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留养亲制度概述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n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留养亲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其始于北魏,基本定型于唐朝,到封建社会后期日臻完善,直至清末修律才被废除,在历史上持续了一千四百多年,逐渐发展成为一套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存留;养亲;发展实施条件
  一、存留养亲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北魏至唐朝:存留养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据记载,存留养亲事例最早出现在晋朝。而存留养亲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最早被确立是在北魏,《魏书
  刑罚志》中记载:“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赦之例。”该制度的确立表明“孝”这一日常道德行为准则通过政治手段过渡为法律义务。
  存留养亲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完善并定型。《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诸犯流罪者,权留养亲,谓非会赦犹流者。不在赦例,仍准同季流人未上道,限会赦者,从赦原。课调依旧。若家有进丁及亲终期年者,则从流。计程会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应侍,合居作者,亦听亲终期年,然后居作。”与北魏律相比,唐律用“老疾应侍”替代了“年七十”,对死罪的留养以“非十恶”为限。
  (二)宋至明清:存留养亲制度的完善期
  《宋刑统》基本沿袭唐朝的相关规定。《元史·刑法志》载元代有“犯死罪,有亲年七十以上,无兼丁侍养者,许陈情奏裁”的条令。
  《大明律·名例》规定“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以次成丁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
  清律规定:“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清初,由于存留养亲制度条件的苛刻,犯罪存留养亲很少见诸实践。然而随着封建统治的日益巩固,逐渐放宽了对留养的限制,并在处理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例文与成案。
  (三)清末修律:存留养亲制度消亡
  由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日渐加强,自明清时期起,存留养亲制度在适用上更加趋于严格,存留养亲制度更多的只是起到一个对孝道的宣示性作用。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当时担任变法修律大臣的沈家本提出,存留养亲制度的存在违背公平精神,以养亲之名,存养奸之实,极力主张取消存留养亲制度,存留养亲制度也终于在清王朝灭亡前被取消,结束了他一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历程。
  二、存留养亲的实施条件
  (一)唐朝时期的成立条件
  首先,罪名条件方面,包括流罪和死罪。死罪则要满足是“十恶”以外的罪行。所谓“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因为这十种罪行被统治阶级认为严重危害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历代封建王朝都对“十恶”的罪行进行严厉打击,有“十恶不赦”为证。
  其次,实质条件方面,要求父母、祖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所谓“老疾应侍”即被奉养人因为年老或者由于疾病、残疾等身体原因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在身边进行特别照顾;“家无成丁”即犯人家中没有其他成年男性后辈。
  最后,程序方面,对于被判处死罪的犯人适用存留养亲时,具体列明符合存留养亲的各项条件,由上级审核裁决。对危害统治阶级秩序较大的死罪,由最高统治者亲裁,严加控制;而对于流罪,则由有司或刑部决定。该程序条件一直保持到存留养亲制度消灭。
  (二)明朝的成立条件
  明律中对存留养亲适用的规定,区分死罪和徒、流罪。犯死罪,律文明确规定“非常赦不原”才得以适用;而触犯徒罪、流罪,虽然律文未做明文规定,但是明律《纂注》称:“若犯徒、流非常赦所不原者,皆决杖收赎,存留侍亲。”
  “死罪非常赦所不原”与唐朝“死罪非十恶”相比,首先从罪名上进一步加以严格的限制,明朝中“常赦不原”的死罪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凡犯十恶,杀人,盗系官财物及强盗,盗窃,放火,发冢,受枉法、不枉法赃,诈伪,犯奸,略人,略卖和诱人口,若奸党及谗言左使杀人,故出入人罪,若知情放纵,听行藏匿,引送,说事过钱之类一应实犯,虽会赦并不原宥。由于如此广泛的规定,在明朝适用存留养亲的死刑案件非常少,但是对于徒、流刑相比以前大为放宽,改“家无期亲成丁”为“家无以次成丁”,缩小了侍养范围,从而放宽了留养条件。但同时对成丁又加以限制,唐朝成丁为二十一岁以上,明朝为十六岁以上;留养的手续也变得极为简便:若犯徒、流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与唐朝有大差别的是增加了杖刑,杖刑亦可存留养亲,若犯徒流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
  (三)清朝的成立條件
  清朝适用存留养亲制度时的各项条件要求更详细,适用的犯人必须是能够尽孝道之人。这是存留养亲制度本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若犯人本身就是不孝之人,则根本没有适用该制度的意义。
  清朝对存留养亲制度的最大贡献是道光年间,将孀妇独子纳入其适用范围。即在孀妇守寡期间,暂且不论犯人之母是否因年老或者疾病、残疾等需要特殊照顾,只要其守节超过二十年,犯人就可以适用存留养亲制度。由此可见此规定旨在嘉奖孀妇守贞抚孤之志,如若其母中途改嫁,则不能援引此规定适用留养制度。此外,该规定也有相应的限制条件,若被害人在家中是独子,或者其父母无人侍养,则同样不准留养。这种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思想。
