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_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隐性知识包含教师隐性知识、学生隐性知识两个方面。将课堂中具有教师的隐性知识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加以结合并使之凸显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本文笔者将对隐性知识的基本定义进行阐述,分析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的意义和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隐性知识;基本含义;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33-01
  中学信息技术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查找、收集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课程)。而在课堂中,包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与系统的、可用文字表达的知识不同。隐性知识的获得途径主要是人们在经历某件事,或者在做某项活动的时候学习到的。在整个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包含的隐性知识不仅仅只有学生的隐性知识,还有教师的隐性知识。如何完美的将这两者隐性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凸显,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将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的特征和意义进行分析,探究将这种隐性知识加以显形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的重要意义。
  一、隐性知识的基本定义
  隐性知识最早是在1958年由英国的波拉尼提出的。隐性知识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经历某件事时获得的知识或经验。但是,这种知识并不能用文字等系统性的表述方式进行表述,它与那些可以用文字、公式进行系统表达的“显性知识”正好相对,它们所具有的任何特征几乎是完全相反的。
  由于隐性知识相当于一个人的某种个人经历,很难用具体的文字对它进行详细、清楚地描述。因此,想要将隐性知识凸显出来显得较为困难,甚至可以将其解释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的意义和特征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隐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的隐性知识和学生的隐性知识这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教师执教多年获得的教学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上的知识运用自己的理解加以应用的个人知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自己总结的教育方法等;学生的隐性知识指的则是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经验、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对信息技术课的客观评价、对信息技术老师的基本印象等等。这些隐性知识结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隐性知识的多样化。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隐性知识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普遍性。中学信息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一门课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资料的检索收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其他学科之间正在逐渐融合。
  第二,隐蔽性。信息技术的隐性知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表现出来的,并不像那些显性知识那样,将某些知识点利用文字、图片的形式系统地描述,将其摆在眼前。
  第三,持久性。信息技术中的隐性知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失,与之相反,它会随着学生某种技能的越加熟练而更加巩固,学生的记忆也会越发深刻。隐性知识的持久性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隐性知识还具有多样性、实践性等特征,根据每个学个性生特征的不同,结合适合自己的隐性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进行深入地学习。
  三、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在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
  想要将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隐性知识有效应用在教学当中,必须要将教师的隐性知识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加以显形化,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充分运用自身的隐性知识,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首先,让老师发挥自身隐性知识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分析每个学生的特质,制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在上课过程中,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对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加以肯定,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和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隐性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置一个情景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隐性知识的互相传递。
  案例:某中学教师在教授“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节课时,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题目“我的家乡”,他先给学生们下达了一个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收集整理关于家乡的资料,并做成PPT的形式,然后,在课堂中让同学分成小组进行分析、讨论,将小组内收集的关于“我的家乡”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作品,然后将每个小组得出的作品进行对比。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所有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中,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都非常高。
  结语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将老师的个人知识、教学经验等隐性知识和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经验、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等隐性知识完美结合,并将这些隐性知识加以显形,并将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中进行实践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隐性知识含量,对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邹远康.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中隐性知识的讲授策略[J].河南科技,2010(16).
  [3]陈旭.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其他文献
【正】 我校著名社会学家陈达,1892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均不识字。他7岁开始读私塾,19岁在杭州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1916年毕业后赴美,毕业于俄
期刊
具体介绍了甲鱼的营养价值及鱼酒的生产原料,工艺,产品技术指标。
<正> 十二烷基硫酸钠(K_(12)),又称十二醇硫酸钠,是一种重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去污力、润湿力、起泡性及乳化性能,因此近十年来,国外在有关制备,
地铁线路建设完成之后,在投入正常的使用之前,需要对其功能和设施进行严格地监测,由于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比如机电设备监控系统当中包含的子系统
为解决一次性塑料餐具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采用国产草质纸为主要原料,无毒生物胶喷涂防渗漏及相应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生产的纸餐具,经卫生指标、强度、耐水、自然降解等方面
【正】 为了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就智力而言,应具有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人才基本依据的教学计划,能够体现加强基础
原水氯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三卤甲烷、卤乙酸等消毒副产物(DBPs)。为了选择有效的饮用水净化工艺,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研究天然有机砌的化学特性及与
摘要:化学是一门理科学科。其基本的概念、理论、知识、实验等多方面构成了化学教育的主体,然而,在初等化学教育化学中,应该融入桐城派“德语”教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主要介绍了桐城派“德育”教育的思想以及在初等化学中的应用。为化学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桐城派;德行教育;化学学科;初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正> 游泳是一项锻炼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盛夏时节,人们都非常喜爱游泳,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游泳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要教会不会游泳的中小学生学会游泳,首先要了解这段教
介绍ZH-5和ZH-4型制动液的生产技术、合成条件和调配,并经检测,全面达到了GB10830-89标准,并与国外,国内同类产品进行了比较,结果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