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滘之下、小河之上、碧道之旁、水乡之中”。
这是一段形容某基础设施的话语,但究竟用来描述什么,先留一个悬念,待下文慢慢讲述,细细揭秘。
道滘即指道滘镇,这里位于东莞市西部,处于东江南支流下游水网地带,水道纵横,河涌成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省级到市级、镇级到村级,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一些较大规模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部就班地修建完工,以期让村民们尽快享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道滘镇也不例外,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始终紧锣密鼓。但独特的水乡环境使得这里的很多民居被水道相隔,呈点状分布,零散独立,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出现了很多“断头点”,无法顺利入户到位或者河水大量混入污水,进而造成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村民产生的污水,村民享受不到新建基础设施带来便利的尴尬困境。
面对难题,如何破局?小河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画出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图景。
农村治水关键
设备有效运转
虽然中央对于农村环境高度重视,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污水管网未有效入户、农民自建厕所不敢使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2021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某省份的某村发现,该村的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因为下雨,大量污水溢出人工湿地,径自流入附近的河流。
而在附近的另一个村里,督察人员发现,这里的人工湿地不是按照设计要求种植能够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而是为了所谓“好看”的目的,种上了没有净化功效的鲜花。
2021年9月,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四督查组在某省份的某村发现,村民们将污水直接排到地面上,临街的住户则直接排到大街上。
“冬天担心路面结冰,我们得掀开重重的井盖,将生活污水倒进污水管网。”该村的一位村民说。督查组随机抽查了10余户村民家庭,入户排污管竟没有一户连接。
该村一名村干部向督查组表示,当初的工程施工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入户这一项。换句话说,他们只负责铺设主管网,至于是否连接到户、让排污管网发挥实际效用,并不在考虑之内。
而在另一个村中,距离污水处理设施稍远、生活污水没有接入污水处理站的一些村户,虽然在家里建了卫生厕所、化粪池,也饱受厕排污水何处去的困扰。
一位八十多岁的村民反映,公家盖的冲水式公厕会定期清运厕排污水,自家建的厕所,化粪池里的厕排污水却要自己处理,粪便满了总得找个去处。
这位年长的村民说:“我年龄大了,孩子又不在家,厕所清理不动,有时候都不敢在家里解大便,只好经常去公厕,希望公家能隔段时间来帮我们运走一次。”
同时在全国的其他一些乡镇也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太过超前、“贪大求高”的问题,导致实际运行负荷率远低于设计水平,有的实际处理量仅为设计处理能力的一半。再加上一些地方管网配套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到位、管网维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致使农村污水收集率不高,进水浓度偏低,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功能进一步打折扣。
正如专家所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厕、集中供水,是最影响农民居住体验感和幸福感的关键环节。农村生活污水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污染各类水源,而且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生活污水处理依然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往往重建设、轻管理,部分污水处理站长期“睡大觉”“晒太阳”,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阻碍。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建管并重,让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转起来,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关键。
探索适宜路径
环保助力发展
正是因为了解到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广东,很多市县没有因循守旧、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宜自身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处置的恰当路径,东莞市道滘镇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道滘镇水质达标率在东莞全市获得“冠军”;2020年,道滘镇累计新建次支管网47.27千米,村庄雨污分流管道新建390.02千米,改造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完成溢流井改造765个,暗渠排污暗口截留封堵445个。又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作,聚焦污水管网高水位运行、污水溢流入河及河水倒灌等问题,全力推进村庄雨污分流改造、排水暗渠整治和污水溢流井改造等工程。
因为治水,近年来道滘镇又“铁腕”清理了大量散乱污企业,外界一度认为这恐怕会令道滘的经济指标出现下跌的“转型阵痛”。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道滘水质的提升,道滘的经济数据不降反升——据统计,2019年道滘全镇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增速排名全市靠前,规上工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3.8%。可以说,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道滘镇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收益、生态红利。
尽管成效明显,但道滘也仍然存在自身的短板,那就是镇里人口居住分散、人口流动性大,产生的污水水量也不稳定。特别是作为水乡,这里河流众多,地形特殊。
“以往我们采用过末端截污方式,虽然看似‘短平快’地解决了排污口直排问题,但是长距离输送污水至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使污水管网维护和防止河水混入成為难点。”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告诉笔者,“后来我们因地制宜,在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了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用以破解治水难题。”
2019年,道滘镇按照就近处理原则,调整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将污水处理格局“集中扩建”调整为“分散扩建”,先后在昌平扶屋水、九曲新浦路、中联船厂和蔡白上口村四个片区建设4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
2020年,道滘镇又在小河片区、北晨和文一居几个地点动工建设了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至此,7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6850立方米,大幅提升道滘镇的污水治理能力。 小河项目建成
彰显示范效应
2021年,道滘镇小河村片区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以下简称“小河项目”)建设竣工,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座超越人们通常认知的环保设施——在现场,只见水天一色、绿树掩映、鲜花繁盛,伫立在大家眼前的只有一栋粉顶粉墙的洋气小楼和一块崭新的篮球场,周围环境开阔舒朗、整洁有序,这哪里是一项建设工程,分明就是一座可以供居民们休闲、健身的“口袋花园”嘛!那原来这里的状况如何呢?
