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融合”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ytott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鼓浪屿作为福建厦门的一个小岛,因其特殊的历史和人文原因,岛上建筑独具一格,风格秀丽,形式多样,展现出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雕饰作为建筑艺术文化的精华,不仅展现了建筑构件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并在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生活与建筑本身高度地融合与统一,集中外化了建筑的精神和气质。本文试从鼓浪屿建筑中雕饰用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雕饰在鼓浪屿建筑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色。
  关键词:雕饰、材料、题材、文化成困
  鼓浪屿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它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南面,地处九龙江出海口,东临台湾海峡,背靠祖国大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鼓浪屿成为当时鸦片战争殖民者争抢发展的地盘,随着厦门被迫开放为“五口通商”口岸,殖民者先后进驻鼓浪屿。大使馆、商会、别墅、民宅等纷纷建立,岛上兴起了一段时间的建设高潮,逐步成就了当前鼓浪屿建筑独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鼓浪屿建筑除了具有内部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特点之外,更具特色的是其在选材、外观形式与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由于鼓浪屿建筑外观的装饰材料、雕饰形式各异,种类繁多,形象生动,引得诸多文人、建筑专家和游客等在此驻足观赏,其建筑包含了浓郁的艺术价值。
  鼓浪屿拥有百年的殖民历史文化背景,这一百多年的建筑活动促成了岛上建筑功能和类型的多样化:领事馆、学校、医院、教堂和大量的私人别墅、公馆及民用住宅等等。设计师和雕饰工匠利用了混凝土雕、石雕、砖雕等不同材料采用圆雕、透雕、浮雕和凹雕的雕刻手法,对建筑进行装饰,并在建筑物的柱子、柱头、窗楣、门楣、檐口、檐楣、穹顶、拱券等装饰部位,以及各楼层的水平线和建筑构件的横竖交接部位上进行集中刻画。设计师和雕饰工匠赋予了雕饰作品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图案和多元的装饰元素,增强了建筑的表现层次,传达了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更体现了鼓浪屿建筑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散发出特有的魅力和灵气。
  在鼓浪屿建筑中,常见的雕刻装饰有混凝土雕饰、石雕、少量砖雕。因选用材料不同,雕刻装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混凝土材料
  鼓浪屿的建筑外观雕饰除了传统的石雕、砖雕和木雕外,还有较大比重的混凝土雕饰。混凝土凝固后具有与石材相似的稳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具备雕饰工期短、可塑性强和造价低廉等优点,因此受到建造师和设计师的青睐。
  经过实地调研,20世纪初的鼓浪屿建筑混凝土雕饰,并没有采用当今流行的翻模技术,而是采用传统的做法:将水泥、砂浆和水以一定的配比,在材料凝结之前即进行塑造和雕刻,并不断加水使得混凝土不会快速凝固,整个过程包括初步打底稿、塑造基础形象、修正外形,以及深入刻画等几个处理步骤,根据雕刻形象的复杂程度,刻画过程有的要达到十天左右,最终才使得形象达到圆满和逼真的程度。在混凝土的处理上,设计师还掺杂了水刷石或者细海蛎壳,使得混凝土表层的视觉效果更为丰富。最后再通过透雕、浅浮雕和浅凹雕等手法处理,赋予建筑材质表面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混凝土雕饰常见于鼓浪屿建筑的门楼、窗户、柱子、山花、檐口、入口台阶等重点装饰位置(图1) “门楼”是建筑装饰的重点,其中门柱和门楣部位更是工匠们表达思想、装饰建筑的中心,展现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鼓浪屿建筑的门楼,大量采用了混凝土雕饰,粗犷的混凝土材质借助丰富的雕刻题材、繁复的雕刻形式及细腻的表达手法,以展现门面的大气和雍容华贵。
  2.石材
