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与调皮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_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裝修家之前,范小喜报名参加了一门软装课程,设计师吕爱华正巧是当期讲师。意趣相投下,吕爱华成了范小喜营造理想之家的伙伴。因为结构允许,这间公寓里的所有墙体都可拆除,对空间的设计事实上变成了对生活的设计——接下来的几年里,主人的心情、爱好、作息、社交、每天会做的事以及不可能去做的事,都将和这片空间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
  吕爱华观察发现,范小喜的朋友们都很年轻,喜欢自由。她的家不算很大,层高并不突出,但她对空间通透度和松弛度的需求很高。于是配合原有窗户的高度,一个绵延的地台出现在客厅中。范小喜不喜欢电视柜,地台就兼作电视柜,年轻人的客厅不需要中规中矩,地台就是朋友们到访时随时能席地而坐的会客区。范小喜喜欢深颜色的质感,不想空间太轻飘,也更中意“敦实”稳定的家具。在暗色沉稳的基调上,地台就划出一条调皮的线,和建筑自带的圆柱配合,丰富了空间层次,也增添了一点儿趣味。在这个家里,家具的平均身高都很低,家具摆放的方式也颇为节制。动线保持流动,不被打断和干扰,人多了也能放松自在。在这个家里,只要在尺度内,“有趣”就可以大胆发生。比如,和地板用材完全相同,深色的橡木板蔓延到了墙面。又如,沙发后延续一整面墙长度的边柜其实是鞋柜,木皮上色后,柜体的立体感得到扩张,产生空间魔术效果。





  吕爱华想过效仿西式教堂,用圆穹顶的方式拉高空间。但受到结构限制(也多亏这个原因),两个柔和的圆角凸框吊顶成就了这个家独特的性格。比起平铺直叙,牺牲一点儿高度,曲线先下再上、先抑后扬,原本平淡低矮的头顶显得更高了,而且在视觉上聚气,亮度上又不做牺牲,一抬眼,沉静又愉悦。设计上的变更需要工厂单独为新的吊顶方案开模,范小喜同意了。这是家主人把家做好的决心,也是对设计师完全信任的体现。信任源于小细节处,设计师越是用心关注家主人,空间就越能长出故事来。范小喜喜欢太空元素,以一张从南非背回的太空人海报作为背景,地台一角被布置成“宇航员俱乐部”。范小喜说,她有一颗想去月球的心。“80岁的时候还是想去一趟,回不来地球就算了。”几步远处,同样是宇航员主题的手工织毯是吕爱华特意帮范小喜定做的,它背后是一扇隐形门,通向客人们无法发现的“私人宇宙”。
  疫情的到来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自己和家的关系。在足不出户的时间里,家里厨房利用率空前提高。开放式厨房和客厅连在一起,让人“走进去时没有心理障碍”。平时如果三两位朋友来拜访,大家就围在岛台,人多时在厨房里忙碌的人也能和大家交流,不耽误相聚。一切如常的话,范小喜家每周五肯定会来差不多10位朋友,年节聚会阵容则在15人左右。她爱玩、爱热闹,家里的冰箱永远是满的。她的入户门是密码锁,设置好密码,聚会日朋友到了就自己进来。“感觉我们家像一个桌游吧。”范小喜开玩笑说。前期合理的规划降低了空间维护的难度,只是吃吃喝喝的时候,地毯承担了友情唯一的风险。
  搬进这里后,范小喜很少去外面玩了,她更喜欢自己舒适且放松的家。比起住在精致漂亮,却不敢随便去触碰的宅邸,她更享受这种朋友们来了她家能随便躺、随便坐,或在沙发后面站成一排群舞的状态。



  这个家,“ 有趣”随处可见。而细节处处体现了设计的情理之中,效果往往在意料之外!







  “容纳10位以上的朋友是我们家的常态,感觉有点儿像个桌游吧!”





