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大课间素质操的创编与实施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实验小学现有72个教学班,师生3500多人。学校在“拔萃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运动技能发展水平,创设风格不一、特色鲜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达到拓宽活动思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精心设计,提高创编效能
  学校在设计大课间特色活动、创编素质操项目中,崇尚精细化管理,基于生本、着眼问题、注重发展。
  (一)分区管理,合理规划活动场地
  针对学校场地较为充足但比较分散的特点,根据活动项目、场地要求等,将一、二年级的学生安排在色彩丰富的休闲广场和综合体育馆,三、四年级安排在规整开阔的千里马广场,五、六年级安排在塑胶田径场和足球场内。这样既有利于集中管理、统一行动,活动区域又有一定辨识度,利于学生快速到达。
  (二)以生为本,科学编排活动内容
  按照由基础到特长、由兴趣到专项的构思,糅合流行与传统元素,契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体育组分别开发了适合高、中、低年段学生的3套专项活动方案。一、二年级通过形体、瑜伽伸展,加上跳圈游戏,进行柔韧度训练,提高协调能力;三、四年级以武术动作为主,加入独创的双节棍套路,发展上肢力量,提高神经系统控制能力;五、六年级以足球基础动作练习为主,提高下肢力量、灵敏度、耐力等,并提升心肺功能。每个活动方案都紧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在融入瑜伽伸展、双节棍套路等创新元素基础上,保留了慢跑、游戏和形体放松等常规活动,力求多元素融合,激发学生锻炼积极性,传承武术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的形成,达成全面锻炼的目的。
  (三)各展所长,因师制宜提升效能
  为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提升大课间活动效果,学校将体育组分成统筹组、瑜伽组、武术组、足球组4个项目小组。其中,统筹组负责创编工作的全面协调与配乐设计,其他组分别负责不同学段的活动内容编排和训练。同时,为了保证全员参与,体育组还负责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从而真正落实“强体、全员、激趣、新颖、科学”五大活动目标。
  (四)精细管理,因时制宜解决问题
  学校针对南方春季多雨、夏秋高温的气候特点,灵活安排大课间专项活动的学习、训练和锻炼时间。如,春季雨多,就分年级安排学生在综合体育馆进行集中学习,项目主教练在舞台上利用LED显示屏进行重难点指导,其他教师随班巡视进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做到有序有效。
  整个大课间活动期间,全程以音乐代替教师指挥,学生根据不同时段的音乐完成出操、进场、热身、锻炼、放松、归队等活动内容,既减少了教师指挥的随意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纪律性。除了在校学习,学校还通过网络平台推送专项活动的教学视频,以便学生可以居家练习。疫情期间,学校布置每日两操(素质操和眼保健操)的家庭作业,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悦动童心,注重活动实效
  (一)合理规划,形成体系
  学校聘请臧连明教授为体育教学顾问,组建大课间活动创编团队。历时两个月的调研,反复推敲修改,依据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以形体、武术、足球为主要内容,创造性地提出“课间操循环体系”。在充分考虑青少年儿童运动生理特点和运动负荷水平的基础上,体育组对大课间活动每个环节的练习内容和要达成的锻炼目标做了具体、详尽的编排(表1,图1)。
  为了增加学生大课间活动的锻炼实效性,除了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要求,还对练习时间进行科学分配。体育组与后勤部门经过周密的勘察,规划了每个班级的出操、进场路线。经过多次实践,全校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有序到达场地进行活动,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练习效率。
  (二)多措并举,固效提质
  将体育教师分成低、中、高3个教学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教学内容配备专业教师,如低年段配置形体教师、中年段配置武术教师、高年段配置足球教师,在教学进度方面做到专业、统一,同时也能够针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在实施方面,学校搭建“学、练、赛、评”一体化框架,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素质操教学管理模式。
  1.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课堂上,体育教师进行活动内容的教学;课余时间,学生通过观摩学校网络平台的活动教学视频,进一步复习巩固;家长定期在微信群汇报学生居家练习情况,体育教师分年级加入班级微信群跟进检查。
  2.分组练习与集中演练相结合
  每周固定2次全校集体性大课间,进行完整流程的演练,熟悉各活动环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其余大课间活动,由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主动带领学生分区域、分年级进行活动。通过组织游戏、领队跑操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彰显各班特色,在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身体素质,进而实现“全员参与,活力校园”的目标。
  3.组织竞赛,提高质量
  每学期中段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年段比赛,内容包括队列队形、进退场、专项活动评比等,以赛促学,达到“巩固、提质”的目的。
  4.注重评价,强化激励
  坚持学生全员参与,学校全体教师紧密配合,突出活动的评价作用。学校儿童成长中心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检查、评比、表彰和奖励,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的重要依据。
  (三)保障安全,做好预案
  安全是确保学生活动成效的前提和有力保障。器材采用加厚瑜伽垫、海绵双节棍,并在班级走廊设置足球架(图2)。根据各場地特点,采用点格划分每个学生的活动间距,预留足够安全距离,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表2)。
  三、寻求变化,强化健身育人
