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年之前,中国内外交困之际,人们喜欢看到中国功夫一举击败外国高手的故事。为此,在当代《黄飞鸿》和《叶问》拍了好几部。但如今,网络上满天飞的是传统武术“大师”被现代搏击击败的影像。中国武术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样的?它还能够崛起吗?
世界武术信息图
假设一个坐标系。横轴是从西方文明横跨到东方文明,纵轴越往上,越偏向于打击(striking),特点是拳脚相加地打在人身上,造成直接伤害;越往下,越偏向于缠斗(grappling),特点是用肢体和对方缠抱在一起,进行下一步的压制,比如控制甚至破坏对方的关节。
然后将我们熟悉的一些世界搏斗技术填进去,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张图:
来理解一下:
空手搏击术在欧洲
发源地 古希腊
使用者 角斗士
技巧 包括但不限于拳打脚踢、摔跤角力、抓眼踢裆。这些技术可以统称为“古希腊式搏击”。
发展 其中一些技术,在当时被加入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一项项竞技运动,并在日后的干百年岁月中不断演进。
演化的项目 摔跤的技巧 分离出最原始的古典跤(Greco-Roman Wrestling);
维多利亚时期前后,规范化为自由式摔跤(Freestyle Wrestling);
现代社会,职业摔跤(WWE)。
使用拳头的技术 分离出今天拳击(Boxing)的前身。
这些搏击技术有时还是世界大变革的缩影。比如非洲与南美洲被西方殖民的那段时期,就有被运到南美的非洲奴隶结合搏斗与舞蹈,创造出“卡波耶拉”(Gapoeira,也就是传说中的“巴西战舞”)暗中流传。而听起来和它名字有点像的巴西柔术(Brazil Jiu-Jitsu),则是20世纪初在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移民传入巴西的,因此传承了日本柔术的缠斗特点。
在这张图表的右半边是东方(当然,主要是亚洲)的搏击术,几乎与西方搏击术互为镜像:朝鲜半岛的跆拳道(Tae kwon do)、日本列岛的空手道(Karate)大量采用拳法、腿法来攻击对手,而柔道(Judo)、合气道(Aikido)、中国跤(Chinese Wrestling)这类贴身缠斗的技艺也不可或缺。
我们熟知的泰拳(ThaiBoxing)现在风头正劲,它在拳场上和空手道、散打等项目类似,只采用打击技。之所以把它放在打击技和缠斗技之间,是因为古泰拳并不仅限于这种站立式的竞赛格斗,还是保留了很多锁拿、打击关节的技术。托尼·贾的电影对这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多。
中国武术的范畴
注意中国传统武术的位置。
我们常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首先这个“博大”就其言不虚。以空手来论,仅仅打击技一项,纵贯整个中国,就有所谓“南拳北腿”之分。而每一个传统拳术的流派之中,又不仅是以拳打脚踢来作战,而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缠斗技术。比如,几乎所有正宗拳术里面都包含了擒拿法的成分。
一般来说,我们还可以把中国跤纳入传统武术的范畴,所谓“功夫加跤,越练越高”。再向左延伸,20世纪成型的散打吸收了西方拳击等竞技的优点,又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法,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武术看起来还是非常包罗万象的,基本上外国有的攻击方式,咱们也都有,这当然与中国广袤的地理和悠久的历史有关。还有一点和西方一样,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武术,也是一步步成型,而不是自古就定型的。
在唐朝之前,中国武术里还没有专门发展出“拳术”这种打击技的概念。人们建功立业要先培训的是剑术,《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三国志》描述“天下将乱”时,鲁肃这种军官也是“乃学击剑骑射”。至于空手的“角抵”“手搏”等技艺,完全没有传承到后来的武术里。