叶泽明说,这里原本是村里靠近河边的一片滩涂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利用。附近的居民居住也比较零散,有的住在河边这一侧,有的住在对岸另一侧,之前他们也是通过集中式污水厂来处理生活污水,但是因为户与户之间有河水阻隔,只能将污水管网埋在水下,时间一久,管网部分老化,带来了很多后续问题。
“水下不像陆地,管网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及时修补。一旦出现漏点,河水就会一点点渗入管内,这样村民的生活污水中就会混入大量河水,就有可能导致不需处理的水占用了资源,真正的污水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渗入的污水还会对河水和周邊环境造成污染。”小河项目施工运营方的代表、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培勇介绍说。
“我们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创立了‘花园式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技术’,所谓分布式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收集条件,开展小区域集中收集处理回用,形成一个体系,可靠稳定的达到水环境后真正冶理,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总结起来可以分为5个‘零’,就是实现了与周边环境‘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占地’、环境影响‘零污染’、再生回收‘零排放’和污水收集‘零运输’。现在我们已经在各地完成了二百多项污水和再生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项目,小河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典型。”刘培勇说,小河项目就建在居民住宅的附近,处理设备全部设在地下,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而且处理后的污水可以达到准Ⅳ类出水标准(即除了总氮,其余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优于规定的一级A标准,可以直接就近回用和生态补水,所以后续也不再需要对污水进行收集、运输,5个“零”全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资料显示,小河项目地上设备间占地面积为286平方米,而地下构筑物占地面积则为1024平方米,是地面设备占地面积的近4倍。所以笔者专门来到地下一探究竟。
来到地下室,只见地面干净整洁,设备排列整齐。由于通风良好,地下空间里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只有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看到的不同水质对比,才让人相信,污水确实是在这里走了一遭后,又重新变得洁净清澈。
据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总经理胡荔红介绍,小河项目的日处理能力是5000吨,目前小河村村民每日产生的污水量是3600吨,完全满足每日所需。而且项目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GMB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实现生态水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
在农村建设环保设施,通常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征地问题和“邻避”效应,但由于小河项目采用了上述科学、先进的方式,完美地避过了这两个不易逾越的障碍。
“因为原来这里常年荒置,所以想把它利用起来并没有引起居民多大的异议,他们只是提出,希望这里能保持好的环境,不要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就把项目规划制成了直观的效果图,挨家挨户拿给村民们看,告诉大家不但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而且会修建一个花园和一座篮球场,旁边还会修上凉亭,摆放座椅,以后大家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休闲娱乐都有了好去处。现在项目建好了,大家一看我们的确没有骗人,实际效果比他们预想得还要好,都非常满意,也对我们说的话感到更加信任,以后再开展类似工作也就更容易了。”叶泽明开心地说。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的经历体会远胜于间接的说教灌输。所以在此意义上,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金平建议道滘镇尽快将小河项目申请设立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开放工作,面向各界公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普及。
“社会公众很多时候对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这样的项目心生恐惧,产生强烈的‘邻避’心理,其实都是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设施真实的样子,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本能抗拒。所以所有优秀的生态环保设施都应该敞开大门,欢迎大家来参观、来学习,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越来越科学先进的生态环保设施即便是建在自己家门口,也不会让大家受‘害’,反而会更多受益。这也是我们政府部门、环保企业和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这是一段形容某基础设施的话语,但究竟用来描述什么,先留一个悬念,待下文慢慢讲述,细细揭秘。
道滘即指道滘镇,这里位于东莞市西部,处于东江南支流下游水网地带,水道纵横,河涌成网。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省级到市级、镇级到村级,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高度重视,一些较大规模的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部就班地修建完工,以期让村民们尽快享受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道滘镇也不例外,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始终紧锣密鼓。但独特的水乡环境使得这里的很多民居被水道相隔,呈点状分布,零散独立,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出现了很多“断头点”,无法顺利入户到位或者河水大量混入污水,进而造成了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村民产生的污水,村民享受不到新建基础设施带来便利的尴尬困境。
面对难题,如何破局?小河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画出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美丽图景。
