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1日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距离西牛镇区约7公里的金竹片群山村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宴席,全村近1000名村民共聚一堂,为村中60岁以上老人举办重阳敬叟宴。不少定居外地的老者、商人也赶回村里赴宴,共叙村情,西牛镇党委书记赖志军也亲临现场道贺。
同时,在村委会干部和外出乡贤、镇领导干部的带领下,现场捐款活动也在火热进行,气氛十分热烈。10元、100元、200元,一张张纸币,一串串捐款名单,代表的不仅仅是捐款的数目,更多的是在诠释着村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村中发展的真谛。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西牛镇村风民风变化很大,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下,群众更有凝聚力了。国家修建汕昆高速公路,路经西牛镇境内有13公里多,征地工作量不少,但我们在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一个5万多人口的老区镇,近两年来实现了零上访。”西牛镇驻村干部欣喜地告诉记者。
一
西牛镇,位于英德市西南部,地处连江(小北江)中下游,是典型的山区和革命老区,一直以来,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如何使老区人民致富,成了镇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
2012年底,西牛镇被清远市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党委抓住这个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三个重心”下移,将原来的302个村民小组根据村民意愿调整为130个村民委员会,对应成立130个村级党支部,以“双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成员,鼓励引导村委会、理事会能人向党组织靠拢,将其发展成为党员,使村级组织,尤其是党组织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将原来的13个村改为13个片区公共服务站并建立党总支部,将服务功能从单一的行政服务向生产、生活服务方面拓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积极稳妥推动“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来,全镇共拆除泥砖房3万多间,已建成或在建的新农村、美丽乡村达46个,群众人均收入自2012年底的7400多元提高到2014年底的12000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
农村综合改革是如何促使老区焕发新的生机呢?“‘三个重心’下移凝聚人心,土地整合提高产出价值,资金整合提供政策保障。”采访中,西牛镇镇长丘琅彪向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
据丘琅彪介绍,作为革命老区,西牛镇以前党组织在农村的根基相对较好,90年代末实行村民自治后,由于行政村面积大,而村庄相对分散,但党支部只设置在行政村,党支部和群众的距离太远,没真正深入群众中,造成村小组核心缺失,村小组中的矛盾越来越多,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有所弱化。通过将行政村改革为片区公共服务站并成立党总支部,将村民自治下移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将党支部设置重心下移,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逐步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为抓手的基层治理模式,并由党委政府通过片区党总支部、各村党支部,组织引导,发动各村群众学习树山、新城等村的发展经验,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发展经济,规划建设整治村庄,老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大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村中的核心作用。
“30多年前土地承包到户,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也使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生产方式散乱落后。”丘琅彪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散乱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成本高,土地开始抛荒,造成“有人没田耕、有田没人耕”的现象。“三个重心”下移有力推动了“三个整合”,其中之一就是整合土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村民自治,调整村民的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村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盘活土地,将土地的潜能与价值激发出来,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有效解决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同步发展的难题。
“现在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惠农政策也越来越多,但是许多财政惠农资金并没有发挥资金杠杆作用,甚至有些惠农资金因太零碎而发放不出去,而农村发展最缺乏的就是资金支持。”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认为,要更好的衔接惠农资金供求关系,将每一分财政惠农资金都实实在在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建设,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工筹劳完善村中公益事业、政府验收后予以补助的方式,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更能营造奖勤扶优的良好氛围。据镇级项目库显示,2013年、2014年度西牛镇共发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1万元,带动村级组织实际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逾1000万元。
三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以前政府服务主要停留在镇一级,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到村一级。西牛镇以金竹片区公共服务站为试点整合涉农服务平台,除了将服务功能从单一的行政服务向生产、生活服务拓展外,更创新性地向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延伸。实现一站式的便民服务功能让村民“足不出户”便可基本解决生产生活的各种问题。
此外,该镇还结合扶贫改革,探索群众互助新模式,对社员提供农资、资金信贷等信用合作服务,以扶贫的资金、群众的闲散资金来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老区致富。据群山村村干部介绍,今年8月11日成立的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已正式开始运作,以每股5000元的发起金,招募发起人,已吸纳52户种植大户入股,融资达到50多万元。
“金竹片区服务平台规划科学、充分利用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方便人民群众。”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在金竹片区调研后曾欣慰地这样评价。
