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宝宝捣蛋,不听话时,不管多么好脾气的妈妈都可能抓狂,实在忍不住时可能脱口说出一些“狠话”,比如“你再捣蛋,我就不理你了”“摔了活该,谁让你不听话!”等等。妈妈想借“狠话”告诫宝宝要听话,可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
小可乐被“狠话”伤到了
3岁的可乐属于特别调皮的男孩,除了睡觉,没一刻安静的时候,我说东他说西,耐不住性子,我有时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些“狠话”。记得有一次,我给他准备早餐,我清清楚楚地告诉他,粥很热,不要碰,我帮他舀一些到小碗里晾凉了再喝。可他听也不听,拿起自己的小勺就一大口,结果把舌头烫出了水泡,哭闹不休。虽然我当时心疼得要命,可还是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告诉你不要喝非喝,烫出泡没人管你!”可乐自然哭得更伤心了。让我意外的是,此后几天我突然觉得可乐变老实了,他会安静地自己玩玩具,我和他说话,他也不过用空洞的眼神看我一下,之后又自顾自地玩手里的玩具,不愿意和我有过多交流。虽然我一直希望他可以变成乖巧的男孩,但小家伙突然这般安静,我还真有些不适应。我将可乐抱到腿上,关切地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低着头不肯回答我。我一再追问,可乐竟哭了起来,委屈地说:“妈妈已经好几次说不管我了,妈妈不爱我了!”那一刻,我无异于被当头棒喝,我从没想过,脱口而出的“狠话”竟会真的让他伤了心。在深深的自责中,我紧紧地将可乐抱在怀里,并认真反思我的教育方式。
“狠话”教育反作用多
妈妈“狠话”教育虽说是为了警示宝宝避免犯错,可真实的结果却是不仅会影响健康的亲子关系,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
宝宝学会顶嘴
当宝宝发现妈妈经常讲一些做不到的话时,会因为反感而学会和妈妈顶嘴,打个比方,妈妈说:“你再不听话,警察就来了。”宝宝可能会反呛妈妈:“我又不是坏孩子,警察才不会抓我,你骗人。”如果妈妈再过度强调,宝宝甚至会说:“那你去叫警察吧,你叫不来警察,你就是骗人!”结果自然变成妈妈和宝宝互呛。
此外,当宝宝发现妈妈这些“狠话”都是为了吓自己,实际上并不会这么做时,时间久了不但不会把妈妈的话当回事,甚至还会有样学样,和小朋友交往时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发“狠话”,成为不被小朋友喜欢的小伙伴。
让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不听话,妈妈顺口一句“我不要你了”,看似是无心之语,可对宝宝来说却是极具威胁性的言语。即便宝宝知道妈妈是在吓他,但潜意识里仍会担心哪天妈妈真会这样做,结果无形中增加焦虑感,时间久了,难免会变得缺乏安全感。
让宝宝感觉自己很差劲
妈妈管教宝宝时放“狠话”,比如对宝宝说:“为什么怎么告诉你,你都做不好呢?”换个角度讲,这无异于刻意提醒宝宝他有多糟糕,怎么都学不会、不听话。时间久了,宝宝不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养成从负面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成为一个负能量多多的人。
宝宝弄不清楚妈妈的用意
妈妈说“狠话”时痛快,可却会弄得宝宝一头雾水,比如妈妈和宝宝通过旋转门时对宝宝说:“再乱动就会夹到你的手。”没错,妈妈是在告诉宝宝不可以这样做,但却没告诉宝宝应该怎样做,如此一来,反倒可能挑起宝宝尝试的兴趣,结果自然换来妈妈更严厉的“狠话”,无形中便影响了亲子关系建立。
宝宝感觉妈妈不爱自己了
妈妈不让宝宝乱跑,结果宝宝跑开后摔倒了。虽然妈妈无比心疼,但仍可能狠狠地来一句:“让你别乱跑不听,该!”宝宝摔伤已经很难过了,耳中听到的却不是妈妈关心的话,而是被“嫌弃”的话,很容易让宝宝感觉妈妈不爱自己了。
依情景正向教育
让宝宝变乖
妈妈放“狠话”反作用多,宝宝不听话时究竟怎样的表述有利于让宝宝修正自己的错误呢?