直到宋代,“拳”“相扑”这些成型的项目才渐渐为史所载,比如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注意,这个武林是杭州的旧称,可不是武术之林的意思)开始有“套子武艺”“捕腿拿腰”“使拳”等描述。那个时候,习武人之间还没有“XX拳”这类称呼,“X家枪”之类器械名称倒是有不少。具体的拳术流派,比如“太极拳”“形意拳”,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大规模出现。
至此中国空手搏击的技术大致就分为了外家拳一系和内家拳一系。外家拳以少林为本源,传说是达摩和尚所创,真假未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拳术十有六七都带有少林拳的基因。内家拳的来源很复杂,是以外家拳为根基,加以内功这个概念,不再以力大为勇。说穿了,这内功其实就是你运动协调性的体现。
武术不是什么
想要讨论真正的传统武术,我们首先要看看哪些概念是最该被传统武术抛弃的。
玄学
由于中国古代到近代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研究都过于落后,那么钻研武术的人们就必然会找其他的理论体系来替代,比如玄学。
这其中以内家拳最为严重。比如阴阳五行,本来只是我国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方式,却成了牵强附会最好的温床。例如“形意拳”中,把五个基本动作“劈、崩、钻、炮、模”都一一对应到五行上。
接着是内气理论。在学习拳术的过程中,内气理论倒是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动作,原理和瑜伽有点像,但你如果认为真的存在什么超脫于物理之外、不在常识之中的“气”,那就是走火入魔了。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影响了中国人处事的哲学。道家的弱能胜强理论,兵家的虚实相生理论,儒家的中庸保守理论,无一不在提醒中古武术的修习者:你要达到—个完美的境界,在那里拳头硬不是真理,力量大反而会吃亏,每一招都不可以使太过。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境界,但问题是,在哲学世界画下的大饼,又怎能要求人们在现实世界实现呢? 到了民国时期,这种认知方式达到了一个极端,内家拳又开始信仰“丹道”,已经近于封建迷信了。
特技
现在很多人从小接触的打斗其实来自于小说和影视,尤其金庸、古龙和梁羽生几位“大手”的新派武侠深入人心,导致现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讨论搏击,还是以“降龙十八掌”为例来证明武术的荒谬,殊不知真正修习传统武术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而电影、电视、游戏带来的影响更深,大多数人的武术启蒙,是影视剧中的见招拆招。
影视剧总是编排好的,连《百万英镑宝贝》《摔跤吧!爸爸》这种写实题材的电影,也会对打斗的部分进行夸张和戏剧化描述,因此你在影视剧上见到的打斗场面,和真实的拳脚相交是有很大偏差的。
内地的观众,可能额外熟悉《少林寺》《南北少林》那种结合了竞技套路的片子。但是竞技套路的问题在于打法的失实,比如《太极张三丰》《太极宗师》等影视里的太极拳给人的印象,是拧腰送胯,猫玩耗子似的把敌人玩上几个回合,流毒甚广。它几乎是倒逼民间太极拳扔掉了所有太极拳作为“拳”的东西,来学习电影中借力打力、仙风道骨的效果。这是特技,不是武术。
结果还是不能打?
那么不讲玄学、不是杂技的武术,为什么也迟迟不能在拳台上展现它的风采呢?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UFC的高手里面就有很多老外或者华裔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底子;再往前追溯,创始人里面也有直接就是中国武术出道的。但是中国武术在世界武术之林频频失利,的确是事实。
多数人谈起“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会说武术的原初意义是击杀,这是它和现代的竞技搏击最本质的区别,所以这些杀伤性的技巧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搏击场。但是正如我们刚才在地图中提到的,世界各地的武术都经过了“奥林匹克化”的过程,完成了从杀招到竞技的转化,为何偏偏中国武术就例外呢?
