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笔墨人生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kjhnng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阳江书法老人曾广雄先生,我接触并不多,但又神交已久,最早应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记得当时我还在镇里读高中,由于喜欢书法,每次出城都少不了到中山公园里看看书法榜。在那长七、八十米的书法长廊中,作品时常排在前列,特别引起人注目的是署名“雄兵”的作者。其笔势雄健秀美,很像我当时特别喜爱的“麦华三体”书法。于是,我记住了作者,后来知道了他就是曾广雄。今年春节前夕,在城南岗背西的一座民宅里,我终于见到曾先生了。尽管他刚刚过了99岁生日,看上去却面色红润,身板硬朗,慈眉善目。
  “曾老,能采访您这位德高望重的书法家,我感到非常荣幸!”听了我的话,曾老先生连连摆手:我是个很平常的人,字也是“马马虎虎”。随后,他用大概还只有三成的听力接受我的提问,并跟我侃侃谈起他颇为传奇的书法人生来……
  自小临池 酷爱书法
  曾广雄生于1923年1月,他从四岁开始就受到舅父黄朝宗抚教。当时,黄朝宗的书法早已闻名乡里。受舅舅的耳濡目染,曾广雄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读私塾时,这个喜欢写字画画的小男孩就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天赋,别人学完一本书要3个月,他只需花1个月时间。
  十几岁时,曾广雄到舅舅开在东平的店铺里做伙计,在舅父的严格督促下,他日日临池,不问寒署。刻苦的学习为他日后的书法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他被合山镇粮所招聘为统计员。
  一次偶然机会,省粮食厅派人来合山镇安排人做粮食统计图。凭着扎实的书法、美术功底,曾广雄把图表做得精美工整,得到领导赞扬。不久,他被调到县粮食局当职员。从此,广雄更放不下手中之笔,他还曾因此受过处罚。“当时粮食局要轮流值班,领导发现我值班时写字,开会点名说我是不务正业。”曾广雄笑说,后来他只好躲回家中的小阁楼里,铺起纸笔,日夜练习书法,小阁楼被戏称为“寸寸居”。
  “无论在合山还是在县城工作,我的生活都很拮据,最初每月工资有20多元,妻子没有收入,家里4个子女要养,经济压力很大,但我的生活却充满了乐趣。因为除了做好统计,我常常参与单位写字、画画的宣传活动,感到非常开心。”回忆往事,曾广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光采。
  师求名家 学艺长进
  在学书历程中,曾广雄严遵古训,即“艺,始于悟,成于勤,知不足。”从临摹开始,博览各家,勤奋异常。最初,他对赵孟頫书法爱不释手,反复揣摩。随之又转学魏碑,后来又多方涉猎并研习王羲之、孙过庭、于佑任的书法。
  上世纪60年代,适逢知识分子下乡学习改造大潮,很多著名书法家、画家到阳江搞运动,这对于好学上进的曾广雄来说,不啻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从下放的艺术家中,曾广雄认识了书法名家麦华三,并拜他为师。麦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个谦虚而又有悟性的学生,遂对他悉心指导。自此,广雄的书艺突飞猛进,当时很多人称他的字是“麦华三体”,甚至还误以为他就是麦老师,常常登门向他索字。此其间,他还幸运地结识了当时的书法宗师郑溥仁,一有机会,就向郑老师求教。悉心领会,渐渐地,曾广雄内心里涌起了“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悟。
  及至文革到来,书法被列为“四旧”,曾广雄也因为时常写写画画而被之斥为“八股先生”。不过头头见他身骨子硬、态度热情、字画兼优,是个写标语、搞“红化”的好手。所以决定“用其所长”。自此,哪里最高,哪里的标语尺幅最大,那里就有他的身影。经常一天要写完好几桶红油漆,有时连续工作几个日夜。艰苦而体能极大的工作,并没有使广雄稍稍懈怠,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他动作敏捷,臂力、腕力过人,还写得一手好榜书,也许是在那个时候练就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书坛出现一派兴旺景象。曾广雄尝试着突破单一的艺术模式,把着力点转向了当时人们较少留意的北碑,他作书善用中锋,笔力融合、随意自然,不浮不飘。风格也由清新秀丽向古朴苍劲转变。他的行草书,灵动而飘逸,颇有“寒藤绕古松"之姿。2008年阳江市书协举办“五老书法展”,曾广雄就是其中深得人们赞许的佼佼者。
  笔者瞥了一眼挂在三楼墙壁上,曾老作于63岁时的书法横幅《翰海书山》。该书以魏碑为基底,在保持张猛龙魏碑雄强粗犷风格的同时,作者活学活用,化碑为行,破魏碑无行书之例,笔法保持方圆兼用,重起轻收,渗入灵秀之意……正端详着,为配合采访而专从自己家里赶来的大儿子曾昭华,颇为自豪地跟我谈起这幅书法的创作背景:这是我父亲刚退休不久写就,并由自己首次装裱的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深研魏碑之后创作风格的一次展示。
  乐传技艺 提携学子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尽管曾广雄书法笔力深厚,气韵飘逸,富于美感,但在处理形与质关系方面,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此刻,他以九十多岁老人少有的清晰思维和激情对我说:我时常留意公布的历届书法大展作品,相当多的是重形轻质,即只求造形改态,不注意笔法功力,其实,质之不存,神采何在!