沟通中增加有趣元素
宝宝不好好吃饭,与其放狠话,对宝宝说,不吃饭就再不给饭吃,不如和宝宝玩个小鳄鱼捕食的游戏,妈妈让宝宝当小鳄鱼,把饭菜想成小鱼,之后张开嘴巴把一条条小鱼都吃掉。完成任务后,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许多时候,妈妈们会觉得教育就是给宝宝讲清楚道理,其实,教育中不妨带一些有趣好玩的信息,当宝宝发现妈妈是个有趣的人,总是会有一些有趣的点子时,会主动配合妈妈;相反,妈妈若总是放“狠话”,只会影响亲子关系建立,时间久了,宝宝只会因妈妈的话没有效用更加有恃无恐。
主动让宝宝尝试
当宝宝尝试“危险”的事时,如果这种“危险”处于可控状态,妈妈不妨让宝宝尝试一下。比如宝宝喜欢玩旋转门,妈妈可让宝宝用手试着推门,在可能夹手的部位叫停,之后妈妈亲自演示一下可能夹手的场景,从而让宝宝感同身受,主动远离“危险”。如果是不可控的“危险”,防范永远比阻止来得重要,妈妈应全力避免宝宝接触“危险”的事,以避免引发和宝宝的口舌之争。比如宝宝每次去公园都要自己跑去喂鱼,为免危险发生,妈妈完全可以绕开公园的小鱼池,从而让宝宝彻底远离危险。
总之,妈妈“粗暴”的制止远没有直接告诉宝宝如何做来得有效,妈妈在给宝宝讲解危险的可能性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想象的画面,从而避免只单调地讲道理,让宝宝听得心不在焉。
“安静教育”学起来
宝宝捣蛋,妈妈并不一定要用言语告诫宝宝他犯了错,比如宝宝抢了小朋友的玩具,妈妈和宝宝讲道理,因为对玩具的偏爱,宝宝很可能会找出一堆理由来反驳妈妈。此时,安静教育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妈妈可将宝宝抱到椅子上,自己退后几步严肃地看着他不说话,让宝宝第一时间就能认识到他做了不该做的事,只一个动作,不用语言,宝宝就会清楚他犯了错,如此一来,既可避免宝宝无理的辩驳,也可让宝宝有机会坐在椅子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待宝宝冷静下来,妈妈再和宝宝讲道理,效果会更好。
理性看待宝宝不听话
宝宝不听话摔倒了,妈妈发狠话只会让宝宝身心皆受伤,此时,妈妈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即便宝宝摔倒了也不代表他一无所获,他以后可能会在奔跑的过程中学会减速,避免摔倒,也能学会怎样远离小石子,避免摔伤。总之,妈妈们不要忽视事物的两面性,在并非危险的“危险”环境中,妈妈学会放手,宝宝可能会获得更多意外的收益和知识。
小可乐被“狠话”伤到了
3岁的可乐属于特别调皮的男孩,除了睡觉,没一刻安静的时候,我说东他说西,耐不住性子,我有时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些“狠话”。记得有一次,我给他准备早餐,我清清楚楚地告诉他,粥很热,不要碰,我帮他舀一些到小碗里晾凉了再喝。可他听也不听,拿起自己的小勺就一大口,结果把舌头烫出了水泡,哭闹不休。虽然我当时心疼得要命,可还是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告诉你不要喝非喝,烫出泡没人管你!”可乐自然哭得更伤心了。让我意外的是,此后几天我突然觉得可乐变老实了,他会安静地自己玩玩具,我和他说话,他也不过用空洞的眼神看我一下,之后又自顾自地玩手里的玩具,不愿意和我有过多交流。虽然我一直希望他可以变成乖巧的男孩,但小家伙突然这般安静,我还真有些不适应。我将可乐抱到腿上,关切地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他低着头不肯回答我。我一再追问,可乐竟哭了起来,委屈地说:“妈妈已经好几次说不管我了,妈妈不爱我了!”那一刻,我无异于被当头棒喝,我从没想过,脱口而出的“狠话”竟会真的让他伤了心。在深深的自责中,我紧紧地将可乐抱在怀里,并认真反思我的教育方式。
“狠话”教育反作用多
妈妈“狠话”教育虽说是为了警示宝宝避免犯错,可真实的结果却是不仅会影响健康的亲子关系,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
宝宝学会顶嘴
当宝宝发现妈妈经常讲一些做不到的话时,会因为反感而学会和妈妈顶嘴,打个比方,妈妈说:“你再不听话,警察就来了。”宝宝可能会反呛妈妈:“我又不是坏孩子,警察才不会抓我,你骗人。”如果妈妈再过度强调,宝宝甚至会说:“那你去叫警察吧,你叫不来警察,你就是骗人!”结果自然变成妈妈和宝宝互呛。