  福建南部盛产石材,鼓浪屿建筑中多采用花岗石和青草石,石材因其材料的稳定性及独特的气质特点,在建筑中得以重视。除了用于常见的建筑台基、柱础、墙裙等大部位外,石材雕刻还在门窗框、门楼柱子、窗柱及门楣、窗楣等小部位装饰中得以呈现。
  石材的雕刻一般经过选料、设计、出胚、细雕、磨等工序,泉州、莆田一带的雕刻师擅长石雕,匠师一直受到当地人尊重,他们一方面为了回馈这种热情,一方面为了展示才艺,不自觉地将极大的创作激情投入到细部装饰中,因此鼓浪屿石雕装饰集中体现出内容丰富,形式繁琐的特点。例如,笔山路9号的“奕足山庄”(图2),门楼上茂盛繁复的花草装饰,矮墙上大量的植物缠枝雕刻,楼梯的栏杆、柱头细腻精美,复杂繁冗接近西方洛可可装饰风格的雕刻,无不诠释着柔美和富有生命力的建筑形象。
  3.砖材和琉璃瓦
  在鼓浪屿建筑中至今仍保留有为数不多的砖雕和琉璃瓦饰,这些特别的装饰大都保留在现存的少量20世纪前闽南的传统古厝中,集中在鼓浪屿的中华路和海坛路一带。近代鼓浪屿建筑民居中亦出现了红砖墙面装饰,在相应的一些构件如门楼中,出现了与墙面相呼应的砖雕,如漳州路38号李家庄的中式门楼,顶部起脊挂瓦,红色砖雕采用浮雕的技法,既丰富了门楼形式,又与建筑外观相辅相成。
  琉璃瓦饰则在女儿墙,栏杆、围墙等细部装饰经常用到,有常见的盘花状,宝瓶状等制品,也是鼓浪屿岛上建筑的一大特色。
  三、鼓浪屿雕饰的装饰手法和艺术特点
  1.手法多样化
  岛上建筑文化的精华之一便是建筑外观的精细雕饰——浮雕,透雕、凹雕和圆雕是鼓浪屿建筑雕饰中常见的雕刻手法。透雕表达的内容轻盈飘逸,圆雕雕刻的对象生动丰满,浅凹雕和浅浮雕表现效果丰富低调而不呆板。这些附着于建筑外观上的雕饰,与建筑和谐统一,而精湛娴熟的技法结合细腻的装饰元素和装饰图案,又使得建筑生动且富有情感,呈现出建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升了鼓浪屿建筑的艺术价值。
  2.题材、内容多样化
  鼓浪屿建筑雕饰表现的题材丰富,内容多样。雕饰题材主要包括动物,人物形象、植物、水果形象、海洋元素等,基本涵盖了大部分东西方的雕饰题材和内容(图3、图4,图5)。
  东方的雕饰常以动植物的形象,来传达建筑的·隋感。如中国的吉祥乌兽包括貔貅,蝙蝠,麒麟、鹿,喜鹊,龙,凤等动物形象,以及蔷薇、松柏、梅花、兰花、竹子、莲花等植物形象等。如福建路4号的海天堂构建筑群的柱子,柱头雕刻图案为貔貅和卷草,寓意招财纳福(图4);又如安海路36号的番婆楼建筑正立面柱子雕刻着麒麟祥兽图案,寓意太平,祥瑞(图5)。   西方的雕刻多采用忍冬草、苕茛叶、丰硕果实、猫头鹰、天使等雕塑师衷爱的装饰形象。这些形象以丰富的层次、广泛生活化题材和象征的意义,体现了雕塑师对创作的热情以及建造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风格嬗变与交融。
  雕饰的风格形式多样化体现在具有东方的传统元素,同时混合了西方的建筑装饰元素和东南亚建筑元素,如西方的“蛋矛”“齿状”线脚、退层的雕刻处理方法、漩涡和曲线等设计元素均被运用在设计装饰之中,包括中国传统的“回形纹饰”“云纹”线脚也随处可见。装饰元素相互穿插,描绘了鼓浪屿特有的丰富多彩的建筑装饰景观。
  假设将建筑看成一个整体,将建筑比喻成人物,那么建筑的外部雕饰便是人物身上的服饰,服饰的样式和风格展现了人物的气质和内涵,即体现了建筑的精神和灵魂。鼓浪屿建筑雕饰作为鼓浪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特定的装饰功能外,还展现特定历史,人文背景下的时代文化特征,反映了特定时代下设计师的思想、和建造者的喜好及民众的审美情趣等。
  四、鼓浪屿雕饰的成因
  在鼓浪屿一百多年殖民殖民化背景下,鼓浪屿也持续进行了近百年的建筑活动。期间,大量的领事馆、教堂、学校等建筑,以及到后期的华侨建筑,形成了鼓浪屿特有的建筑风貌。因此,鼓浪屿建筑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特点,多数建筑吸收了西方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如巴洛克风格、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风格等。各类建筑中雕饰的题材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与鼓浪屿当时的历史和人文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首先,鼓浪屿建筑的多样性受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的建筑师大多注重建筑形式的新、奇、美,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不讲求固定的形式,对不同国家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并进行自由拼凑和组合”是当时建筑折衷主义思潮的特点。