  说到这里,广雄先生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他的“四不”的戒律,即:泥古不化不取;舍质求形不为;追风拍马不屑;古今融会不懈。他还自我调侃,要做一个不求甚解,具有恪守一方净土心态的书法人。曾老这种豁达乐观的情绪深深感染着我,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要把这种书艺体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1993年阳江书画函授学院刚成立时,已经年过古稀的曾广雄被聘为书法教师,如同钻研书法的毫不惜力,在教学上他同样是诲人不倦。为对学生负责,他每每要翻阅很多参考资料才备好一堂课,还时常把《书法报》《书坛》等有关报刊随身携带身边,让学员及时了解书坛的源流和现状。他时常告诫学员:“ 写字要注意指腕运用,以腕带指,以指转锋;传统的书法技巧和书风永远不能丢,丢了就无书艺可言了!”
  曾广雄在函授学院任教达20年之久,培养出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有很多尖子在全国、全省书法大赛中获奖。鉴于先生对书法教育作出贡献,2006年3月,市书法家协会给他颁发“阳江市书法艺术贡献奖”,2008年又授予他“德艺双馨”书法家,并授予牌匾。中国书画函授学院曾先后4次授予他“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终生学习  庇荫后人
  “书法是父亲一辈子的挚爱,一生都在学习中度过。下棋、打麻将他都认为是浪费时间;他不抽烟不喝酒,每天早晨醒来,浇花过后就提笔写字,一天至少写5个多小时;除此以外,父亲还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为书协做服务工作……”谈及父亲,曾昭华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并跟我聊起曾老異常充实的晚年生活。
  曾广雄是省书协会员,先后任市书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顾问。多年来以火热之情履行协会组联职责,七、八十岁,甚至几年前,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各会员家里派信及家访。此外,他积极参加各类书法活动,常常向北京、广州等地书法比赛投稿。春节期间,只要身体许可,他都坚持在市区人民广场挥毫泼墨,义务为市民写春联送祝福。
  在卧室外的木质长桌前,曾昭华指着厚厚几摞获奖证书告诉笔者,这是父亲晚年参与各项活动的一个缩影。我随意翻阅着遍布全国各地的书法活动种种获奖证书,仿佛看到一个不知疲倦的老人,将毕生精力和汗水撒播在攀登书法高峰的征途中。
  曾老活到老学到老,除善书法之外,亦精诗文、楹联。他常以极高的兴致自书自撰诗词楹联,努力追求书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且,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没有因为日渐年迈而稍稍减弱,即使在采访过程中,我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决不服老的自信与气度。问及曾老下一步还有什么念想,他显得踌躇满志:我最大的期望是,每天继续创作好我挚爱的书法,然后再筛选一下自己历年来所发表和展览过的作品,编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法作品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望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临别之际,一个愿望在心头涌起,我按捺不住向老人提出:“曾老,可否送点墨宝给我留念?”“当然可以!”言罢,曾老铺开纸张,气定神闲思索片刻,随即挥舞起一支大狼毫,很快,两行刚劲沉雄、飘逸矫健的行草便在宣纸里呈现出来—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其他文献
英德市九龙镇金造村有着500多年的历史,保留了罗氏家庙、琳琅家塾、文昌塔、古围墙等大量明清建筑群,金造村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1949年1月曾发生红色革命“金造起义”,拥有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中共小北江特委党员干部训练班旧址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金造村军民团结一致、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党和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共和国成立后,金造村人民继续秉承红色精神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建设发展家乡,使
期刊
近日,笔者在新丰县马头镇石角村走访发现,该村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积极组织乡贤群众挖掘石角片区红色革命历史、传说故事等史料資源,修缮利用该村一栋曾为革命活动旧址的客家围屋作为陈展室和村史馆,陈展所挖掘的红色历史文化文物等,着力打造红色历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擦亮村级“云髻红枫”党建品牌。该村以此激发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以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据
