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德化育人 汇力促发展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z_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小学教育是人生当中影响力最深、最基础的性格培养阶段,我校根据当前小学生缺乏“阳刚之气”以及学校管理中存在刚多柔少的现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把蕴藏着丰富教育内涵的水文化迁移至学校文化建设当中,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通过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物象文化,实现水德化育人,汇力促发展。
  【关键词】水文化 学校文化 汇力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00-02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的核心要素。
  小学教育是人生当中影响力最深、最基础的性格培养阶段,需要以“刚柔中和”的文化汇聚学生成长的力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水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文化,更是我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校通过挖掘“滘心”的水文化内涵,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水德化育人,汇力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上善若水,学校文化之源
  滘心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道,西临流溪河,先前村边有一条沙堤围着,外来的洪水不能入侵,围内有几条河涌交汇。连接流溪河的大水道过去称为滘水或滘溪,现在叫滘心涌,各小水道汇入滘水,水道汇入相通的地方称为滘,这里村民的先人在这水乡中水网交织的地方选择高地来定居,住的周围都有滘,各居住点连成一条村,故将村名定为滘心。
  水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水之善在于刚柔相济。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温文如玉,滋润万物;天下之至刚亦莫过于水,穿石劈地。水至柔,却柔而有刚,认真执著追求不懈,“千条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东流”。
  滘心村不仅具有浓厚的水乡风情,而且也深具水的善品,融汇力量,刚柔相济。在村的北面有一条护乡基,种满了竹子,又称为“竹基”,在村南有风水基,村民为保水乡平安,群众筹钱建了一座天后庙(东南沿海与台湾又称为妈祖庙),位于白云湖的北面,后在大跃进时被拆掉。为纪念先祖,缅怀先人创业艰辛,村内有两间大祠堂——李氏大祠堂、许氏大宗祠。这里的习武之风非常浓厚,民国期间村内有四间武馆,青壮年晚上都聚集在武馆,积极练武,强身健体。
  我们认为,水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把其内涵迁移至学校文化建设当中,对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价值。
  二、汇力教育,学校文化之髓
  我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进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了鲜明的办学理念——筑教育之“滘心”,汇成长之力量,凝练出“以爱融心 以行汇力”的德育理念与精神,提出了“刚柔若水 文武汇力”的校训,建设“向真向善 至博至美”的校风、“魅力导生 水滴石穿”的教风、“善思明辨 笃行汇学”的学风。以水为镜,明辨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包容,学会合作,学会谦让,关爱他人,感恩他人。“和其光,同其尘”,如水一样善于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滘”融汇而成的。只有融汇这三方面的力量,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教育才能达到真正的育人价值。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滘”。学习过程以及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如“滘心”一样的融汇过程,融汇如水一般的心力、智力、体力、能力。
  “心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畏险阻,一往无前的勇气。也是心灵深处的力量,由自信力而发生。它深深地根植于对生命、对亲人的热爱,它常常是迸发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梁起超说:“国民自信其兴,则国兴;国民自信其亡,则国亡”。“汇力”就是要把这种局限于爱生命、爱亲人的个体至爱之情,升华为爱民族、爱国家,为国赴难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智力”,是指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体力”,梁起超谓:“体魄者,与精神有密切之关系者也。有健康强固之体魄,然后有坚韧不屈之精神”。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体质,使学生养成完备的体格。
  “能力”包括了思辨中的辨别力、包容中的亲和力、进取中的创造力、生存发展中的竞争力。
  “汇力”言立德,是指师生的德行修养应该是锤炼陶冶、完善提升、至柔至刚、达济天下。“汇力”言立学,是指师生的学习态度应该是勇于维新、与时俱进、锲而不舍、精进不息。“汇力”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精神的成长。动静相宜、刚柔并济,让我们的教育保持着平衡、发展、和谐。
  三、汇力管理,学校文化之心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水在滘中“有道运行”但又不拘一格。因此,我校形成具有“水文化”特点的制度文化,如《创建汇力班级文化实施方案》、《汇力班级评选方案》、《汇力班主任评选方案》、《汇力家长评选方案》,学水的轻柔、坚韧,以柔克刚,规范有序,灵动运行,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消除管理“真空”,引导学生的品行,达到“润物细无声”、“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
  四、汇力课程,学校文化之体
  学校文化要体现在课程活动中,要通过课程实施来贯穿。缺乏课程支撑的学校文化建设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我校将水的刚柔之性融汇到学校教育课程与课堂教学中,汇聚心力、智力、体力、能力。   (一)建设水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进行“汇力”
  课程之一:水乡之武——太极汇力校本课程。太极拳起源于河洛文化。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黄河水浊,洛河水清,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太極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滘心村原来的武馆中也把太极拳作为主要习武项目。
  我们把太极拳与小学生特点相结合,开发《水乡之武——太极汇力校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通过学习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学生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境界,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课程之二:水乡之文——诵读汇力校本课程。关于水乡的古诗、现代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水乡之韵,感受水之力量,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课程之三:水乡之行——综合实践汇力校本课程。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世界发展的一大主题,培养环保意识是教育的必要课程。基于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流溪河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水特点、水种类、水资源、水利用、水节约和水保护。定期举行学生广泛参与的科技艺术节,其中包括观看水的短片,讲水的故事,欣赏水的音乐,了解水的科技利用。开展包括“海洋探秘”、“水之乐园”、“水之环保”的实践活动。
  (二)建设水文化内涵的“汇力课堂”,促进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我校提出了“生本灵动 汇智汇能”的课堂理念,从学生状态的源头出发,平等和谐,在课堂中师生情感交汇,充满人文关怀、人情关爱,成为学生的心灵动力,从而启发学生的智慧。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改进,课堂要灵动,充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助合作。融汇学生的智力、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
  在这一课堂理念下实践“四汇式”的课堂模式:汇心——情境导学,启发兴趣,汇聚心神;汇智——合作探究,互动助学;汇能——展示能力,点拨释疑;汇乐——当堂练习,收获快乐。