鼓浪屿建筑风格的五花八门及雕饰的多样性,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其次,鼓浪屿殖民中期西方建筑文化的强行输入与传播,逐渐受到当地建筑文化的排斥,纯粹西方建筑的模式在鼓浪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包括设计师、工匠,建筑材料等,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地域特征,在雕刻装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西方的装饰图案和东方特有文化寓意的中式装饰题材的结合;在建筑材料上,则体现在用当地材料表现西方建筑装饰特点的做法,如选用水刷石、或海蛎壳作为雕饰面层用材。在建筑风格及建筑装饰上,出现了典型的地域特点。再次,殖民后期,海外华侨归国发展或定居,在参与鼓浪屿的建设过程中,为了彰显他们在国外经商的见识或者财富,大力兴建土木。他们带来的西方建筑风格的设计图纸,在被理解、消化、吸收、改进的过程中,夹杂着建造者报效乡土的热忱,形成了整个鼓浪屿地区建筑风格的一种特有模式。
  鼓浪屿建筑雕饰经历了早期西方建筑雕饰的洗礼之后,进入到对西方建筑文化从“排斥”到“改造”,从“不自觉模仿”到“主动吸收和模仿”的过程。岛上建筑文化和雕饰文化呈现出不断变化、融合的趋势,表现在各种东西方装饰元素、装饰题材、装饰材料彼此之间相互结合、相互穿插、相互渗透。一幢建筑里面既有闽南当地材料,也有引自西方或者东南亚的材料,不同雕饰风格常常在同一建筑物中出现,显得别致又新颖。这种“亦中亦西”“百花争鸣”的雕饰特色,展现了鼓浪屿建筑文化在与多元文化的较量和影响下,由嬗变到交融的演化历程。
  五、总结
  鼓浪屿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岛上特有的文化气象,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新风貌,具有极高的建筑历史和艺术价值。其雕饰选材、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东西文化冲突、碰撞、包容的产物,体现了建筑与装饰、点缀的嬗变与交融。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鼓浪屿建筑雕饰的选材,形式、风格均有较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它有助于当代设计师跳脱出固有的建筑风格和思维定式,在跨区域甚至是全球建筑装饰中,寻找创作和设计的灵感,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具时代特色的建筑装饰作品。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墓集中发现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中西部地区,其中,高台、酒泉、敦煌地区的壁画墓和画像砖墓不仅最为集中,而且数量最多,时间延续最长,在我国古代壁画和画像砖艺术中独树一帜。高台骆驼城魏晋墓葬出土的以神话、农业、牧猎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为题材的壁画砖,用笔简洁,线条随意潇洒,用色也极为简练朴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开发、民族融合、丝绸之路畅通的历史画面及画像砖从中原到河西地区的
艺术家的个性是天生的秉性和环境影响的结果,艺术家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的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因而对情感的理解和投射趋向也就不尽相同。  雕塑艺术家孙家彬出生在旧中国,经历了日伪铁蹄下的东北那血雨腥风的岁月,心中自然涌动着对“自由”“幸福”“国家”的渴望,这种生存经历对于他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是起到主导性作用的,这种生存过程也是形成他心理趋向与价值选择的过程,作为艺术家他把这种心理趋向凝结、升
一、奇珍室收藏链的状貌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封建贵族和领主们开始热哀于将新奇的大干世界藏于一己之私室。因所藏之物包罗万象,繁杂有趣而得名奇珍室(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从字面上看,奇珍室似乎在追寻前科技时代的奇特之物和珍稀玩意儿。如钱币,人类头骨,动植物标本,机器人等。德国艺术史家布雷德坎普在对五花八门的藏品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奇珍室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区域—古代雕
