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容概述
本讲学习内容由声现象和光现象的重点部分组成,在声现象部分,通过相关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与声现象有关的应用:认识噪声的危害及防治,
在光现象部分,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特点;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等。
二、考点解读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般情况下,同体传声最快,液体较快,气体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声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音色不同,声波也不同。
3.噪声和防治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有规律地振动产生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噪声的来源和分类主要有: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
(3)噪声的控制:减小噪声对人们的干扰的主要途径有: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方法和措施有:①吸声和隔声,如建造隔声墙、建筑物的墙壁用吸声材料等;②戴耳罩;③消声,如安装消声器。
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把频率范围在20Hz至20000Hz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声,
①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②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①特点: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等:②应用:B超、超声波雷达等。
(3)次声波:
①特点:次声波的特点是能传得很远,能轻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②危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强大的次声波还会对建筑物等造成破坏。
③应用: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等。
5.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实例: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3)光速:在真空中为3x108/s。
6.光的反射。
(1)定义:一束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改变了传播的方向,返回到原物质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
(1)特点:①平面镜所成_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大小相等;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柑等;④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2)应用:照镜子、潜望镜、扩大视野空间。
8.光的折射
(1)定义:一束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9.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成像规律:
①u>2,成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如照相机、眼睛;②f (2)用途:眼睛与照相机、望远镜与显微镜。
10.光的作图
光的作图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作图要求规范,方法正确,技能熟练,其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主要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的光线和通过透镜焦点的光线),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法线是关键,法线具有的特点是:①垂直:垂直于反射面;②平分:平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2)作平面镜成像的图时,要注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选取关键的点向平面镜作垂线段,所成的像要用虚线画,突出虚像的特点。
(3)在作折射的光路图时要能判断出法线两侧的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的变化,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取决于传播的介质。
(4)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主要是考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和通过焦点的光线,虚实线要分清。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才能被我们听到。所以A不正确,三态物质均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故B选项是正确的,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因而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三态物质中,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都比气体快,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答案选B。
点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物体只有振动才会发声,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就停止,一般要注意两点:(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并不代表声音消失,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消失,但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周围传播。
例2如图1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是()。
A.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B.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曲,所声音的变化
C.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D.吹竹哨子时,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
解析 相同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鼓面。由于撞击的能量不同,使鼓面振幅不同。因而响度不同,选项A正确,选项B是利用理想实验推理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和D都是研究声音的音调,因而本题选A。
例3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标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析 摩托车消音器、城市中禁鸣标志 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声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因而应该选D.
点评 噪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噪声与环境的关系历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同学们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点主要涉及控制噪声的方法、途径、措施等,
例4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___,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_________。
解析人的听觉能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小于20Hz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为超声波,答案是:超声波声呐(或超声波雷达测速仪,B超等)、雷达、超声波探伤(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点评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传递信息,如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的启示制成超声波雷达,利用声呐进行海底探测等;(2)传递能量,如超声碎石,考点的要求主要是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碎:并能列举出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5如图2所示为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光。
B.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C.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强劲有力的嘹亮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内的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非透明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红旗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呈现红色,选项A是正确的,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光的反射,属于镜面反射,而非光源,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队列整齐划一可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士兵的口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因而选项C、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择B。
点评 对任何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例6(1)如图3甲所示,一束光沿AD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3乙,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画中所成的像,
解析 (1)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发生折射,光发生反射时遵循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分居两侧;当发生折射时,由水中进入空气的光的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如图4甲所示。
(2)平面镜成像作图主要依据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大小相等、距离相等,虚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4乙所示,
例7如图5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是()。
解析 选项A是日全食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项B、c是光的反射现象,选项D是放大镜。,属于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用法,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故本题应该选择D。
例8 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凸透镜20cm,则物体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 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物距20cm,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而本题选择C。
