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做道加法,给教学做道减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束了《生命赋》的教学,课堂由拖沓到有序,由沉默到轻松,孩子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乘着思绪的余温,仔细回顾了这一节课,我意外而又欣喜地收获了两点:
  一、给“生命”做道加法
  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文本。在解决这个首要问题时,或许还需要不停地追问:“如果不教,孩子会吗?”
  “生命赋”这样的标题既大又空,《生命赋》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孩子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我抓住了文章的结尾句“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把这句话作为切入点。可惜句中“庄严”一词,没有进一步挖掘。比如,整体感知的第一问是:作者在文中庄严地展示了哪些生命?处理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理解“庄严”一词的含义。“庄严”有庄重、严肃的意思,它通常指场面盛大隆重,非常严肃;或者指一个人很端庄,严肃,而“严肃”一词有非常认真、令人敬畏的意思。这样一来孩子们心里就有数了,恐怕这样的生命也是认真的或者是令人敬畏的。
  整体感知的第二问,不妨就接着“庄严”继续追问:这些生命的庄严体现在哪里?这一问显然比原先直接让孩子们把生命归类来得简单了,结果也是异曲同工,归类的目的也能达到,文章的思路也能理清。想来原先的设计还是太急功近利了,不但把生命的庄严处理得轻描淡写了,也给孩子们增加了思考的难度。
  此刻,我又想到了或者可以让孩子们用这样的句式处理:这些生命有的,常常让我;这些生命有的,却让我。于是不难得出:这些生命有的洋溢着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我爆发生命的激情;有的更细微更不显眼,却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有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却坚忍不拔得让人敬仰。这样也把整体感知的第二问生命现象的不同与第三问作者情感的不同结合起来了,效果或许也更好一点。
  整体感知的第三问是:作者对这些生命的情感如何?这个问题学生找得太容易了。答案出来以后,总觉得意犹未尽。仔细想来作者对于生命的“激情、震颤、敬仰”这三种情感,还是有一定梯度的。这里不妨尝试这样的追问:这三个表达作者对不同生命现象的情感的词语,它们的位置可以互换吗?让孩子们通过思考讨论感悟到:蓬勃的生命力让人激情澎湃,强劲的生命力让人内心震颤,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让人敬仰,所有庄严的生命都让人敬畏。文章解读到这里,生命就不再是广阔无边了,而是一种认真、顽强、坚忍、自信的精神;“生命赋”也不再空洞了,那是对认真、顽强、坚忍、自信的敬仰,对庄严的敬畏。
  综上所述,《生命赋》这篇文章的教学还要从细节处挖掘“生命”的内涵,给文本做一道加法。
  二、给教学做道减法
  每次感叹课堂时间不够时,总显得遗憾,看似追求完美,实则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人总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更不可能包罗万象。我们还得从时间出发、从孩子出发、从教学出发,给课堂做一道减法。
  首先,整合步骤,精简环节。文本的解读是课堂的重难点,环节设置尤为关键。从整体感知到品味语言到合作探究到拓展延伸,看上去似乎环环相扣,做起来很难面面俱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读到悟到写的过程,以往我总认为将课堂教学分为研读与仿写还是比较合理的,《生命赋》的教学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结果只能作为课后练习匆匆了事。事实上,即便是读简单的文章,短短的四十分钟要加入仿写环节,课堂还是显得匆忙,与其匆匆忙忙,不如就把它舍掉。语文的课堂就该留点时间慢慢地读,细细地悟。
  第二,巧妙切入,精心设计。教学通常会以问题的形式展开,问题的数量与质量尤为关键。找到合适的点巧妙地切入,并设计一个好的框架,对教学来说无疑是提纲挈领,这一步显然是建立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生命赋》的文本研读不妨就设置三个框架问题:1.作者在文中庄严地展示了哪些生命?2.这些生命的庄严体现在哪里?3.体会作者对这些庄严的生命现象的情感。而第3个问题有些笼统,比较难回答,在引导时需要把它切割为“找出面对这些庄严的生命现象,作者产生的情感;思考这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它们的位置能互换吗”这两个问题。
  最后,去除花哨,去除点缀。《生命赋》的教学没有预先准备PPT,起初还有些遗憾,但现在想来无非是一个点缀。问题的呈现,完全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而PPT的出现,忽略了教师的表达,也影响了学生的倾听。导入环节也不过是一个引入,直接入题不失为经济实用的首选。至于预习检测、小组合作、当堂检测这些外在的形式,还是要看教学实际的需要,离开了适合的内容,它也就是个形式而已。让语文课堂少一分喧哗多一分宁静,少一点形式多一点朴实吧!