农村治水关键
设备有效运转
虽然中央对于农村环境高度重视,但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污水处理设施闲置、污水管网未有效入户、农民自建厕所不敢使用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2021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某省份的某村发现,该村的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人工湿地与排污管道内积存着大量生活污水。排污口已经封闭,因为下雨,大量污水溢出人工湿地,径自流入附近的河流。
而在附近的另一个村里,督察人员发现,这里的人工湿地不是按照设计要求种植能够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而是为了所谓“好看”的目的,种上了没有净化功效的鲜花。
2021年9月,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四督查组在某省份的某村发现,村民们将污水直接排到地面上,临街的住户则直接排到大街上。
“冬天担心路面结冰,我们得掀开重重的井盖,将生活污水倒进污水管网。”该村的一位村民说。督查组随机抽查了10余户村民家庭,入户排污管竟没有一户连接。
该村一名村干部向督查组表示,当初的工程施工方案中,并没有涉及入户这一项。换句话说,他们只负责铺设主管网,至于是否连接到户、让排污管网发挥实际效用,并不在考虑之内。
而在另一个村中,距离污水处理设施稍远、生活污水没有接入污水处理站的一些村户,虽然在家里建了卫生厕所、化粪池,也饱受厕排污水何处去的困扰。
一位八十多岁的村民反映,公家盖的冲水式公厕会定期清运厕排污水,自家建的厕所,化粪池里的厕排污水却要自己处理,粪便满了总得找个去处。
这位年长的村民说:“我年龄大了,孩子又不在家,厕所清理不动,有时候都不敢在家里解大便,只好经常去公厕,希望公家能隔段时间来帮我们运走一次。”
同时在全国的其他一些乡镇也存在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太过超前、“贪大求高”的问题,导致实际运行负荷率远低于设计水平,有的实际处理量仅为设计处理能力的一半。再加上一些地方管网配套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到位、管网维护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致使农村污水收集率不高,进水浓度偏低,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功能进一步打折扣。
正如专家所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厕、集中供水,是最影响农民居住体验感和幸福感的关键环节。农村生活污水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污染各类水源,而且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生活污水处理依然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往往重建设、轻管理,部分污水处理站长期“睡大觉”“晒太阳”,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的阻碍。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建管并重,让污水处理设施有效运转起来,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关键。
探索适宜路径
环保助力发展
正是因为了解到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广东,很多市县没有因循守旧、照搬照抄,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适宜自身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处置的恰当路径,东莞市道滘镇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道滘镇水质达标率在东莞全市获得“冠军”;2020年,道滘镇累计新建次支管网47.27千米,村庄雨污分流管道新建390.02千米,改造面积达400万平方米,完成溢流井改造765个,暗渠排污暗口截留封堵445个。又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工作,聚焦污水管网高水位运行、污水溢流入河及河水倒灌等问题,全力推进村庄雨污分流改造、排水暗渠整治和污水溢流井改造等工程。
因为治水,近年来道滘镇又“铁腕”清理了大量散乱污企业,外界一度认为这恐怕会令道滘的经济指标出现下跌的“转型阵痛”。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道滘水质的提升,道滘的经济数据不降反升——据统计,2019年道滘全镇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增速排名全市靠前,规上工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3.8%。可以说,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道滘镇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生态收益、生态红利。
尽管成效明显,但道滘也仍然存在自身的短板,那就是镇里人口居住分散、人口流动性大,产生的污水水量也不稳定。特别是作为水乡,这里河流众多,地形特殊。
“以往我们采用过末端截污方式,虽然看似‘短平快’地解决了排污口直排问题,但是长距离输送污水至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使污水管网维护和防止河水混入成為难点。”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告诉笔者,“后来我们因地制宜,在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了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用以破解治水难题。”
2019年,道滘镇按照就近处理原则,调整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将污水处理格局“集中扩建”调整为“分散扩建”,先后在昌平扶屋水、九曲新浦路、中联船厂和蔡白上口村四个片区建设4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
2020年,道滘镇又在小河片区、北晨和文一居几个地点动工建设了3座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至此,7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6850立方米,大幅提升道滘镇的污水治理能力。 小河项目建成
彰显示范效应
2021年,道滘镇小河村片区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以下简称“小河项目”)建设竣工,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座超越人们通常认知的环保设施——在现场,只见水天一色、绿树掩映、鲜花繁盛,伫立在大家眼前的只有一栋粉顶粉墙的洋气小楼和一块崭新的篮球场,周围环境开阔舒朗、整洁有序,这哪里是一项建设工程,分明就是一座可以供居民们休闲、健身的“口袋花园”嘛!那原来这里的状况如何呢?