  深颜色的“敦实”家具稳定了空间,一抹深沉的蓝调皮地贯穿了整个“游戏场”。


其他文献
在天平路的小院里住了近三年后,西濤设计工作室搬到了莫干山路上的商户楼里。沿着狭长的白色楼梯上去,好像走进了光的通道,头顶上隐隐有光晕荡漾开来,接着,一个巨型银色金属框架笼罩下的办公室剖面清晰地矗立在你的面前。  不同于一般办公室的横平竖直,这是一个“手枪形”的异形结构。工作室的联合创始人CC(蔡春燕)和刘涛介绍道,在这个28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前区是商户,前端部分没有一条直线;后区是居民楼,是由承重
期刊
依據“风格美学”“独特体验”“智能创新”及“社会责任”四个评判标准,编辑部每月甄选设计产品,它们代表《安邸AD》倡导的生活艺术、风格态度、潮流文化。
期刊
花艺师二十一的家格外“空荡”,那是因为他为自然留出了舒展的舞台。  寻觅新居时,花艺师二十一(徐飞)找到了一处临水小区,他对窗外的桃花潭一见倾心。更巧的是,这座小复式公寓正好在21层,和他的“艺名”一样。打造新家时,二十一找到了多栖设计师李白鹿,后者曾因“爆改”出租屋而走红网络,如今在成都开设有摄影工作室及生活方式空间“入云屋”。二十一和李白鹿多年前在草月流花道课上相识,在关于美、空间、生活方式的
期刊
鱼骨纹路地板、边柜、餐桌、壁炉,放眼望去整个家被木制品环抱,天然又亲切,不会让人感到疏离。  对于服装造型师而言,“身体”似乎是承接一切美学实验的载体,无论持有哪种审美偏好与态度,都需在“身体”上施展着他们的魔术。这不由让人想象,如果载体由身体转变为家,那些让人惊叹的魔法是否会消失?在服装造型师Evan Feng认为,答案是否定的。走进他新装修的家,那些被他按照自己的喜好筛选过的物件就像拥有某种魔
期刊
卢布尔雅那市镇发电站曾用作发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栋建筑的功能几经转换,并逐渐向更具有艺术氛围的功能演进。产品、室内设计师Nika Zupanc。自Lolita台灯面世以来,Zupanc的设计便受到广泛关注,其设计极具当代性和前瞻性思考。相比形式上的美观,她更在意设计所传达出的生活态度。2008年,她在家乡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创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卢布尔雅那老城中心Krizanke Outdoo
期刊
起居室里,上海旧式ArtDeco椅子、扶手椅、咖啡桌、漆凳以及靠墙的祭坛桌,均是Oliver从跳蚤市场寻获的。靠垫来自长堤空间视觉,面料由4 SPACES提供。地毯来自佳布尔,纯手工制作。挂在祭坛桌上方的照片由Alexandra Diez de Riviera拍摄。咖啡桌上的粉色和绿色茶杯来自上海米氏西餐厅(M on the Bund)。主人Chloé和女兒Eloise的合照,连衣裙来自意大利品牌
期刊
从内到外,凹凸、曲折、转角、螺旋……以一种轻松的和谐感将这些细碎的空间彼此相连。  设计师Guillem Celada对20世纪的西班牙建筑十分着迷,他从一本1971年的出版物中偶然发现了这座建筑后,马上查询到确切地点,便和朋友JulioSánchez Rosales在某个周末一起开车前往Segur de Calafell查看。  这栋楼大约建于1968年,那时西班牙国内的旅游业日渐兴起,时局趋近
期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热爱阳光和地中海生活的勒·柯布西耶终于在法国Roquebrune-Cap-Martin的海岸边实现了“ 生活在自然中”的想法。这座木屋质朴无华,与其著名的白色别墅相去甚远。1928年,在其所著的《一座房子,一座宫殿》的新书封面上,他绘制了渔民的小木屋,流露出对民间风格的欣赏,这或许可以解释木屋的样子。2.26米高的單坡屋顶下,包含工作区、休息区、盥洗区等,用橡木和栗木制成的家具
期刊
此刻,Achille Salvagni在罗马的家中接受我们的视频采访,我们也得以瞥见这个登上过无数大刊的家的吉光片羽——他设计的家具、各个时期的古董和当代艺术品奇妙又和谐地共处。过去一年里,他频繁飞往伦敦,刚在时髦的中心城区Mayfair又开了一家同名品牌Achille Salvagni Atelier的家具展厅。这个将近200平方米的新空间被设计成两层,底层是一个挑高巨大的全白空间,聚焦于他设计
期刊
空間的每一处细节都不同寻常, 回收的牛仔布料做成沙发套,有机纤维制成床垫……Enrico在这里不断探索并实验着个体生态系统的各种可能。  这是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公寓,位于伦敦中心的Soho区。整栋公寓楼的外观并不那么讨喜——水泥结构的支撑里镶着英国特色的棕褐色墙砖和灰白色聚氯乙烯推拉窗。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市中心为数不多的高层塔楼里,暗藏着一间用原始和现代黑科技打造的健康、低碳、环保的实验性公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