例9 小明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6甲所示),小明用的镜片是透镜,所成的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又放置一眼镜(如图6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解析本题考查透镜成像以及近视眼成像的模拟实验,小明用的镜片放在邮票上,有放大作用;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小明的镜片是凸透镜,将此透镜放于烛焰与光屏之间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相当于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一样,然后在镜片前又放置一眼镜(如图6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说明此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该是近视眼镜。
例10如图7所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种邮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这张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cm
B.大于20cm
C.小于10cm
D.小于20cm
解析 观察图片的细微之处,需要放大,可利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功能,所以本题应该选C,
点评 中考热点问题既体现了中考的导向,也要求我们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复习中应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搜集与训练,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①最新科技发展;②时事新闻;③现实情景。
四、创新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2.图8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6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6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不能使c和6的像完拿重合是因为玻璃板可能,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B.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c”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C.某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6两个不重合的像是由于光在两个反射面上两次反射成像造成的。
D.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4.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三种简便方法,
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阻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9甲所示,这是利用了_________成像原理;
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9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______成像原理;
方法三;如图9丙所示,用啤酒瓶底观看日食,啤酒瓶底可以________一些色光,避免强光伤害眼睛,
5.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0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2)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__盼(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次所成的像比上一次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小华进行实验探究时,把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中(凸透镜焦距f=10cm)。
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到凸透镜距离越近,像就越大:请你对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点评。
本讲学习内容由声现象和光现象的重点部分组成,在声现象部分,通过相关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与声现象有关的应用:认识噪声的危害及防治,
在光现象部分,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特点;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等。
二、考点解读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般情况下,同体传声最快,液体较快,气体最慢,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声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人们用分贝(符号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音调:声音的高低,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音色不同,声波也不同。
3.噪声和防治
(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有规律地振动产生的。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噪声的来源和分类主要有: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
(3)噪声的控制:减小噪声对人们的干扰的主要途径有: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控制噪声的方法和措施有:①吸声和隔声,如建造隔声墙、建筑物的墙壁用吸声材料等;②戴耳罩;③消声,如安装消声器。
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把频率范围在20Hz至20000Hz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声,
①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②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①特点:超声波的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能量等:②应用:B超、超声波雷达等。
(3)次声波:
①特点:次声波的特点是能传得很远,能轻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②危害: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强大的次声波还会对建筑物等造成破坏。
③应用: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等。
5.光的直线传播
(1)条件: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实例: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3)光速:在真空中为3x108/s。
6.光的反射。
(1)定义:一束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改变了传播的方向,返回到原物质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
(1)特点:①平面镜所成_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大小相等;③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柑等;④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
(2)应用:照镜子、潜望镜、扩大视野空间。
8.光的折射
(1)定义:一束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折射,
(2)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入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9.凸透镜成像规律
(1)成像规律:
①u>2,成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如照相机、眼睛;②f (2)用途:眼睛与照相机、望远镜与显微镜。
10.光的作图
光的作图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作图要求规范,方法正确,技能熟练,其内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主要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的光线和通过透镜焦点的光线),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图时,法线是关键,法线具有的特点是:①垂直:垂直于反射面;②平分:平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
(2)作平面镜成像的图时,要注意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选取关键的点向平面镜作垂线段,所成的像要用虚线画,突出虚像的特点。
(3)在作折射的光路图时要能判断出法线两侧的折射角和入射角大小的变化,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取决于传播的介质。
(4)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主要是考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和通过焦点的光线,虚实线要分清。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解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要通过介质传播才能被我们听到。所以A不正确,三态物质均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故B选项是正确的,太空中是真空,不能传声,因而宇航员不能直接交谈,三态物质中,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都比气体快,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答案选B。
点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物体只有振动才会发声,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就停止,一般要注意两点:(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并不代表声音消失,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消失,但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周围传播。
例2如图1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的是()。
A.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B.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慢慢抽曲,所声音的变化
C.把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D.吹竹哨子时,把活塞向下慢慢拉动,听声音的变化
解析 相同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到鼓面。由于撞击的能量不同,使鼓面振幅不同。因而响度不同,选项A正确,选项B是利用理想实验推理法探究真空不能传声,选项C和D都是研究声音的音调,因而本题选A。
例3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标志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析 摩托车消音器、城市中禁鸣标志 都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声材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因而应该选D.