叶泽明说,这里原本是村里靠近河边的一片滩涂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利用。附近的居民居住也比较零散,有的住在河边这一侧,有的住在对岸另一侧,之前他们也是通过集中式污水厂来处理生活污水,但是因为户与户之间有河水阻隔,只能将污水管网埋在水下,时间一久,管网部分老化,带来了很多后续问题。
“水下不像陆地,管网出现问题就能及时发现、及时修补。一旦出现漏点,河水就会一点点渗入管内,这样村民的生活污水中就会混入大量河水,就有可能导致不需处理的水占用了资源,真正的污水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渗入的污水还会对河水和周邊环境造成污染。”小河项目施工运营方的代表、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培勇介绍说。
“我们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创立了‘花园式分布式生态型水处理技术’,所谓分布式就是因地制宜,根据收集条件,开展小区域集中收集处理回用,形成一个体系,可靠稳定的达到水环境后真正冶理,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污水处理模式,总结起来可以分为5个‘零’,就是实现了与周边环境‘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占地’、环境影响‘零污染’、再生回收‘零排放’和污水收集‘零运输’。现在我们已经在各地完成了二百多项污水和再生水生态处理系统工程项目,小河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很有代表性也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典型。”刘培勇说,小河项目就建在居民住宅的附近,处理设备全部设在地下,对周围环境没有任何污染,而且处理后的污水可以达到准Ⅳ类出水标准(即除了总氮,其余指标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优于规定的一级A标准,可以直接就近回用和生态补水,所以后续也不再需要对污水进行收集、运输,5个“零”全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资料显示,小河项目地上设备间占地面积为286平方米,而地下构筑物占地面积则为1024平方米,是地面设备占地面积的近4倍。所以笔者专门来到地下一探究竟。
来到地下室,只见地面干净整洁,设备排列整齐。由于通风良好,地下空间里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只有通过进水口和出水口看到的不同水质对比,才让人相信,污水确实是在这里走了一遭后,又重新变得洁净清澈。
据中联环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总经理胡荔红介绍,小河项目的日处理能力是5000吨,目前小河村村民每日产生的污水量是3600吨,完全满足每日所需。而且项目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GMB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还能实现生态水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
在农村建设环保设施,通常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征地问题和“邻避”效应,但由于小河项目采用了上述科学、先进的方式,完美地避过了这两个不易逾越的障碍。
“因为原来这里常年荒置,所以想把它利用起来并没有引起居民多大的异议,他们只是提出,希望这里能保持好的环境,不要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就把项目规划制成了直观的效果图,挨家挨户拿给村民们看,告诉大家不但不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而且会修建一个花园和一座篮球场,旁边还会修上凉亭,摆放座椅,以后大家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休闲娱乐都有了好去处。现在项目建好了,大家一看我们的确没有骗人,实际效果比他们预想得还要好,都非常满意,也对我们说的话感到更加信任,以后再开展类似工作也就更容易了。”叶泽明开心地说。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身的经历体会远胜于间接的说教灌输。所以在此意义上,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金平建议道滘镇尽快将小河项目申请设立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开放工作,面向各界公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普及。
“社会公众很多时候对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这样的项目心生恐惧,产生强烈的‘邻避’心理,其实都是由于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设施真实的样子,只是凭自己的想象本能抗拒。所以所有优秀的生态环保设施都应该敞开大门,欢迎大家来参观、来学习,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越来越科学先进的生态环保设施即便是建在自己家门口,也不会让大家受‘害’,反而会更多受益。这也是我们政府部门、环保企业和生态环境工作者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