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图书漫谈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r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玉器收藏的不断升温,关于玉器鉴定、收藏的各类书籍越来越多,玉器图书良莠不齐的现象严重,出现了许多“伪书”。笔者曾在一家博物馆的书店里看到数十种这样的书籍,坦白地说,这些书称得上是印制精美,装帧优良,但打开一看,瞠目结舌,许多明显的假玉被冠以红山、良渚、商周、战国、汉代等等,许多书甚至满篇伪器。再看著者,除一些不知名而自封专家的人外,还有一些文博名流大名如斗地赫然挂在书前。这些书如被古玉爱好者买去作为收藏参考的话,后果可想而知,潘家园地摊满地的假玉可能均会被当作真品捧回家去,轻者上当受骗,重者倾家荡产。
  故鉴定收藏古玉,看正规、科学的书籍已到了正本清源的地步,迫在眉睫。读者对此一定要火眼金睛,不要轻信所谓名家所著、主编,甚或专家做序。否则,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的玉器市场不仅要被那些多如牛毛的伪古玉拖垮,也会被这些铺天盖地的伪劣书籍打垮。
  在此列举一些就笔者所见在古玉研究、鉴赏、收藏方面较为正规的书籍,以飧读者。
  
  图录类书籍
  
  首先是全集类:
  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6卷,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此书是较早的一套全集类大型图录,包括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考古发掘及博物馆收藏的较为重要的玉器。以时代为序,学术价值较高。现市场上已难觅踪迹,不过2005年出版社又将图版缩小,编为三册,再版印刷,可做参考。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它是目前较为全面介绍各省考古出土历代玉器的一套大型图录,约4000余幅玉器照片,其中不乏近年新出土而首次发表的图版,收罗较全,可作为古玉研究、收藏最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
  其次是分类图集,主要包括各地区、博物馆的考古出土品和玉器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上、中、下三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6年。为目前收录北京故宫藏玉最多的一套书。
  《海外遗珍——玉器一、二》,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印行,1986年。收集了欧美各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400余件,但因发行较早,许多为黑白图片。
  安徽省文物局主编《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4年。此书有不少器物的微痕照片和拓片,对古代治玉技术研究有一定帮助。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文物出版社,1997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及南京博物院联合主编《良渚文化玉器》,文物出版社、两木出版社,1989年。收录了江、浙、沪三地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图片精美,是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不可缺少的一本经典之著。
  安徽省文物考古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较为系统地发表了安徽史前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
  殷志强、丁邦钧主编《东周吴楚玉器》,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发行出版,1993年。主要收集发表江苏吴县严山出土的吴国玉器窖藏,河南淮阳平粮台、淅川徐家岭、安徽长丰县等地出土的楚国玉器,图片质量精美,细部纹饰较多,但可能市场上已难以见到。
  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编《汉广陵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将扬州地区出土的汉代广陵国玉器进行了整理发表。
  刘云辉著《周原玉器》,中华文物学会出版,1996年。汇集了陕西西部周原地区出土的西周玉器以及作者对此的一些研究成果。
  刘云辉主编《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年。囊括了近五十年西安地区出土的北周隋唐玉器精品。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编《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收集了上海地区出土的唐宋元明清玉器150余件,对研究鉴定唐以后的玉器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外还有《中国玉器鉴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吴国王室玉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北京文物大系——玉器卷》(北京出版社2002),《三门峡虢国女贵族墓出土玉器》(香港众志美术出版社2002),《杭州古玉》(文物出版社2003),《洛阳古玉图谱》(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滇国玉器》(科学出版社2003),《新见古玉真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西安文物精华——玉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红山玉器》(远方出版社,2005),《殷墟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金沙玉器》(科学出版社2006),《贞石之语——先秦玉器精品展图录》(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等等,书籍较多,无法一一列举。
  
  研究类图书
  
  从1996年在济南召开第一届古玉学术研讨会开始,十年期间国内外召开了多次关于玉器、玉文化、玉学的学术研讨会。正是这一次次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将中国玉学、玉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中国市场目前的玉器热是和这一次次会议,一次次古玉研究者、爱好者、收藏者的参与分不开的。而每次会议的论文集则记录着中国玉器、玉文化、玉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杨伯达主编《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紫禁城出版社1998),《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1),《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紫禁城出版社2002),《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续编》(紫禁城出版社2004),《中国玉学玉文化论丛三编》(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上海博物馆编《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于明主编《庆祝杨伯达先生八十华诞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献类工具书
  