此外,当宝宝发现妈妈这些“狠话”都是为了吓自己,实际上并不会这么做时,时间久了不但不会把妈妈的话当回事,甚至还会有样学样,和小朋友交往时也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发“狠话”,成为不被小朋友喜欢的小伙伴。
让宝宝缺乏安全感
宝宝不听话,妈妈顺口一句“我不要你了”,看似是无心之语,可对宝宝来说却是极具威胁性的言语。即便宝宝知道妈妈是在吓他,但潜意识里仍会担心哪天妈妈真会这样做,结果无形中增加焦虑感,时间久了,难免会变得缺乏安全感。
让宝宝感觉自己很差劲
妈妈管教宝宝时放“狠话”,比如对宝宝说:“为什么怎么告诉你,你都做不好呢?”换个角度讲,这无异于刻意提醒宝宝他有多糟糕,怎么都学不会、不听话。时间久了,宝宝不但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养成从负面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成为一个负能量多多的人。
宝宝弄不清楚妈妈的用意
妈妈说“狠话”时痛快,可却会弄得宝宝一头雾水,比如妈妈和宝宝通过旋转门时对宝宝说:“再乱动就会夹到你的手。”没错,妈妈是在告诉宝宝不可以这样做,但却没告诉宝宝应该怎样做,如此一来,反倒可能挑起宝宝尝试的兴趣,结果自然换来妈妈更严厉的“狠话”,无形中便影响了亲子关系建立。
宝宝感觉妈妈不爱自己了
妈妈不让宝宝乱跑,结果宝宝跑开后摔倒了。虽然妈妈无比心疼,但仍可能狠狠地来一句:“让你别乱跑不听,该!”宝宝摔伤已经很难过了,耳中听到的却不是妈妈关心的话,而是被“嫌弃”的话,很容易让宝宝感觉妈妈不爱自己了。
依情景正向教育
让宝宝变乖
妈妈放“狠话”反作用多,宝宝不听话时究竟怎样的表述有利于让宝宝修正自己的错误呢?
沟通中增加有趣元素
宝宝不好好吃饭,与其放狠话,对宝宝说,不吃饭就再不给饭吃,不如和宝宝玩个小鳄鱼捕食的游戏,妈妈让宝宝当小鳄鱼,把饭菜想成小鱼,之后张开嘴巴把一条条小鱼都吃掉。完成任务后,妈妈可以给宝宝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许多时候,妈妈们会觉得教育就是给宝宝讲清楚道理,其实,教育中不妨带一些有趣好玩的信息,当宝宝发现妈妈是个有趣的人,总是会有一些有趣的点子时,会主动配合妈妈;相反,妈妈若总是放“狠话”,只会影响亲子关系建立,时间久了,宝宝只会因妈妈的话没有效用更加有恃无恐。
主动让宝宝尝试
当宝宝尝试“危险”的事时,如果这种“危险”处于可控状态,妈妈不妨让宝宝尝试一下。比如宝宝喜欢玩旋转门,妈妈可让宝宝用手试着推门,在可能夹手的部位叫停,之后妈妈亲自演示一下可能夹手的场景,从而让宝宝感同身受,主动远离“危险”。如果是不可控的“危险”,防范永远比阻止来得重要,妈妈应全力避免宝宝接触“危险”的事,以避免引发和宝宝的口舌之争。比如宝宝每次去公园都要自己跑去喂鱼,为免危险发生,妈妈完全可以绕开公园的小鱼池,从而让宝宝彻底远离危险。
总之,妈妈“粗暴”的制止远没有直接告诉宝宝如何做来得有效,妈妈在给宝宝讲解危险的可能性时,还可以增加一些想象的画面,从而避免只单调地讲道理,让宝宝听得心不在焉。
“安静教育”学起来
宝宝捣蛋,妈妈并不一定要用言语告诫宝宝他犯了错,比如宝宝抢了小朋友的玩具,妈妈和宝宝讲道理,因为对玩具的偏爱,宝宝很可能会找出一堆理由来反驳妈妈。此时,安静教育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妈妈可将宝宝抱到椅子上,自己退后几步严肃地看着他不说话,让宝宝第一时间就能认识到他做了不该做的事,只一个动作,不用语言,宝宝就会清楚他犯了错,如此一来,既可避免宝宝无理的辩驳,也可让宝宝有机会坐在椅子上反思自己的行为。待宝宝冷静下来,妈妈再和宝宝讲道理,效果会更好。
理性看待宝宝不听话
宝宝不听话摔倒了,妈妈发狠话只会让宝宝身心皆受伤,此时,妈妈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即便宝宝摔倒了也不代表他一无所获,他以后可能会在奔跑的过程中学会减速,避免摔倒,也能学会怎样远离小石子,避免摔伤。总之,妈妈们不要忽视事物的两面性,在并非危险的“危险”环境中,妈妈学会放手,宝宝可能会获得更多意外的收益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