改革两年来,西牛镇党委政府以改善服务站的基础环境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扩建了兴塘、社区、花田服务站、新建高道、西联、鲜水、小湾服务站,并在服务站配套建设11间卫生站、球场、公园、加油站、便民取款、文化家园等配套设施,大大方便了老区群众日常生活,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同时,在村委会干部和外出乡贤、镇领导干部的带领下,现场捐款活动也在火热进行,气氛十分热烈。10元、100元、200元,一张张纸币,一串串捐款名单,代表的不仅仅是捐款的数目,更多的是在诠释着村民以实际行动支持村中发展的真谛。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西牛镇村风民风变化很大,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下,群众更有凝聚力了。国家修建汕昆高速公路,路经西牛镇境内有13公里多,征地工作量不少,但我们在一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办得到的事。一个5万多人口的老区镇,近两年来实现了零上访。”西牛镇驻村干部欣喜地告诉记者。
一
西牛镇,位于英德市西南部,地处连江(小北江)中下游,是典型的山区和革命老区,一直以来,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如何使老区人民致富,成了镇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
2012年底,西牛镇被清远市列为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党委抓住这个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三个重心”下移,将原来的302个村民小组根据村民意愿调整为130个村民委员会,对应成立130个村级党支部,以“双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村“两委”班子成员,鼓励引导村委会、理事会能人向党组织靠拢,将其发展成为党员,使村级组织,尤其是党组织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逐渐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将原来的13个村改为13个片区公共服务站并建立党总支部,将服务功能从单一的行政服务向生产、生活服务方面拓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过积极稳妥推动“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来,全镇共拆除泥砖房3万多间,已建成或在建的新农村、美丽乡村达46个,群众人均收入自2012年底的7400多元提高到2014年底的12000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
农村综合改革是如何促使老区焕发新的生机呢?“‘三个重心’下移凝聚人心,土地整合提高产出价值,资金整合提供政策保障。”采访中,西牛镇镇长丘琅彪向记者道出了个中缘由。
据丘琅彪介绍,作为革命老区,西牛镇以前党组织在农村的根基相对较好,90年代末实行村民自治后,由于行政村面积大,而村庄相对分散,但党支部只设置在行政村,党支部和群众的距离太远,没真正深入群众中,造成村小组核心缺失,村小组中的矛盾越来越多,党组织在农村的作用有所弱化。通过将行政村改革为片区公共服务站并成立党总支部,将村民自治下移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将党支部设置重心下移,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支部,逐步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为抓手的基层治理模式,并由党委政府通过片区党总支部、各村党支部,组织引导,发动各村群众学习树山、新城等村的发展经验,通过村民自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整合土地资源,适度规模发展经济,规划建设整治村庄,老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大提高农村组织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村中的核心作用。
“30多年前土地承包到户,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也使农村土地碎片化严重,生产方式散乱落后。”丘琅彪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散乱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成本高,土地开始抛荒,造成“有人没田耕、有田没人耕”的现象。“三个重心”下移有力推动了“三个整合”,其中之一就是整合土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农民为主体,通过村民自治,调整村民的承包经营权,引导农村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盘活土地,将土地的潜能与价值激发出来,从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有效解决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同步发展的难题。
“现在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惠农政策也越来越多,但是许多财政惠农资金并没有发挥资金杠杆作用,甚至有些惠农资金因太零碎而发放不出去,而农村发展最缺乏的就是资金支持。”该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认为,要更好的衔接惠农资金供求关系,将每一分财政惠农资金都实实在在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农村建设,通过两年多的改革实践证明,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筹工筹劳完善村中公益事业、政府验收后予以补助的方式,最能够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更能营造奖勤扶优的良好氛围。据镇级项目库显示,2013年、2014年度西牛镇共发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171万元,带动村级组织实际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逾1000万元。
三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以前政府服务主要停留在镇一级,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推进,公共服务重心下移到村一级。西牛镇以金竹片区公共服务站为试点整合涉农服务平台,除了将服务功能从单一的行政服务向生产、生活服务拓展外,更创新性地向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延伸。实现一站式的便民服务功能让村民“足不出户”便可基本解决生产生活的各种问题。
此外,该镇还结合扶贫改革,探索群众互助新模式,对社员提供农资、资金信贷等信用合作服务,以扶贫的资金、群众的闲散资金来解决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资金、缺乏技术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有力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老区致富。据群山村村干部介绍,今年8月11日成立的金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已正式开始运作,以每股5000元的发起金,招募发起人,已吸纳52户种植大户入股,融资达到50多万元。
“金竹片区服务平台规划科学、充分利用的设计真正做到了方便人民群众。”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在金竹片区调研后曾欣慰地这样评价。
改革两年来,西牛镇党委政府以改善服务站的基础环境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目标,扩建了兴塘、社区、花田服务站、新建高道、西联、鲜水、小湾服务站,并在服务站配套建设11间卫生站、球场、公园、加油站、便民取款、文化家园等配套设施,大大方便了老区群众日常生活,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