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能力其实就是语文素养的一种综合体现,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改变作文“无言可写,言之无物,写不深刻”的弊端,除了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之外,还要厚积淀,勤思考,让素材积累变成习惯,重视积累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中作文;积累习惯;养成;实践
引言:在当今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阅读和理解所占得比重。而写作能力其實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所以,作文占分比很大。想要赢得高考语文的胜利,就要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的教学中以田东中学为例,我们语文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包括一些优等生对作文的写作能力堪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学生的素材积累太少,平时没有积累习惯,写作内容空泛;二、即使有积累也不会从容运用,照搬照抄现象频频发生,不会对素材进行分析思考,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三、积累太多太杂变成泛滥,不懂有效归类,实践中不会有效运用,造成无法真正有效率的提高写作成绩。这三点造成了学生作文“无言可写,言之无物,写不深刻”的重要原因。本课题论文就上述三个弊端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
重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言可写”弊端。田东中学的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并没有养成从小积累素材的习惯,到了高三才有意识的进行素材的积累,但是除了时间紧迫外,效果还是打折扣,这就提醒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一阶段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积累素材习惯当成任务来抓,课堂上所授的某些课文尤其是高考高频使用做素材的课文可用的点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形成笔记,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获取素材的渠道就是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对课文的作文素材运用做一些分析,而且还要深挖其素材的内涵,多角度的分析,因为这些素材日后很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论据,而且课文内容更容易记忆,加之课本的篇目很是经典,文化底蕴深,运用好课文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文方面的课文素材,其作文的文化底蕴必然彰显,作文档次也必然会提高。纵观历年来各省的满分作文大多数都有课文素材运用的案例。所以授课教师有意识的把好的课文梳理,让学生当课堂笔记分类记录,这样的习惯益处多多。除了在课堂上注意梳理和分类记忆外,课外也是学生素材的来源。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1]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节假日或者课余的间候要有事可做,可以布置素材积累的假期作业或者课外作业,而且必须持之以恒。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2]
二、注重思想的积累
好的文章必须做到有思想,有主线,一篇没有自己想法的文章只能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是很机械的,只是把过去的材料库的素材搜一遍,生搬硬套的用下去,从来就没有好好的对手中的素材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对素材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往往出现的问题是素材运用不上手,重复积累造成浪费或者不懂灵活运用的尴尬,人云亦云,吃不透教材,不能很好地发挥所积累的素材的作用。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高考的利用率比较高,这篇文章作为素材角度很多。就故事本身来看,这篇文章的可以挖掘的成为素材的点有很多个,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都是可以运用的方面。所以,平时学生在素材积累上尽量养成多方位分析,思考其所属领域的习惯并进行分类积累,这样所积累的素材不浪费,并且覆盖面更广,重视其素材思想的积累,更有助于写出思想内容更深刻的作文,不再人云亦云。
三、在实践中提升
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者考试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平时的素材积累都能在合适的地方用上一次。其目的在于积累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思考和巩固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众所周知,高考作文能写的时间一般正常情况下也就是60分钟以内,很多情况下都还不到6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不太可能都用最新积累而没有进行进行思考分析和考场运用过的素材,一来不上手,二来吃不透素材怕论述得不深刻。只有平时运用过后历经其思考分析过程后,在考试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并且素材只有真正思考运用于实践后才能记得更久点。不至于在突然用到的时候记不清或者记不住甚至张冠李戴。
可见,“积累”和“实践”是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加强对素材的深入分析思考和分类,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素材,巩固记忆,建立好写作的“储备库”,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达到“言之有物,游刃有余,见解独到”的地步。
参考文献:
[1]《课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圣陶《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28.04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田东中学 付海华 廖仙云 唐安梅 蒋健宁 韦常顺
关键词:高中作文;积累习惯;养成;实践
引言:在当今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阅读和理解所占得比重。而写作能力其實就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所以,作文占分比很大。想要赢得高考语文的胜利,就要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的教学中以田东中学为例,我们语文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包括一些优等生对作文的写作能力堪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学生的素材积累太少,平时没有积累习惯,写作内容空泛;二、即使有积累也不会从容运用,照搬照抄现象频频发生,不会对素材进行分析思考,文章没有自己的思想;三、积累太多太杂变成泛滥,不懂有效归类,实践中不会有效运用,造成无法真正有效率的提高写作成绩。这三点造成了学生作文“无言可写,言之无物,写不深刻”的重要原因。本课题论文就上述三个弊端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的途径。
一、重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
重视学生积累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解决学生“,言之无物,无言可写”弊端。田东中学的很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并没有养成从小积累素材的习惯,到了高三才有意识的进行素材的积累,但是除了时间紧迫外,效果还是打折扣,这就提醒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高一阶段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积累素材习惯当成任务来抓,课堂上所授的某些课文尤其是高考高频使用做素材的课文可用的点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形成笔记,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最直接的获取素材的渠道就是语文课本,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的时候必须有意识的对课文的作文素材运用做一些分析,而且还要深挖其素材的内涵,多角度的分析,因为这些素材日后很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论据,而且课文内容更容易记忆,加之课本的篇目很是经典,文化底蕴深,运用好课文尤其是文言文和古诗文方面的课文素材,其作文的文化底蕴必然彰显,作文档次也必然会提高。纵观历年来各省的满分作文大多数都有课文素材运用的案例。所以授课教师有意识的把好的课文梳理,让学生当课堂笔记分类记录,这样的习惯益处多多。除了在课堂上注意梳理和分类记忆外,课外也是学生素材的来源。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的阅读量也有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的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1]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节假日或者课余的间候要有事可做,可以布置素材积累的假期作业或者课外作业,而且必须持之以恒。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2]
二、注重思想的积累
好的文章必须做到有思想,有主线,一篇没有自己想法的文章只能说明作者思想肤浅。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都是很机械的,只是把过去的材料库的素材搜一遍,生搬硬套的用下去,从来就没有好好的对手中的素材进行思考,从多个角度对素材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所以往往出现的问题是素材运用不上手,重复积累造成浪费或者不懂灵活运用的尴尬,人云亦云,吃不透教材,不能很好地发挥所积累的素材的作用。例如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高考的利用率比较高,这篇文章作为素材角度很多。就故事本身来看,这篇文章的可以挖掘的成为素材的点有很多个,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 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都是可以运用的方面。所以,平时学生在素材积累上尽量养成多方位分析,思考其所属领域的习惯并进行分类积累,这样所积累的素材不浪费,并且覆盖面更广,重视其素材思想的积累,更有助于写出思想内容更深刻的作文,不再人云亦云。
三、在实践中提升
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者考试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平时的素材积累都能在合适的地方用上一次。其目的在于积累的东西必须要有一个思考和巩固记忆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因为众所周知,高考作文能写的时间一般正常情况下也就是60分钟以内,很多情况下都还不到6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面不太可能都用最新积累而没有进行进行思考分析和考场运用过的素材,一来不上手,二来吃不透素材怕论述得不深刻。只有平时运用过后历经其思考分析过程后,在考试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并且素材只有真正思考运用于实践后才能记得更久点。不至于在突然用到的时候记不清或者记不住甚至张冠李戴。
可见,“积累”和“实践”是写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加强对素材的深入分析思考和分类,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素材,巩固记忆,建立好写作的“储备库”,才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达到“言之有物,游刃有余,见解独到”的地步。
参考文献:
[1]《课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圣陶《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28.04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田东中学 付海华 廖仙云 唐安梅 蒋健宁 韦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