原因恰恰是中国武术的这些“杀招”没用之后,剩下的东西已经根本不适合拿来竞技。
拳与功的二元
武术里有句老话,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里的“拳”说的就是招式和打法,“功”的概念类似于现代竞技里面的基础训练,比如体能、反应之类的。意思就是,不要只练拳,多关注功力训练。
而传统武术的招式,有许多在其他搏击术里也存在。再加上在现代,由于文明社会的冲击,传统武术恰恰从打练并存,变成了仅存功力训练。
现在公园里面练太极拳的最多,每个人都会三招两式,站桩能一站一个小时,但这些东西脱离了对战训练,在拳台上显然没什么用。
在竞技需求提高的压力下,中国武术毅然选择了逃避:我们竞技的话,可以打套路呀,这样招式就能玩出花来了!但套路并不是打法,它看起来是属于“拳”的范畴,其实却更偏向于“功”。竞技套路要求参与者极力玩出“高、难、新、美”的花样,就好像春晚的武术表演那样,其实是和技击并没半点关系了。
当然,竞技并不是武术能打强度可以量化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其他武术的问题,正是在于过于竞技化,而删除了一些真正杀伤性的东西。有规则,就意味着规则决定技法能发挥多少。但很明显,真正有效的杀伤只可能存在于规则之外,只是它不符合现代和平社会的道德,在和平社会是无效的手段。这正是以李小龙为代表的武者提出截拳道、MMA等概念的原因。
所以我们多希望有一个类似《头号玩家》里面绿洲一样的世界,可以让一个中国武术传人、一个拳击手公平对决,不计规则,有伤亡也只是变成金币,那才是武术爱好者真正的出路。
科学的介入很重要
除去了技击之外,传统武术中“功”的那一部分,现在也变得可以被取代了。在科学的认知体系下,运动生理学已经没有太多神秘感可言。在现代搏击中,科学的认知会用来指导训练手段。一拳打出的时候,动作模式是怎样的?各肌肉的发力次序如何?怎么增加爆发力?
中国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一些机理,是可以被这些研究取代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研究,现在世界上的搏击手法变得越来越有传统武术的气息,好像也能产生类似“内功”的东西,也能發出“寸劲”,可以让练习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因此拳与功的二元中,“功”的特殊性同样也荡然无存。
当然有一部分暂时还取代不了,但取代不了的那一部分又无法对科学敞开怀抱,成了一个无法验证有效性的黑箱——是不是听起来和中医也有点像?中国很多传统科学技术共同面临的问题,总是如此相似。
世界武术信息图
假设一个坐标系。横轴是从西方文明横跨到东方文明,纵轴越往上,越偏向于打击(striking),特点是拳脚相加地打在人身上,造成直接伤害;越往下,越偏向于缠斗(grappling),特点是用肢体和对方缠抱在一起,进行下一步的压制,比如控制甚至破坏对方的关节。
然后将我们熟悉的一些世界搏斗技术填进去,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张图:
来理解一下:
空手搏击术在欧洲
发源地 古希腊
使用者 角斗士
技巧 包括但不限于拳打脚踢、摔跤角力、抓眼踢裆。这些技术可以统称为“古希腊式搏击”。
发展 其中一些技术,在当时被加入了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一项项竞技运动,并在日后的干百年岁月中不断演进。
演化的项目 摔跤的技巧 分离出最原始的古典跤(Greco-Roman Wrestling);
维多利亚时期前后,规范化为自由式摔跤(Freestyle Wrestling);
现代社会,职业摔跤(WWE)。
使用拳头的技术 分离出今天拳击(Boxing)的前身。
这些搏击技术有时还是世界大变革的缩影。比如非洲与南美洲被西方殖民的那段时期,就有被运到南美的非洲奴隶结合搏斗与舞蹈,创造出“卡波耶拉”(Gapoeira,也就是传说中的“巴西战舞”)暗中流传。而听起来和它名字有点像的巴西柔术(Brazil Jiu-Jitsu),则是20世纪初在日本明治维新后通过移民传入巴西的,因此传承了日本柔术的缠斗特点。
在这张图表的右半边是东方(当然,主要是亚洲)的搏击术,几乎与西方搏击术互为镜像:朝鲜半岛的跆拳道(Tae kwon do)、日本列岛的空手道(Karate)大量采用拳法、腿法来攻击对手,而柔道(Judo)、合气道(Aikido)、中国跤(Chinese Wrestling)这类贴身缠斗的技艺也不可或缺。
我们熟知的泰拳(ThaiBoxing)现在风头正劲,它在拳场上和空手道、散打等项目类似,只采用打击技。之所以把它放在打击技和缠斗技之间,是因为古泰拳并不仅限于这种站立式的竞赛格斗,还是保留了很多锁拿、打击关节的技术。托尼·贾的电影对这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多。