期刊
桃源镇是大埔的陶瓷主产区,有着700多年的产瓷历史;该镇旅居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达5000多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陶瓷之乡”的美誉,并有“小香港”之称。  近年来,大埔县桃源镇党委政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乡贤情系桑梓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及其瓷乡“老家底”的厚实优势,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好成绩。  来到桃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新建的桃源镇牌坊、亭台
期刊
摘 要:地处云贵高原西段的云南省在清代至民国年间,除了北回归线以南的滇南地区外,其余地方均种植豆类作物,尤其是滇中和滇西地区,是为豆类的主要产地,构成当地的大宗农产品之一,远销外省乃至东南亚诸国。究其原因,除了作为粮食和蔬菜作物的重要补充以及供给牲畜饲料外,与政府的积极鼓励、通商口岸促成的经济刺激,以及各族居民在豆类种植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知识密切相关。故深入其探讨,对丰富农业经济史和农业科技史的研
期刊
从福建流来的漳溪河,纵贯西河镇。漳溪河又称西门河,西河由此而得名。漳溪河连起一个个美丽的小村庄,这一连串的小山村,呈现一派田园农耕生生不息的景象。漳溪河千百年来浇灌的西河沃土,山青水广。在碧绿的青天下,溪涧清流,山意悠闲,花草幽香,民居古朴,村景俨然,眼中所见皆为诗化了的田园美景。  风光宽阔苍苍翠,村口新桥丽日妍。走过镇墟,驱车数里,一座崭新的大桥连起了一个美丽山村。这座大桥叫漳北大桥,这个小山
期刊
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彪炳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在南雄,一位年轻的女英烈,同样不惧敌人严刑拷打,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18岁。  她,就是南雄的“刘胡兰”—张长莲英烈。  父女一同参加革命  1948年4月15日,天气阴沉,不时下起霏霏细雨,一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肠”的凝重氛围。  这天中午时分,在南雄县城东门外五里山脚下,一阵枪声响起,几名共产党
期刊
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吹奏军号的侧影,作为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的封面,自1938年出版发行后,风靡世界。早在十年前,即1928年末,海丰县黄羌松林村的一户贫困家里,有个叫张帝恩的瘦削青年,个头不高,但声音洪亮,16岁就参队入伍。他在当时东江特委驻地朝面山被选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编入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分配到四十九团司号班里学习吹号。张帝恩困惑不解:如此吹号与民间传统的
期刊
随着夏季降雨增多,毕节市响水滩瀑布水量大增,迎来最佳观瀑季节。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瀑布的声音,瀑布两岸青峰对峙,山色四季常青,巨瀑飞流,气势宏伟,壮观的瀑布吸引来的不止是游客,还有在瀑布下快乐嬉戏的水鸟,为响水滩瀑布增添一份活力。  响水滩瀑布位于毕节城市母亲河倒天河上游,地处七星关区天河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东连纱帽山公园,西接北镇关公园,瀑布群由三级瀑布、龙潭和天然游泳池三个部分构成。作为大自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转型开始进入深水区,文化转型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并没有朝着现代化方向顺利转型,而是以新的形态延续了其强大生命力,“差序格局”正是这些文化元素中的典型代表。大量研究证实,差序格局不仅妨碍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和人际信任的构建,导致行政运行失范和法治建设受阻,而且还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发育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等都造成了显
期刊
走进翁源县江尾镇仙鹤村,沿着省道245线一路前行,一条绵延十几公里的兰花长廊活色生香地呈现在眼前。在青山环抱、白雾缭绕之间,兰花交易市场、德芳兰园、全美花卉、兰花展示中心、万艺电商文创中心等相继争艳,现代化的温室兰棚和绿植交相辉映,一盆盆兰花或娇丽素雅、或娇艳浓烈,呈现出一副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的美好景象。  近年来,翁源县坚持把党的组织建设融入兰花产业发展壮大之路,按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