  五、水境力意,学校文化之象
  我校将校园的建设与学生的教育有机结合,成为“水境力意”物象化、诗意化的校园。走进校门,沿着“汇心路”,就能看到“滘心水韵”雕塑群,包括:假山水道,学生与张三丰对话的雕塑,上刻“思古通今”,“刚柔若水”,“文武汇力”等励志金句。“汇力园”中百草汇生,展现生态、健康,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太极馆”中展现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武术文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水德廊”,展现了滘心的历史文化、水文化,展现文明礼仪的故事、名言;“水诗廊”,展现了水乡诗歌、文学;“水艺廊”,展现了具有水乡风情的美术、音乐、书法作品。还有“汇智楼”、“汇健楼”,等等。校园弥漫水文化气息,体现一种精神的追求,凝聚一种精神的力量,成为师生的共同精神家园。
  学海无涯,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积累、夯实。源远流长,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条河,需要不断探索发展,拓宽加深,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的隐性价值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徐碧辉.《中国水文化精神》. 《文科教学》 1996,01期.
  [3]熊达成.《浅谈中国水文化的内涵》. 《文史杂志》,1992(2):34-35.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對我院中职本学生必修课程《工程力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研究,总结了在以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深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考核方法,给学生创造出更多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对工程力学课内实验的重视程度、听课效果得到加强,实验教学质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改革 工程力学实验 考核方法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期刊
【摘要】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而观察点的设定是课堂观察的关键,因此,围绕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和音乐学科特点,从学生学习维度出发设定切实可行的观察点,弥补了现行小学音乐课堂观察研究的空缺,为乡村小学音乐教学提供了教研借鉴,同时也引发了对如何全面提升乡村小学音乐教师课堂观察能力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课堂观察
期刊
【摘要】有机化学作为高等农林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学习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还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保研。在前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实行小班授课、定期开展“说课”研讨、录制MOOC视频、举办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及实行教考分离等举措着力推动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林院校 有机化学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立项编号: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动这一概念已然渗透到各行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广告学专业尤其平面设计是讲究实效性的学科,故其授教务必需要与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最后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平面设计人才。然而现在我国大部分开设平面设计教学的高校当中仍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平面设计授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要求,构建新的平面设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文章基于此
期刊
【摘要】 汽车制动系统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以为了保证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应当积极、努力实现汽车制动系统的制动无阻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制动失灵、制动不灵、制动发卡、制动跑偏四种汽车制动系统的常见障碍,并从汽车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剖析其故障出现的原因,最后再对每一个常见故障进行分析和提供排查的思路与方式。  【关键词】汽车制动系统 制动失灵 制动不灵 制动发卡 制动跑偏  【中图分类号】U4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PBL联合工作坊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取本次研究护理专业学生100例,时间为2016年5月18日至2017年12月2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PBL联合工作坊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教学。结果:观察组护理专业学生教学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值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取PBL联合工作坊教学,具体措施:  (1)教学准备阶段:①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197-02  机加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机械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院校机加实训教学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其弊端在于:不能实时记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操作问题及问题解决过程,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实训教学现场的监督和检查主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中的主导者,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尤其是对高校舞蹈教学而言,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是舞蹈能否优美呈现的基础,学生只有对舞蹈动作多加练习,才能做到连贯优美的将舞蹈表演出来。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舞蹈进行练习,教师也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目前支架式教学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应用比
期刊
【摘要】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学院教学安排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职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逻辑认知、思维拓展的主要渠道,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部分进行解析,以达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势,形成连贯循环的人才培養体系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学生 顶岗实习管理 实践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2-0236-01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协作者,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者、探索者、创造者和自我身心发展的参与者,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交互的“双主体”,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视界,通过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各主体之间实现“视界融和”,达成相互理解。我们不能用一个主体代替另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