  “拔萃大课间素质操”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编排,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快乐的旋律让大课间深受学生喜爱,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身体素质水平。大课间素质操的设计与实施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文化特色,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今后,学校将通过变化游戏的内容与形式、加强运动技能练习效果和采用“网络云”教学方式等,进一步提升大课间活动的健身育人效果,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和内驱力,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自身价值被忽视、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许多体育教师对专业的发展没有太高追求……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助推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所在的体育名师工作室在引领一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采取“筛、赛、晒”的实施路径,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通过“筛”,选标杆
经典传统游戏“贴烧饼”又称“贴膏药”,深受广大师生喜爱。“贴烧饼”对抗激烈、趣味性强,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高的实践价值。通过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身体,发展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但是,从多个班级的教学实践来看,原游戏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经过认真思考,针对性修正,并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贴烧饼”游戏的方法和问题  (一)传统“贴烧饼
6月3-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相关省、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及院校承办的第二届“留动中国—在华留学生阳光运动文化之旅” 西北赛区比赛在兰州交通大学举行。“留动中国”旨在推动《留学中国计划》的切实实施,丰富在华留学生的文化生活,优化留学环境,打造来华留学生活动的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来华留学影响力。本次活动分海选赛、大区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共设置体育艺术展示、3X3
笔者从2017年起指导学生A进行训练,该生2005年4月出生,2014年开始参加跨栏、跳高项目训练,2017年7月以体育特长特招进入田径队,主攻三级跳远项目。刚进入学校田径队时,学生A身体还未完全发育,身高中等、身形匀称,具备跳跃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弹跳能力、领悟能力和斗志都较强,但速度不够快,髋关节灵活性不足,髂腰肌及后群肌力量薄弱。笔者根据其特点,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中学阶段上学期
雨雪、雾霾、疫情……很多情况下,体育锻炼都要被迫在室内进行,田字格里跑步练习不需器材,练习需要的场地较小,开展起来十分方便,用作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身体素质练习内容,讲解示范简单直接,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小,锻炼效果也十分明显。找一块平整防滑的地面,用粉笔画出4个相互连接的方格,甚至只要画1个十字,就可以开展练习(图1)。  田字格跑对腿部,尤其是膝、踝关节要求高,所以在练习前要充分做好相应部位的准
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杨浩提出的共生体育课堂概念中,教师不完全是“教者”,学生不完全是“学者”,师生、生生间是通过已有的经验、思维等对话和交往互动,来达成课堂中的生态因子(教师、学生、教材、器材和环境等)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助共存共融共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动力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认知操作的行为,技能完成的效果。对共生体育课堂来说,则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在最佳学习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动力。那么,怎样
对于刚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来说,学校的一切都十分陌生,为了使他们从无拘无束的状态快速进入小学生的状态,懂得规则、遵守秩序,教师们绞尽脑汁。体育课在室外环境,一年级新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难以“服從命令听指挥”,令很多体育教师无计可施。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一年级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利用坐标属性帮助一年级新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利用坐标确定学生位置  
笔者观摩了初中3节体育课,分别是(七年级)《跨越式跳高》、(七年级)《弯道跑》、(九年级)《原地正面双手前掷实心球》,感触颇深。教材内容是传统的,而教学方式是新颖的,凸显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健康促进与终身体育视野下的有效教学。下面就课例引发的感想及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内容適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本次教学展示课上,江、浙、沪3位教师执教的内容都是田径项目中最基本的跑、跳、掷的动
动作发展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幼儿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与耐力[1]。以跑步动作为例,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无论是通过直线跑还是曲线跑或是障碍跑都可以使幼儿达到《指南》发展目标的预期水平,但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好适宜的活动内容。对于3~6岁幼儿来说,科学合理地进行跑步练习
弧线、速度、力量、旋转及落点统称为乒乓球技术的五大要素[1],其中落點和线路的变化,即“变线”问题历来受到中国乒乓球界的高度重视[2]。在小学阶段的乒乓球课余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往往侧重于速度、旋转和力量的训练,而对落点和线路变化的训练欠缺,训练方法简单、枯燥,在比赛中常表现为运动员发球和接发球效果差、不敢主动上手变直线及大角度变换线路,落点不刁,威胁不大。在日常乒乓球训练实践中,笔者将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