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仕坤,1970年生于广东梅州蕉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解放军书法创作院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原广州军区政治部群工局局长,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书法家,国家美术师,先后荣立三等功10次。主攻行、隶书,旁涉草、篆,尤工小楷。曾获国家文化部主办的政府最高奖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获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奖)、“全军第三届书法艺术展”一等奖。入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精品集》、《中国当代杰出青年大典》。
“艺术是否讲究天赋?在我看来,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利用。”丘仕坤认为,既然上天给予他艺术的天赋,他绝不会付之阙如,弃之如敝。
痴爱入道 军魂锻造
丘仕坤表示,与其他的艺术家相比,他的从艺过程是比较独特的。“我的家庭非书香门第,如果不是上苍赐予我艺术细胞,我可能不会走上艺术的道路。”少年时代,物质匮乏,丘仕坤不曾接触多少正儿八经的书法教材。一次,他在山上祭祖,看到祖先的碑刻,瞬间犹如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这些刻在墓碑上的文字,也就成为了丘仕坤接触书法的第一批教材。
“现在看来,这些字体缺乏艺术美感,但是对于当时幼小的我而言,碑上的字体透出的沧桑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除了碑刻上的文字,丘仕坤看到乡亲写的对联和帖子,优美的线条、有力的笔触令他为之着迷。“一个人拿起毛笔书写的时候,他的神情是那样的幸福和喜悦,他的状态是那样的从容和淡定,这就是艺术给予人的一种幸福感和和谐感,这是我走上艺术道路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获得这些感觉。”
除了书法,少年丘仕坤对绘画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最终,丘仕坤走上了书法的道路。丘仕坤认为,相比书法,绘画的工序更为繁琐,“尤其是彩色颜料,一旦运用不当,跟涂鸦无甚区别。书法则不一样,一笔一纸即可,简约易行。”更重要的是,书法具有实用性,“不管是几个字的对联,还是洋洋万言的文章,字体必须写得好看,才能让人看得明白。书法首先具有实用性,然后才是艺术性,这也是我对于书法艺术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一生的际遇,总是在变化中得到呈现。真正让丘仕坤的技艺得到质的飞跃,还是在军旅生涯。热血男儿,报国从军。青年丘仕坤来到了部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视野更加开阔,他得以阅读更多论述书法艺术的报刊、书籍,接触更多高水平作品。军旅生涯,异常艰苦,但丘仕坤始终并没有松开手中的笔,“时间如同海绵,挤挤还是有的。”他分秒必争地苦练书法基本功,不放过任何一次参加书法比赛的机会。
没有物欲横流,没有丝竹乱耳,只有艰苦的军事训练、刻苦的书法创作,这种看似枯燥重复、实则充实幸福的生活节奏,一步一步造就了今天的丘仕坤。在艺术的海洋中,他心无旁骛,行稳致远。
客家文化 古风书香
丘仕坤是客家人。客属文化的基因精髓深深地镶嵌在他的艺术个性当中。按照他的说法,客家文化能够屹立于广东文化之林,自有其独到之处,客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基因的——分别是“红色基因”和“文化基因”。
丘仕坤表示,革命年代的粤东地区一直就是战略要地,很多浴血战斗都曾发生于此,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当地播洒了革命种子和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红色基因”。“我们浓厚的家国情怀,都是红色基因的延续。“
客家人多是北方士族迁徙南下的后裔,精神上带有古代中原文化的传承,崇文重教;同时,险棘的山地丘陵生活环境造就了拼搏奋发的族群秉性,也激发了向外开拓发展的灵感和勇气。“我们的文化,更类似于海洋文化——走向海外,冒险外延,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回馈乡梓。因此,客家文化纯天然具有一种敢闯敢拼、勇于进取的精神内核,在我看来,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基因。”
丘仕坤认为,身为客家人的他,有义务去弘扬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使之传承百世。“为了在家乡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我这些年花费了不少心力,平心而论,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于宣传我们客家文化,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乡亲们常常盛情难却,丘仕坤也不负胸中所学,应邀在家乡各个景点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所有的工序,我都严格把关,牌匾和石刻上的题字,我必须亲自到场勘察、定调、施举。我希望能达到一种最佳效果就是:古风荡漾乡邦,处处洋溢传统。”
丘仕坤愿景,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引进众多名家艺术作品,“为家乡引进一百幅乃至上千幅艺术家作品,此事如今已经有了进展,但离我心目中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要为之不懈努力!”
