上下班后,她们习惯了到富士康园区外转转,买点零食,再回宿舍睡觉,她们不想每天都待在园区内,过着宿舍——生产线两点一线的生活。
  “我们是10小时工作制,两班倒,白班为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半下班,其中中午和傍晚分别有一小时吃饭时间;晚班是晚上8点半开始上班,第二天早上8点半下班,凌晨一两点的时候会有休息时间。平时加班并不给加班费,只有周末加班才给加班费。”小郭说,工资有按件计的、也有按时计的。“我是新手,在流水线上做得比较慢,组长经常会凶我,我上个月的工资才拿了1100元。”言语间,小郭有些委屈。另一名员工小江来的时间比小郭要长,比较熟练,上个月工资就拿了1700元。说起工作环境,3人说车间有空调,环境不错,不过她们最怕的就是挨流水线领导骂。
  先告知跳楼一个赔10万
  中午时分,在富士康北大门旁,记者还采访了一位来富士康工作过3年的80后员工小王。从2008年进入富士康至今,小王从一名流水线员工成了现在的流水线的管理人员,称得上“小领导”。小王说,但凡在富士康坐上“小领导”职位的都会选择在外面租房,因为厂里提供的宿舍住得人太多。“我以前的宿舍是12个人,这还是比较好的,最多的一个宿舍要住几十个人。”小王说,宿舍架子床有两层和三层的,住的人太多显得很乱,所以他选择在外租房。
  提起当日凌晨发生的跳楼事件,小王认为,有两种原因可能性最大,要么是感情问题,要么就是被领导骂了,一时想不开走向极端。说起被领导骂,小王说比较普遍,当年他就是从流水线走过来的,“如果你做的东西不过关,在验收时会被贴红单,会影响入库,挨批是肯定的。老实点的员工挨骂就挨了,个性要强的就会和管理人员吵架。”小王说,厂里吵架的事时有发生。
  小王介绍的另一个情况记记者深感惊讶:“员工在进入富士康前都会进行岗前培训,我当年培训时,负责培训的人员教导我们进厂工作后,凡事要想得开,工作要愉快,不要动不动就去跳楼,而且还告诉我们跳楼一个厂方赔10万。”
  (摘自《羊城晚报》2010.5.22)B②
其他文献
新西兰研究人员发现,鱼类之间可以通过咕哝、低吼、啁啾和爆破音相互交谈。  水底世界绝非一片静谧,而是充满了鱼儿们的说话声:有情侣间的甜言蜜语,有对其他同类的危险警报,有指示方向的声音,还有叽叽喳喳的家常话。  奥克兰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沙里曼·加扎利说:“所有鱼类都可以听到声音,但不是所有鱼类都能发出声音。”  加扎利本周将把他的研究论文呈交给惠灵顿的海洋科学家同事们。他希望破译不同种类交谈的意义。
期刊
艺术本应是灵魂的自由行走,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然而,我们却每每为某种“体制”或自己的“放不开”所累。能从这种禁锢中超脱出来的,一定不是凡人!真正能触摸到艺术的神经,体味到艺术快感的,也只有这种人!他们不荀名利,视一切束缚思想与精神者为粪土,发自内心地热爱与追索着。  这样的人不多,但钟镝就是其中一位。  你能想象一个中学尚未毕业的少年,就决然放弃学校的课本,开始痴迷于他所钟爱的艺术吗?如果你想说
期刊
温家宝总理提出“让教育家办学”。我给大学校长们出三道题,从他们的回答中,或许能够显露其是否具备教育家的潜质。  第一题:你赞成自主招生吗?  我知道,大家肯定都答“是”。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这个。按照育人规律,大学当然应该享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  但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仅仅死咬着这么一份权力(也是“权利)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在这份权力之上还有更高的价值。香港中文大学刘遵义校长的回
期刊
2010年5月13日,河南省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给予赵作海国家赔偿及生活困难补助共计65万元,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宋海萍院长亲手将赔款交付给了赵作海。  父子相见  5月13日,赵作海的大儿子赵西良从北京回到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杨大庄,赵作海被抓的那年,他也离开了家。  “那晚那个45万(赔偿金)就不该签,少,我不让他(赵作海)签,他就是不听!”赵作海叔叔赵振举说。赵振举给赵作海打电话,骗
期刊
礼泉年近60的邢师傅在经历了一场人生考验之后,算是想明白了,凡事要看开,否则是自寻烦恼。因打击而想不开,会给自己,也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折磨。  几年前,从厂里提早退保的邢师傅不愿意闲下来,自己就做了一点小买卖,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火,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每天工作回来,老伴总为邢师傅准备好他喜欢吃的小菜,还有一小杯白酒,虽然邢师傅嘴上没说啥,但心里却是很感激老伴。老伴平时很体贴,吃穿都不用他操心,只是因
期刊
5月11日晚,北京朝阳警方会同工商、文委等部门,对被称为“北京最牛夜总会”的“天上人间”进行突击检查。随后,“因存在有偿陪侍、消防安全等问题”,“天上人间”被勒令停业整顿6个月。此前这座坐落在东三环长城饭店一角的夜总会,被人称之为权贵享乐之地、纸醉金迷之所。里面的消费据说是以“百元钞票的厚度来计算的”,非平民所能企及。  北京警方称,此次专项行动,对卖淫嫖娼、有偿陪侍等涉黄现象“零容忍”,“发现一
期刊
近日,一本名为《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养生书让中医张悟本迅速红遍中国。他不仅在短时间内拥有无数粉丝,也招来无数讨伐口水。  张悟本有多红?看看中国的绿豆价格就知道。张悟本提倡绿豆养生,仅仅3个多月,中国各地的绿豆价格涨了近3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满城尽喝绿豆汤”的张悟本现象。张悟本原本并不热闹的“悟本堂”也门庭若市,2000元一次的预约号排到了2011年。  张悟本近来已开始遭到舆论围剿。有报纸指
期刊
2010年全国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已落幕,其试题延续了与高考不同的“另类”风格,一如既往地引来了各界热议。争议的焦点无非是些老调重弹:有考生和家长反映,被那些偏、难、新、奇的试题“雷”到了;有中学教师抱怨,这样的考试令中学教育无所适从;高校的回应则是,选拔本来就不是以中学教学为中心,而是以大学各自的要求为标准。那么,“大学各自的标准”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呢?  翻遍各大名校的招生简章,似乎找不到所谓的
期刊
【按语】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恭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因此“民族复兴”的口号,国人悉知。但是复兴的标准是什么?复兴的内容有哪些可以量化出来?这恐怕是见仁见智的,需要科学论证的。不过有一点不容置疑:所谓复兴了,一定是因为我们再现了,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读过作家董惠安先生的影视文学脚本《追寻大唐雄风》,遂有以上感慨;同时觉得这个本子颇具案头欣赏价值。大唐政治之美好、军事之强大、外
期刊
保留你的大学校规  (1655——1790)  当代哈佛最值得自豪和骄傲的事之一就是鼓励学生承担起个人责任——对社会和自我教育的责任。长期以来,尽管学院的住宿制度和其他校规不断引发争论,但是没有制度影响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学校早期的情况却不太一样。学院想用校规把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关在学院和校园里;学生不能去附近的酒吧,不能加入好斗群体或者与那些“生活懒散和放荡”的人为伍。1642年,邓斯特校长为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