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蓬勃天命始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wing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岁,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什么叫“知天命”?用大白话说就是,人生都到了50岁了,我已经知道老天安排我什么命运了,那就听天由命吧!
  可不是嘛,都50多岁了,白发上头,皱纹上额,感叹在怀,苦涩在心。人生50,恰如秋天黄叶,秋渐深,绿渐褪,秋风再紧一些,说不定哪天就要飘坠人生枝头!
  可不是嘛,都50多岁了,说是年过半百,让人错觉是人生才刚走一半,可是仔细看看身边,又有几个活过百岁的人呢?中国人均寿命虽说已达76岁,但年过50,就已经是走过生命的一大半了。
  可不是嘛,都50多岁了。白居易的《悲歌》说:“白头新洗镜新磨,老逼身来不奈何。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
  是啊,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如此充满人生凉意的感慨,相信每个年过50的人都感同身受!
  可是,有人就偏偏不信这个邪——50岁,终于可以放下諸如孩子、家庭等等的诸多羁绊,真正地为自己活一回了。
  譬如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这位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开始她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事业时,已经50多岁了。
  门罗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姆镇,从少女时代,门罗就喜欢文学,在上大学时就试着开始创作小说。因为家境不宽裕,她课余还要在外面做烟叶采摘工、到图书馆打工、在咖啡馆做女招待。
  20岁嫁为人妇并成为4个女儿的母亲之后,生活的重负与照顾幼小孩子的忙乱琐碎,使她分身乏术。然而,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她那颗文学之心从未彻底萎蔫。
  在门罗辛苦地操劳与不懈地守望之间,30多年时光飞逝而去。她的小乳燕们都长大成人了,这时,她自己也已经50多岁了。
  可是,门罗呢?当她50多岁的时候,她的感触是什么呢?30多年,为了生活,为了家,为了孩子,她将青春与精力付与无休无止的操劳与琐碎。
  而今,孩子终于长大了,离巢了,开始她们自己的生活了。她这个母亲也基本完成了抚育的使命,她终于可以为自己重活一次了——她那颗尚未萎蔫并潜藏了30多年的文学之心,雀跃着从她生命深处跳出来,蓬勃地拥抱她!
  她说:“永远到底有多远?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要有勇气去做!”
  这时候的门罗感受到的不是人生的暮色,而是生命的新生,尤其是文学生命的新生。她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她每隔4年就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面世。渐渐地,她开始享有世界级的声誉。
  有人说,老,上面一抷土,下面是一把岁月的匕首,中间是半边的人,还有半边人到哪儿去了——是被上面的土一点一点掩埋了,是被下边的岁月飞刀一点一点斫削了。
  果真是愈看愈惊心。仿佛瞬间,黄口小儿成了龙钟翁妪。“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果然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人生在那岁月飞刀的无情斫削里,日渐单薄,日渐寒凉。
  人生蓬勃天命始。
  50多岁真正开始文学人生的门罗,纵使到了82岁,纵使发已如雪,但眼神依然是那样地清澈如水。
  她微笑,温婉如昔。在如刀岁月面前,她更加知性并美丽。
  (编辑 花咖)
其他文献
带上一滴晨露   着一袭玫瑰长裙   沿着开满鲜花的小径   前行 只为   遇到最好的自己   不知花开为何   不晓雨落为谁   似精灵 独自奔波   目标了然于心   从不曾迷茫   前行 只为   遇到最好的自己   婉拒风的诱惑   作别云的挽留   在苍茫原野   只身孤影相随   不舍晝夜 前行   只为遇到最好的自己   一路披荆斩棘   风雨
期刊
摘 要:作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信息化对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明确教员应具备哪些信息素质以及如何提高这些素质,是每一名军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质 军校教员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在教育领域,教育的信息化对军校教育同样产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感觉到似乎有什么东西在心头缠绕着自己,挥之不去,丢之不掉,细细想来,才发现这无形无踪的东西原来就是“心情”。  面对同一种环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心情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就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生活态度。在我们心情好的时候,看天天高,看云云白;看海海是蓝的,看花花是红的。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啥都不顺心,总是烦躁、忧虑,觉得自己命运不好,感叹日子平淡与乏味,
前几年我在工地施工,知道很多建筑结构都设计有物理空间。特别是在砌护坡、铺路面时,每到一定的距离,必須留下一条收缩缝,这样可以防止因热胀冷缩发生形变后损害物体的情况发生。建筑楼群,留一块空地给花草树木,除净化、美化环境外,还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和畅想的余地。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炒菜时先少放点盐,因为味淡可以调剂,但一下子盐放多了,就很难掌握,不易调味。  雕刻师雕塑,尤其是雕塑人物肖像时,有个创作规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一个农民邻居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磅重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是分量不足,就是说,他每次都多
梅兰芳演《晴雯撕扇》,必定亲笔画张扇面,装上扇骨登台表演,然后撕掉。画一次,演一次,撕一次。琴师徐芝源看了心疼,有一回散戏后,偷偷把梅先生撕掉的扇子捡回来,重新裱装送给老舍。老舍钟情名伶的扇子,藏了不少。老舍也喜欢玩一些小古董,瓶瓶罐罐不管缺口裂缝,买来摆在家里。有一次,郑振铎仔细看了那些藏品之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我看着舒服。”彼此相顾大笑。此乃真“风雅”也。  老舍一生爱画
“点油灯,补衣裳,夜伴读书郎。”每每想起这首歌谣,便想起了童年的那盏小油灯,想起了油灯下我和母亲的身影。那是上小学的时候,每当夕阳西沉,鸡鸭上笼,母亲就坐在油灯下,一边
闲来读史,一则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  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马融准备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听说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找来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觉得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因此,他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三传异同说》,随
介绍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内涵和发展史。分析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运用于军队院校教育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军队院校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途径。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