中国武术的范畴
注意中国传统武术的位置。
我们常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首先这个“博大”就其言不虚。以空手来论,仅仅打击技一项,纵贯整个中国,就有所谓“南拳北腿”之分。而每一个传统拳术的流派之中,又不仅是以拳打脚踢来作战,而是或多或少地带有缠斗技术。比如,几乎所有正宗拳术里面都包含了擒拿法的成分。
一般来说,我们还可以把中国跤纳入传统武术的范畴,所谓“功夫加跤,越练越高”。再向左延伸,20世纪成型的散打吸收了西方拳击等竞技的优点,又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法,也是中国武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中国武术看起来还是非常包罗万象的,基本上外国有的攻击方式,咱们也都有,这当然与中国广袤的地理和悠久的历史有关。还有一点和西方一样,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武术,也是一步步成型,而不是自古就定型的。
在唐朝之前,中国武术里还没有专门发展出“拳术”这种打击技的概念。人们建功立业要先培训的是剑术,《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三国志》描述“天下将乱”时,鲁肃这种军官也是“乃学击剑骑射”。至于空手的“角抵”“手搏”等技艺,完全没有传承到后来的武术里。
直到宋代,“拳”“相扑”这些成型的项目才渐渐为史所载,比如吴自牧《梦梁录》、周密《武林旧事》(注意,这个武林是杭州的旧称,可不是武术之林的意思)开始有“套子武艺”“捕腿拿腰”“使拳”等描述。那个时候,习武人之间还没有“XX拳”这类称呼,“X家枪”之类器械名称倒是有不少。具体的拳术流派,比如“太极拳”“形意拳”,一直到明清时期才大规模出现。
至此中国空手搏击的技术大致就分为了外家拳一系和内家拳一系。外家拳以少林为本源,传说是达摩和尚所创,真假未辩,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拳术十有六七都带有少林拳的基因。内家拳的来源很复杂,是以外家拳为根基,加以内功这个概念,不再以力大为勇。说穿了,这内功其实就是你运动协调性的体现。
武术不是什么
想要讨论真正的传统武术,我们首先要看看哪些概念是最该被传统武术抛弃的。
玄学
由于中国古代到近代的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研究都过于落后,那么钻研武术的人们就必然会找其他的理论体系来替代,比如玄学。
这其中以内家拳最为严重。比如阴阳五行,本来只是我国朴素的唯物主义认知方式,却成了牵强附会最好的温床。例如“形意拳”中,把五个基本动作“劈、崩、钻、炮、模”都一一对应到五行上。
接着是内气理论。在学习拳术的过程中,内气理论倒是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动作,原理和瑜伽有点像,但你如果认为真的存在什么超脫于物理之外、不在常识之中的“气”,那就是走火入魔了。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影响了中国人处事的哲学。道家的弱能胜强理论,兵家的虚实相生理论,儒家的中庸保守理论,无一不在提醒中古武术的修习者:你要达到—个完美的境界,在那里拳头硬不是真理,力量大反而会吃亏,每一招都不可以使太过。
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境界,但问题是,在哲学世界画下的大饼,又怎能要求人们在现实世界实现呢? 到了民国时期,这种认知方式达到了一个极端,内家拳又开始信仰“丹道”,已经近于封建迷信了。
特技
现在很多人从小接触的打斗其实来自于小说和影视,尤其金庸、古龙和梁羽生几位“大手”的新派武侠深入人心,导致现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讨论搏击,还是以“降龙十八掌”为例来证明武术的荒谬,殊不知真正修习传统武术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而电影、电视、游戏带来的影响更深,大多数人的武术启蒙,是影视剧中的见招拆招。
影视剧总是编排好的,连《百万英镑宝贝》《摔跤吧!爸爸》这种写实题材的电影,也会对打斗的部分进行夸张和戏剧化描述,因此你在影视剧上见到的打斗场面,和真实的拳脚相交是有很大偏差的。
内地的观众,可能额外熟悉《少林寺》《南北少林》那种结合了竞技套路的片子。但是竞技套路的问题在于打法的失实,比如《太极张三丰》《太极宗师》等影视里的太极拳给人的印象,是拧腰送胯,猫玩耗子似的把敌人玩上几个回合,流毒甚广。它几乎是倒逼民间太极拳扔掉了所有太极拳作为“拳”的东西,来学习电影中借力打力、仙风道骨的效果。这是特技,不是武术。
结果还是不能打?