  古玉文献类材料最主要的一本汇编是桑行之等编的《说玉》,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收录书籍、论文约44篇。可以说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元代至民国研究古玉的各类文献。虽然从图谱上看有许多玉器可能也为当时的仿古玉和伪古玉,但其中记录的关于明清时期一些收藏鉴赏古玉者的心得体会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之处。例如对古玉的盘玩,沁色变化的感受恐怕只有亲自戴过,摸过,养过古玉的人才写得出来,读出前人这种真正赏玉、爱玉的心情对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收藏热应是一种启示。
  在中国玉器研究史回顾与展望方面做的较为全面的一本书是张明华所著的《中国古玉——发现与研究10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它是一百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客观记述、总结和评价,图文并茂,较为严谨,对玉器研究者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朝洪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年。此书资料截止到2000年,是目前关于玉器最全面的资料文献与研究文献的索引汇编。对玉器研究者而言十分有用。
  
  通俗类读物
  
  这类书籍目前出版最多,但精品实在不多,目前见到较为严谨的读物主要有:
  杨伯达著《古玉史论》(紫禁城出版社1998),《传世古玉辨伪研究》(香港三余堂2004),《巫玉之光——中国史前玉文化论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杨伯达谈玉》(紫禁城出版社2006)。
  那志良著《中国古玉图释》,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90年。此书以器为纲,将中国历代玉器分为十三大类,详细介绍每种器型的源流、纹饰、造型特征,是一本研究古玉器物学的专著,对收藏爱好者与研究者而言十分裨益。
  张广文著《中国玉器鉴定与欣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中国玉器真伪识别》(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张广文谈玉器》(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卢兆荫著《古玉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殷志强编著《中国古代玉器》,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张尉编著《古玉真赝对比鉴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尤仁德著《古代玉器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此书作为“通论”兼“史论”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中国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近8000年玉器发展的全过程。
  古方编《冰清玉洁——中国古代玉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中国古玉器图典》(文物出版社2007)。
  