文武兼济 笔戈并举
军旅岁月是丘仕坤艺术生涯浓重的一笔,对此他充满炽热感情。“我中学毕业后参加军旅,军营就是我的大学。军营如同烘炉,锤炼出一颗颗真丹。”
乍一看来,严肃、纪律性极强的军旅生活,跟豪逸飞扬的书法艺术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丘仕坤表示,其实这都是误解。“历史上不少书法名家,都是行伍出身。最典型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他们既是军事家,又是书法名家,所谓‘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檄文’,文武兼备,毫无冲突。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阳刚的气度,正大的气象,敦厚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力量。艰苦的军中生活,给艺术家带来跟和平时代养成的精神气质不一样的豪迈气度,作品能够进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超然之境。”
為了练习书法,丘仕坤用尽一切条件,读军校时,因为没有练字的地方,丘仕坤只得捧着装满水的脸盆,在寝室的水泥地板上尽情挥洒“笔墨”。中午时分,别人都在休息,丘仕坤抓紧时间练习书法。正是这种痴迷般的刻苦练习,使丘仕坤的书法水平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我很幸运,在外部条件比较困难的阶段,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丘仕坤回忆,考虑到自己的艺术特长和特殊成绩,部队领导安排专门的房间供他学习。市内的一些书法比赛、展览活动,丘仕坤也在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参与。“能在部队这种紧张严肃的地方,得到机缘接触艺术,我觉得非常难得。兴趣与钟爱,使书法成为了我的才能,而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给予我更多的机会,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成长。”
“艺术是否讲究天赋?在我看来,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关键在于如何发掘和利用。”丘仕坤认为,既然上天给予他艺术的天赋,他绝不会付之阙如,弃之如敝。
痴爱入道 军魂锻造
丘仕坤表示,与其他的艺术家相比,他的从艺过程是比较独特的。“我的家庭非书香门第,如果不是上苍赐予我艺术细胞,我可能不会走上艺术的道路。”少年时代,物质匮乏,丘仕坤不曾接触多少正儿八经的书法教材。一次,他在山上祭祖,看到祖先的碑刻,瞬间犹如走进一个全新的天地。这些刻在墓碑上的文字,也就成为了丘仕坤接触书法的第一批教材。
“现在看来,这些字体缺乏艺术美感,但是对于当时幼小的我而言,碑上的字体透出的沧桑感,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除了碑刻上的文字,丘仕坤看到乡亲写的对联和帖子,优美的线条、有力的笔触令他为之着迷。“一个人拿起毛笔书写的时候,他的神情是那样的幸福和喜悦,他的状态是那样的从容和淡定,这就是艺术给予人的一种幸福感和和谐感,这是我走上艺术道路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获得这些感觉。”
除了书法,少年丘仕坤对绘画同样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最终,丘仕坤走上了书法的道路。丘仕坤认为,相比书法,绘画的工序更为繁琐,“尤其是彩色颜料,一旦运用不当,跟涂鸦无甚区别。书法则不一样,一笔一纸即可,简约易行。”更重要的是,书法具有实用性,“不管是几个字的对联,还是洋洋万言的文章,字体必须写得好看,才能让人看得明白。书法首先具有实用性,然后才是艺术性,这也是我对于书法艺术情有独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一生的际遇,总是在变化中得到呈现。真正让丘仕坤的技艺得到质的飞跃,还是在军旅生涯。热血男儿,报国从军。青年丘仕坤来到了部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视野更加开阔,他得以阅读更多论述书法艺术的报刊、书籍,接触更多高水平作品。军旅生涯,异常艰苦,但丘仕坤始终并没有松开手中的笔,“时间如同海绵,挤挤还是有的。”他分秒必争地苦练书法基本功,不放过任何一次参加书法比赛的机会。