那么不讲玄学、不是杂技的武术,为什么也迟迟不能在拳台上展现它的风采呢?当然,我们也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UFC的高手里面就有很多老外或者华裔有中国传统武术的底子;再往前追溯,创始人里面也有直接就是中国武术出道的。但是中国武术在世界武术之林频频失利,的确是事实。
多数人谈起“传统武术为什么不能打”,会说武术的原初意义是击杀,这是它和现代的竞技搏击最本质的区别,所以这些杀伤性的技巧已经不再适合现代的搏击场。但是正如我们刚才在地图中提到的,世界各地的武术都经过了“奥林匹克化”的过程,完成了从杀招到竞技的转化,为何偏偏中国武术就例外呢?
原因恰恰是中国武术的这些“杀招”没用之后,剩下的东西已经根本不适合拿来竞技。
拳与功的二元
武术里有句老话,叫“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句话里的“拳”说的就是招式和打法,“功”的概念类似于现代竞技里面的基础训练,比如体能、反应之类的。意思就是,不要只练拳,多关注功力训练。
而传统武术的招式,有许多在其他搏击术里也存在。再加上在现代,由于文明社会的冲击,传统武术恰恰从打练并存,变成了仅存功力训练。
现在公园里面练太极拳的最多,每个人都会三招两式,站桩能一站一个小时,但这些东西脱离了对战训练,在拳台上显然没什么用。
在竞技需求提高的压力下,中国武术毅然选择了逃避:我们竞技的话,可以打套路呀,这样招式就能玩出花来了!但套路并不是打法,它看起来是属于“拳”的范畴,其实却更偏向于“功”。竞技套路要求参与者极力玩出“高、难、新、美”的花样,就好像春晚的武术表演那样,其实是和技击并没半点关系了。
当然,竞技并不是武术能打强度可以量化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其他武术的问题,正是在于过于竞技化,而删除了一些真正杀伤性的东西。有规则,就意味着规则决定技法能发挥多少。但很明显,真正有效的杀伤只可能存在于规则之外,只是它不符合现代和平社会的道德,在和平社会是无效的手段。这正是以李小龙为代表的武者提出截拳道、MMA等概念的原因。
所以我们多希望有一个类似《头号玩家》里面绿洲一样的世界,可以让一个中国武术传人、一个拳击手公平对决,不计规则,有伤亡也只是变成金币,那才是武术爱好者真正的出路。
科学的介入很重要
除去了技击之外,传统武术中“功”的那一部分,现在也变得可以被取代了。在科学的认知体系下,运动生理学已经没有太多神秘感可言。在现代搏击中,科学的认知会用来指导训练手段。一拳打出的时候,动作模式是怎样的?各肌肉的发力次序如何?怎么增加爆发力?
中国武术,尤其是内家拳的一些机理,是可以被这些研究取代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研究,现在世界上的搏击手法变得越来越有传统武术的气息,好像也能产生类似“内功”的东西,也能發出“寸劲”,可以让练习者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因此拳与功的二元中,“功”的特殊性同样也荡然无存。
当然有一部分暂时还取代不了,但取代不了的那一部分又无法对科学敞开怀抱,成了一个无法验证有效性的黑箱——是不是听起来和中医也有点像?中国很多传统科学技术共同面临的问题,总是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