[摘 要]学界一直认为《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逃避和反抗,最终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失败,格里高尔变形与否,都摆脱不了其死亡的必然性:其变形是合理的变形,其死亡是合理的死亡。从格里高尔的死亡里我们能看出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情结和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关键词]变形;必然性;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
过去500多年来,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三世的尸骸(他于1485年在一次战役中身亡)一直下落不明。2012年,一具人骨架在英国莱斯特一座停车场被掘出。2013年2月,考古学家经DNA鉴定证实它属于理查德三世。然而,这还不是这位国王的终点——人们仍在对他的遗骸应该葬在哪里争论不休。  死了也不得安歇的名人远不止理查德三世一人。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遗体不幸被砍、被偷、跨洋过海长途折腾,甚至装进箱子当凳子用。现
[摘 要]政府行为可分为“自利”行为和“他利”行为两种现代政府是“自利”行为和 “他利”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时代以及现阶段的政府,“自利”行为比较强大,而与之 相对应的“他利”行为表现不足,所以形成政府行为的不对称性和非均衡性根据“自利” 和“他利”的动力基础不同,公民精神的成长是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外在推 动力   [关键词]政府行为;公共服务;公民[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栏目主持:李冰  本期主题:传统雕塑“时代转换”说  原始社会,先民砸石打磨,抟泥烧陶的行为,就是造型“雕”和“塑”的最初表现,映现着那时代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以实用和美观为先导,中国雕塑艺术产生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无论是陶彩泥塑、竹木牙雕,还是凿石琢玉、冶铁铸铜,以其丰富的造型经验和美学内涵,映射着人类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对理想与现实的欲望。  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文明与华夏传统相交融,社会也随之变
“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也展示了中原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文明古都之一的郑州,决心把自身打造成现代文化大都会的意志和具体实施的宏伟方略。仿佛令人依稀听到了3600年前古老商都重新崛起于东方大地的坚实足音。  “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国内应征作品700余件,国外100余件,经过遴选,最后评选出56件作品参展。同时特邀28位国内著名雕塑家
大塚康生(1931-2021)日本动画师  大塚康生去世没出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悼念,但宫崎骏一定更寂寞了。2018年4月高畑勋去世后,宫崎骏从东映动画公司时期起就合作的前辈就所剩无几了。  2021年3月15日,在东京池袋举办的东京动漫节颁奖典礼上,吉卜力工作室的负责人铃木敏夫宣布了大塚康生过世的消息,他说:“大塚康生先生在今天早上离开了我们,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天。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照顾,愿他安息。”
[Anthony Stones FRBS]撰稿冯向红[Lily Feng]翻译    “艺术有着自身魅力的感染力……她给人以感动、启示和深思……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和社会的评判,还需要与包括种族主义的偏见在内的因素做斗争……”(摘自I·沃特斯2005年演讲)    I·沃特斯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左翼社会党主要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之一,他于1930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的Solihull地区,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