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虽然砜类药物从1941年开始用来治疗麻风,但直到1953年才报道有耐砜类药的初步印象,1964年第一次获得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12年前还认为耐砜类药相当罕见,如今已日见增多。在使用鼠足垫技术的大多数实验室已报道实验证实的耐砜类药的病例。其他许多中心也报道临床证实的耐药,这说明耐氨苯砜(DDS)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砜类药物从1941年开始用来治疗麻风,但直到1953年才报道有耐砜类药的初步印象,1964年第一次获得临床和实验室的证据。12年前还认为耐砜类药相当罕见,如今已日见增多。在使用鼠足垫技术的大多数实验室已报道实验证实的耐砜类药的病例。其他许多中心也报道临床证实的耐药,这说明耐氨苯砜(DDS)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现象。
其他文献
综述了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后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研究概况,提示皮损的消退有赖于迟发性超敏反应样局部免疫应答的产生,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产生缓慢、持续时间短暂并缺乏中和保护功能。
白塞氏(Behcet)综合征(BD)除口、眼、外生殖器和皮肤等4个主要症状外,尚可有关节炎,血栓性静脉炎等的血管系统症状,消化道症状及中枢神经症状等次要症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称为神经-塞氏综合征(nB)。BD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日本激增。1972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约有8000患者,发病率100万人中有62.7人患病。nB的发病率过去报道为BD的8~26.6%。作者188例中占20例(10.6
近年来,由细菌毒素作为超抗原引起的疾病的报道不断增加,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链球菌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和顽固性红斑脱屑性疾病.尤其是最近,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川畸病)也被认为与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毒素介导有关.
4例脑部肿瘤,2例原发性胶质细胞瘤,2例转移性脑瘤(乳房癌转移1例,支气管上皮癌转移1例)。4例均于脑瘤放疗过程中出现黑皮病。皮肤变成深棕色,主要为头顶、手、前臂、足和小腿。粘膜无色素变化。从放疗的第三周开始出现色素沉着,逐渐加深。用多巴染色发现,4例皮肤组织学变化相同,表现为黑素细胞明显增加,角朊细胞中的黑色素增多,有时黑素细胞胞浆呈泡沫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种自身抗体,被认为是一种诊断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的敏感指标。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已经发现该抗体。本文简要地介绍其致病机理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器官受累及临床分型等方面的关系。
近年来有关麻风实验动物感染(例如犰狳)和体外培养的进展,为麻风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可能。麻风的免疫防御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瘤型麻风的许多表现就是由于细胞免疫的缺陷所致,但对于这种缺陷的真正环节还不十分清楚。作者根据有关瘤型麻风细胞免疫缺陷的认识,特?e是围绕巨噬细胞的缺陷方面提出了对于研制麻风疫苗的设想。现今,免疫学研究的注意点大半都围绕着T细胞-B细胞的机制方面,大多数麻风工作者主张T细胞群体的缺陷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口服碘化钾和局部加热常被用于治疗固定型及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而获得成功。最近报道一种新的口服抗真菌药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孢子丝菌病有效。该药属丙烯胺类,为高效、广谱的抗真菌制剂,抗菌谱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
着色真菌病是一种皮下组织真菌病。病原体经外伤植入,并在接种部位的皮肤、粘膜及其下方组织继续存留而引起感染。它是由几种暗灰色真菌(demati aceous fungi)或着色性真菌(pigmented fungi)所引起,这些都是生长在泥土、腐烂的植物及木头中较常见的腐物寄生菌。
真皮中层弹力纤维溶解症是一种新命名的少见的真皮弹力纤维溶解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大面积细小皱纹及毛囊周围性突起的小而软的丘疹性损害.组织病理学示真皮中层选择性弹力纤维缺失.
对白念珠菌甘露聚糖相关的免疫调节现象,即白念珠菌甘露聚糖特异细胞免疫下调作用的特点;在实验性念珠菌病中,T辅助细胞不同亚群在诱导有效免疫反应中所起作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功能和调节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