  写到这里,不得不感慨,我竟用一篇文章诠释了教学的深入与浅出,那就是:给文本做一道加法,给教学做一道减法。想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只要还继续这一份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一切,都还只是在路上。让语文教学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出发,回归宁静,回归朴实。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一环,某种程度上讲,作文教学是否有效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这一点已经成为绝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因为作文教学的难度大、学生作文水平提升慢等事实,许多教师有心无力:或是无为而治,全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或是落入窠臼,批改好作文后讲讲存在的问题,找几篇范文读一读,程式化十分明显。  随着大家对作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作文的升格训练,
先谈谈本文的写作缘起。  首先要说到蔡澄清老师。蔡老师是我崇敬的导师。1982年我20岁成为中学语文教师。至今,蔡老师的思想、学术及人格始终都对我产生着重要影响。朋友总是问我:为什么三番五次在文章中回忆宣城寒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寒亭我踏上了教育征途,并通过书信幸遇蔡澄清老师,从此立定了当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志向,并坚守至今。时至今日,所得虚名不少,心中深感愧对恩师。但有一条,我在内心有一份得意,那
[摘 要: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系统理论强调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数学教与学的共生共创的系统,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通过深入剖析整合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明整合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过程,推动实质意义的整合,从而增强系统功能。  关键词:系统论;信息技术;整合;数学教学]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刘震云老师编剧的一部颇具争议话题色彩的影片,内容充满独特的现实主义 荒诞主义色彩,用特殊的三重镜头构建“李雪莲”式的小人物的“另类维权”的主观世界。  一、三重镜头切换:情节跳跃的符号  影片在“第三者”轻描淡写的讲述中拉开序幕,放弃感情立场和人性评判,让一切感观世界交给受者体会咀嚼。第一次映入眼帘的是圆形构图,恍如中国传统古典主义山水人物画作般圆融凸鲜,镜头直接拉近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其优美如幽壑之兰,芳香四溢;又如千年美玉,温圆润泽。千百年来,它以其奇妙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睐。  一、体裁特殊,艺术独特之奇妙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是“诗中之诗”,讲究对仗工整、遣词典雅,有诗词歌赋的韵律,又有散文的自
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紧皱双眉,大喊“无内容可写”。是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子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学生的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积累丰富的材料是写出上乘佳作的必要条件。  一、背诵积累  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然而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同学思维不够灵活,导致他们学习数学时觉得十分吃力,这部分学生最终演变为“学困生”,然而,他们的成绩虽然不是非常优异,但是他们依旧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摆脱消极的情绪,重拾学习动力。本文着重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困生”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情感教育]  学困生的学习成
阅卷中经常发现这样的作文:开头结尾大段的排比、比喻,大量地引用名人名言,看上去文采斐然,但大多是与主题无关,空洞堆砌,读来味如嚼蜡。韩愈早就强调过“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不知道我们的学生怎么了,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却忽视了文章的灵魂——内容。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教师就要紧扣教材,培养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从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风靡全球。对外汉语像一门新兴学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但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我国便有了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先例,在这之后历代流行,并于唐朝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本文旨在明确梳理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现状。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历史;现状与发展]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  (一)对外汉语作为专门学科的建设过程  早在
写作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理念:丢掉一切“法”,“法无定法,非法为法”,无论怎么写都是合“法”的。这种要求是针对有一定写作水平的人而言,初中生写作不同于成人,他们写作还未入门,恰恰需要“法”之引导。现行语文教材以主题为单位,以综合性学习为载体,每个单元列举话题材料,但材料的丰富不能代替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写作之法要靠学生自己去“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过程使不少学生走了弯路。  语文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