点评 噪声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噪声与环境的关系历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同学们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考点主要涉及控制噪声的方法、途径、措施等,
例4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______,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_________。
解析人的听觉能感知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小于20Hz为次声波,超过20000Hz为超声波,答案是:超声波声呐(或超声波雷达测速仪,B超等)、雷达、超声波探伤(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点评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传递信息,如受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的启示制成超声波雷达,利用声呐进行海底探测等;(2)传递能量,如超声碎石,考点的要求主要是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碎:并能列举出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5如图2所示为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光。
B.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C.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沿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D.士兵强劲有力的嘹亮口号,是通过空气传入观众耳内的
解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题,非透明体的颜色由其反射的色光决定,红旗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呈现红色,选项A是正确的,士兵帽子上的军徽熠熠发光是光的反射,属于镜面反射,而非光源,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队列整齐划一可以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士兵的口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因而选项C、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选择B。
点评 对任何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只有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例6(1)如图3甲所示,一束光沿AD方向从水中射向空气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3乙,画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画中所成的像,
解析 (1)光传播到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一部分光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发生折射,光发生反射时遵循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分居两侧;当发生折射时,由水中进入空气的光的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如图4甲所示。
(2)平面镜成像作图主要依据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大小相等、距离相等,虚像、物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4乙所示,
例7如图5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是()。
解析 选项A是日全食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选项B、c是光的反射现象,选项D是放大镜。,属于凸透镜成像的一种用法,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故本题应该选择D。
例8 某凸透镜的焦距是8cm,物体距凸透镜20cm,则物体经该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 凸透镜的焦距为8cm,物距20cm,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而本题选择C。
例9 小明从眼镜上取下一块镜片,透过镜片观看邮票上的文字(如图6甲所示),小明用的镜片是透镜,所成的是______像(选填“虚”或“实”),小明将此镜片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在镜片前又放置一眼镜(如图6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此眼镜是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解析本题考查透镜成像以及近视眼成像的模拟实验,小明用的镜片放在邮票上,有放大作用;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小明的镜片是凸透镜,将此透镜放于烛焰与光屏之间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相当于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一样,然后在镜片前又放置一眼镜(如图6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向后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说明此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应该是近视眼镜。
例10如图7所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种邮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这张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大于10cm
B.大于20cm
C.小于10cm
D.小于20cm
解析 观察图片的细微之处,需要放大,可利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功能,所以本题应该选C,
点评 中考热点问题既体现了中考的导向,也要求我们重视物理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复习中应重视中考热点问题的搜集与训练,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①最新科技发展;②时事新闻;③现实情景。
四、创新练习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2.图8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为玻璃板,6为点燃的蜡烛,c是和6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c,不能使c和6的像完拿重合是因为玻璃板可能,没有与桌面垂直放置
B.眼睛透过玻璃板看见的蜡烛c”实际上是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像。
C.某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6两个不重合的像是由于光在两个反射面上两次反射成像造成的。
D.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选择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4.2009年7月22日上午,五百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在天空上演,我国长江流域12个省区市能见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下的三种简便方法,
方法一: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阻光下,在脸盆中观察太阳的像,如图9甲所示,这是利用了_________成像原理;
方法二: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如图9乙所示,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观察太阳的像,这利用了______成像原理;
方法三;如图9丙所示,用啤酒瓶底观看日食,啤酒瓶底可以________一些色光,避免强光伤害眼睛,
5.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10所示,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2)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__盼(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次所成的像比上一次要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小华进行实验探究时,把蜡烛从离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向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表格中(凸透镜焦距f=10cm)。
小华同学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到凸透镜距离越近,像就越大:请你对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作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