  当下存留养亲虽然已经失去存在的合理性,但它的价值在于体现出的人性化特点。如何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而使我们的司法实践能够从“以人为本”出发,重视人性,使我们的法律更多的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并最终达到教育感化罪犯的目的,这是今天我们的法律部门所应深思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诉讼法中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是公正和效率。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诉讼法功能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通过诉讼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诉讼效率原则的根本要求和原则。当前,提高诉讼法效率的根本制约因素来自于程序上缺乏正义理念,同时还有诉讼法本身在内容上和行使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不科学合理性。因此需要不断的通过外围的环境和可行性的策略来提高诉讼法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来提高诉讼法的
我国1989年《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已经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环境立法的目的,已经成为环境立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无论从表述还是价
摘要: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是在各个国家的反垄断法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垄断法在西方被誉为“经济宪法”、“自由企业的大宪章”,主要功能就是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和限制垄断,从而保障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中还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应吸收国外立法的先进之处,以达到弥补自身不足的效果,从而使我国的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更加的成熟和完善,在实践中操作性更强。因此在反垄断立法进
摘 要:法律责任是法律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保障机制,是制止违法、保障权利的重要环节。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许可;法律责任;违法形态  一、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依法行政原则的最基本要求,行政许可行
逮捕是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措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才能保证审查逮捕案件高质高量,准确把握逮捕必要性,正确适用逮捕措施,才能正确行使法律监督权和保障人权。因此,检察机关在办理审查逮捕案件时,要建立严格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观念,谨慎使用逮捕权,强化法律监督,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必须满足三个法律条件:一是有
基于一组ZCZ序列偶集和正交矩阵,给出了ZCZ序列偶集的一种递归构造方法.构造得到的序列偶集不仅具有更大的体积,而且其零相关区域也实现了同步的扩大.
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和判断是在公证活动中正确运用证明材料、查明待证事实情况和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有必要对此加以健全和完善。  一、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在我国现行的公证举证模式采取当事人主义模式。即当事人是公证证明的主体,公证员处于被动和中立地位,其职能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查判断,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所申
摘 要: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侵权案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如何规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法律规定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帮助的侵权行为,但是关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的规范却严重不足,以致于学界对于其属性争论不断。为了避免多数人侵权行为体系的混乱,我国法律需要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的构成,明确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划分标准,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无意思联
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民间的枪弹损伤中,以低速手槍、来复式长枪及散弹枪最为常见。且许多统计资料显示,散弹枪创较之于其他枪弹创多。散弹枪弹创是指利用散弹枪一次发射多颗或单颗金属弹丸所造成的损伤。散弹枪弹创也具有典型的枪弹创的基本形态,如射入口、射创管和射出口。由于散弹自身的物理性能,不产生瞬时空腔(射创管),一般也不具有射出口。现笔者就一起枪弹创致人死亡的案例作一分析。  一、案件资料  2015年10
(110034 公安部警犬技術学校 辽宁 沈阳)  摘 要:在杜培武冤案一审中警犬气味识别成为法官认定杜有罪的证据之一,由此引发警犬气味识别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思考。在国外有些国家,警犬气味识别具有证据能力。在我国,学者们就这一问题主要有线索说、间接证据说、有限肯定说三种观点。  关键词:警犬;气味识别;证据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十多年前,在震惊全国的杜培武冤案二审过程中杜的辩护律师称:现场勘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