没有物欲横流,没有丝竹乱耳,只有艰苦的军事训练、刻苦的书法创作,这种看似枯燥重复、实则充实幸福的生活节奏,一步一步造就了今天的丘仕坤。在艺术的海洋中,他心无旁骛,行稳致远。
客家文化 古风书香
丘仕坤是客家人。客属文化的基因精髓深深地镶嵌在他的艺术个性当中。按照他的说法,客家文化能够屹立于广东文化之林,自有其独到之处,客家文化能够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基因的——分别是“红色基因”和“文化基因”。
丘仕坤表示,革命年代的粤东地区一直就是战略要地,很多浴血战斗都曾发生于此,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在当地播洒了革命种子和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红色基因”。“我们浓厚的家国情怀,都是红色基因的延续。“
客家人多是北方士族迁徙南下的后裔,精神上带有古代中原文化的传承,崇文重教;同时,险棘的山地丘陵生活环境造就了拼搏奋发的族群秉性,也激发了向外开拓发展的灵感和勇气。“我们的文化,更类似于海洋文化——走向海外,冒险外延,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回馈乡梓。因此,客家文化纯天然具有一种敢闯敢拼、勇于进取的精神内核,在我看来,这就是客家人的文化基因。”
丘仕坤认为,身为客家人的他,有义务去弘扬客家人的精神文化,使之传承百世。“为了在家乡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我这些年花费了不少心力,平心而论,这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对于宣传我们客家文化,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乡亲们常常盛情难却,丘仕坤也不负胸中所学,应邀在家乡各个景点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所有的工序,我都严格把关,牌匾和石刻上的题字,我必须亲自到场勘察、定调、施举。我希望能达到一种最佳效果就是:古风荡漾乡邦,处处洋溢传统。”
丘仕坤愿景,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引进众多名家艺术作品,“为家乡引进一百幅乃至上千幅艺术家作品,此事如今已经有了进展,但离我心目中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我要为之不懈努力!”
文武兼济 笔戈并举
军旅岁月是丘仕坤艺术生涯浓重的一笔,对此他充满炽热感情。“我中学毕业后参加军旅,军营就是我的大学。军营如同烘炉,锤炼出一颗颗真丹。”
乍一看来,严肃、纪律性极强的军旅生活,跟豪逸飞扬的书法艺术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丘仕坤表示,其实这都是误解。“历史上不少书法名家,都是行伍出身。最典型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他们既是军事家,又是书法名家,所谓‘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檄文’,文武兼备,毫无冲突。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阳刚的气度,正大的气象,敦厚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力量。艰苦的军中生活,给艺术家带来跟和平时代养成的精神气质不一样的豪迈气度,作品能够进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超然之境。”
為了练习书法,丘仕坤用尽一切条件,读军校时,因为没有练字的地方,丘仕坤只得捧着装满水的脸盆,在寝室的水泥地板上尽情挥洒“笔墨”。中午时分,别人都在休息,丘仕坤抓紧时间练习书法。正是这种痴迷般的刻苦练习,使丘仕坤的书法水平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我很幸运,在外部条件比较困难的阶段,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丘仕坤回忆,考虑到自己的艺术特长和特殊成绩,部队领导安排专门的房间供他学习。市内的一些书法比赛、展览活动,丘仕坤也在领导的支持下积极参与。“能在部队这种紧张严肃的地方,得到机缘接触艺术,我觉得非常难得。兴趣与钟爱,使书法成为了我的才能,而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给予我更多的机会,让我得到更多的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