  以上只是选取一些目前市场上还基本能看到、买到的专门玉器图书介绍给大家,一些分散在各种文物图录、考古报告、期刊杂志等文物类书刊中的玉器介绍及研究性文章也不少,如《中国文物精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文物天地》、《国宝大观》、《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期刊杂志中也会出现一些以假乱真的玉器,有些甚至是发行量极大的刊物,读者应该提高警惕,不要人云亦云。
  对于刚刚玉器入门者,识别真假参考书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看书中图版是否用的是科学考古出土品和博物馆收藏品,如果是个人收藏或不注明图片上玉器具体出土地点的,则要细细斟酌。二是要看出版社,一般专门文博类图书出版社的书籍较好,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许多书值得商榷的部分也多。故我们不仅要学会鉴别假玉,也要学会鉴别假书、劣书,共同把中国的玉器市场引向健康有序的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真真假假的南朝石佛像    除南京栖霞山石窟是现存南朝开凿的石窟外,南朝单尊的佛像在四川成都地区从清末迄今不断发现。早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在成都西门外万佛寺遗址即出土了百余件石佛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成都西北茂汶县还出土了一件南齐永明元年(483年)西凉比丘玄嵩造像碑,可说是目前发现有纪年的最早的南朝石造像。1937年、1953年、1954年又从万佛寺遗址出土了两百余件石佛像。现分藏于四川
期刊
小印章大市场    出人意料,进入2007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新一年的首轮热潮被小小的印章夺得先机。  1月份里,地处江南腹地的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于13日推出的一场印章专拍,以及22日北京中国寿山石研究会举办的一场百枚田黄石展,将中国印章的收藏热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泠印社的“犀象印萃”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被业内人士称之“有史以来,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印章艺术品专场”,之所以敢言“最”,主要
期刊
明清时期新疆南部地区流行着一种扎经染色织物——艾迪莱斯(Adelis Silk),它图案多样,色彩艳丽,已成为新疆的标志性织物。艾迪莱斯又称舒库拉绸,是中国的维吾尔族和中亚一带民族装饰用的,用扎结染色经线以平纹或斜纹织成的经面丝织物,又称和田绸。花形纹样是根据维吾尔民族服装需要而设计,大多为长方形或其他几何图案。生产中往往采用球径整经的方法,并根据花形在经丝束上包覆防染材料,而后将染有色段的丝束按
期刊
在甘肃秦安王家阴洼出土的彩陶中有一被称之为猪面纹的彩陶瓶,红陶,黑褐色彩绘,二方连续式的图案神秘美观,显然是某种纹饰的抽象图案。而其显著之处在扁平的椭圆中着两大墨点,类似猪鼻的形象,因而被称为猪面纹。今年是农历丁亥年即猪年,有关猪的传承在我国历史久远,借此机会谈谈这件彩陶瓶。  猪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曾占有重要地位。浙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刻画有猪纹,形象接近野猪;东北红山遗址出土了玉猪龙;大汶口文化的
期刊
米点山水,自米元章(1052—1107)、米元晖(1086—1165)父子在北宋创制奠基以来,南宋并无画家明显承继发扬。其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南北两宋的美学最高指导原则,仍在“格物致知”,也就是在“客观刻画自然形象”上下工夫。山水绘画语言的运用,仍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下,维持百分之五十尊重“造化”,百分之五十尊重“心源”的平衡状态之中。对于米点山水这种可以“因笔生笔,缘墨生墨,以墨造
期刊
明清家具的收藏和研究以硬木材质一枝独秀,而与之占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漆饰家具却鲜有人关注,以至精品多流出境外,难觅踪迹了。  漆饰家具全称为“大漆髹饰家具”,是漆器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德祥先生在《张说木器》中谈到:“我国最早的优秀家具就是漆器。明式家具的有些典型做法就是在漆家具的造型基础上形成的。”笔者赞同这一观点,同时也认为,研究和揭示漆饰家具在明清时期的演变过程,对于推定明式硬木家具在明清时期的
期刊
顾绣,以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顾名世起始著称。据徐蔚南《顾绣考》记载:“名世曾筑园于今九亩地露香园路,穿池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园。故世称其家刺绣为露香园顾绣,或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为露香园绣”。顾绣先后涌现了缪氏、韩希孟、顾兰玉等名家,成为中国刺绣史上自宋代以后又一座高峰,代表了闺阁绣的最高水平。  南京博物院为中国博物馆之重镇,以收藏大量瓷器、书画精品而声名远播。而
期刊
一个骄阳吐火的下午,记者如约来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宿舍区,按响一个普通单元的门铃。“铛铛、铛铛”两声清脆的铃声过后,门开了,一个面容清秀、身材瘦削的老太太手扶着门,正待发问,记者赶紧自报家门。“噢,你们来了,快进来吧!老头子,来客人了!”老太太笑着招呼我们进屋,虽然岁月的雕刀在她脸上刻下衰老的印迹,但我们还是很准确地判断出这个老人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对象——共和国第一代女摄影家、原中国女摄影
期刊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战国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两大重点板块。印章作为艺术品收藏发萌于唐宋之时,史书记载唐初大书法家虞世南书写《孔子庙堂碑》后,太宗赐其东晋王羲之黄金印堪为早期藏印之例。明清伴随印章艺术的全面复兴,古印收藏蔚然成风,藏印逾百至千者不可胜数。印章收藏成为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收藏门类。  明代古玺印收藏有顾从德、郭宗昌、杨元祥、范大澈四大家。其中顾氏集印1700余方,编成《集古印谱》,直接滋
期刊
收藏难,难在辨伪识真。鉴定专家之间、收藏者之间、书画家与鉴定专家之间,就一件物品的真假经常发生口舌和笔墨之争,使得收藏人一头雾水,慨叹鉴定市场的混乱、险恶。我便是其中的一位。  由于喜爱古代玉器,想验证近年来鉴别能力的高低,近日,我挑选了二件藏品,并请国家权威鉴定单位和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玉器专家分别就玉质、沁色、年代等进行了识别,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两件玉器的具体特征如下:  出廓璧,高23.5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