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实践的感悟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iy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唱,顾名思义是集体的声乐艺术,以完美的音响平衡感和层次感,诠释音乐的内涵,传递情感。合唱艺术在我国发展已有近百年,其丰硕的艺术成果使我国历史音乐文化更加璀璨、辉煌。然而,在合唱艺术事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合唱教师都忽略了合唱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关键词:合唱 合唱教学 感悟 寓教于乐
  在2014年3月16日我有幸聆听了我国著名指挥家陈国权、曹丁、李西林教授的“中国西部合唱指挥培训班”。①他们教授合唱课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寓教于乐”。以其幽默的语言,艺术性的肢体,强烈的舞台感染力,仿佛每个人都沉醉在合唱殿堂、歌的海洋里。这些“艺术课”对笔者今后的合唱实践教学有了很多感触、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懂得了“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所谓“寓教于乐”其基本涵义是“乐学”,是教师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享受的过程。②当前中国合唱艺术日趋于大众化、生活化,很多合唱团体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于非专业的合唱团体培训就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正确的授课方式,“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则更迫在眉睫。
  一、合唱艺术的生活化
  合唱艺术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他记录着历史生活的点点滴滴。马革顺曾经说过:“从浩如烟海的中外合唱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为人类社会记述了历史的真实,呈示了心灵的企望,表达了精神的寄托,反映了真实生活的斗争和对人类理想的追求。”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大众的生活也从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慢慢转化到对精神生活积极追求的层次上。他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表达他们精神情感,讲述真实生活的精神媒介。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在潜移默化中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展。当然,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合唱艺术他的群体性恰恰符合社会生活的潮流。无论是农村、城市,还是公司、学校,都纷纷组织或培训合唱团体,对于娱乐身心、净化心灵、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寓教于乐”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合唱是一种集体性艺术,它要求各个声部协调配合,每一句的节奏都要毫无瑕疵的衔接在一起,这也是有难度的。那么,怎么才能把这些枯燥的音乐知识让大家欣然接受呢?要想把这些难题都解决,仅仅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懂得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使教育主客体都能在一个融洽、和谐、愉快的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就更加重要了。这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的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样才算“合格的老师”呢?很多人会认为是具有强硬的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合格的老师。却恰恰忽略了一些教学方式,这个必要的传输媒介。合唱教学就像是艺术创作。教师就是“艺术家”,合唱队员和合唱作品是“艺术材料”,教学方式是“艺术语言”,怎么样才能整合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呢?仅仅靠专业素质强硬的“艺术家”是远远不够的。法国著名作家乔治·桑就曾经说过:“……一个艺术家,如果他仅仅是个艺术家,不是软弱无力的庸才,便是趋于极端的狂生。”④这就需要一种“艺术语言”把“艺术材料”加以汲取、整合,完整的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方式正是我们极其需要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也曾说过:“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⑤古人的这些思想觉悟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三、合唱实践课的感悟
  笔者曾为中小学合唱团、企事业单位合唱比赛、老年歌舞团等等做过合唱培训。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启发很大。下面就谈谈我的亲身体会:
  在2014年春我曾应邀去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为一个老教工歌舞团做合唱培训。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0以上,年长的90多岁的老者。由于时间问题,课安排很满,每天上下午各两个小时,连续四天。对于这些老人来说听最大的挑战是身体能否吃得消,更不能保证每一节课都能全神贯注。根据这个团体的特点,我做出了主动调整。首先我丰富了自己的肢体语言,使每个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其次丰富的表情语言,以便带动大家的积极性;再次把音乐形象生活化,使每个音乐形象都尽可能的成为曾经的他们。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亲切,使教与学在内容上达到了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与压力感。
  下面就以电影上甘岭《我的祖国》合唱曲为例:
  为什么要选这首歌作为教学课程呢?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都经历过那个时代,甚至有的老人参加过那场战争,所以对于音乐形象的理解与歌曲情感的把握都更加容易。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他们的记忆,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亲切、真实,使学习者更加享受教学的过程,愉悦学习知识,这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首歌只有一段旋律,却有三段词。无可非议,三段词的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稍慢、优美、亲切地,这三个词,这是整首歌曲概括的情感表达方式,是通往整个曲子的情感深处的窗口,就像人的眼睛是通往心灵的窗户一样。
  接着,我们要分析旋律的走向,这句旋律整体走向成波浪式,第一句旋律整体向上,后一句整体向下,加上旋律上行渐强下行渐弱的一般规律,唱起来给人以悠扬婉转之感,强弱交叉对比鲜明,更加有助于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但是在课堂上的表达要更加生动、生活化,起音就像是轻轻地推动摇篮的感觉,用气息把声音慢慢推出来,这样就符合老人们的生活体验,使之更加容易把握音乐形象。
  然后,我们还要注意一些音乐标记符合,如这句的连音线,这就要求唱的连贯。   最后我们还要分析歌词,歌词在歌曲中是灵魂所在,他可以更加细腻地刻画音乐形象,更加直观地呈现音乐形象,使歌唱者更加容易把握其音乐形象。对于作曲家来说一般都是以词谱曲,这都说明了分析歌词的重要性。我们首先看第一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个“河”是“祖国之河,家乡之河”。这使我们志愿军战士思国思乡之情冉冉升起,加上旋律的上行,由弱到强的歌唱处理时,以“轻推摇篮的感觉”起音,随着思念之情冉冉升起渐强处理,使音乐与情感浑然一体。后一句的音乐形象有风、稻花,但所强调的确实“香”。香是用来闻的,所以声音肯定是减弱处理,如果声音过大,就会破坏“香的意境”。
  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为了讲课而讲课,一些课外的幽默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完全集中极力的去听完整节课。所以,如果你发现有人疲惫、厌倦的时候,你就可以为教学过程添加一些必要的外在因素,这就是“幽默”。前面说到,寓教于乐就是让学习者快乐的学习。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只是靠生动的语言表达是不够的。长时间大家会出现审美疲劳。这就需要幽默的肢体语言,或是教学过程中的幽默点来转化大家的精神注意,消除疲惫,重新唤醒审美思维,让学习者忘记疲惫,享受课堂。
  四、结语
  对于“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的认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言而喻“寓教于乐”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当前教育事业,“灌输式”的教学应该值得我们反思,“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应该受到重视,不能一味的“让学”。而是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变成“自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亲切、生动,教学氛围呈现出创造性和活动性,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情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在教学活动中,个体获得的快乐、愉悦。”⑥其实“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教育主体与客体多次的尝试,找到一种最为适宜的“度”。有人说:“适度就是美。常见到过火了则太露,没有回味余地;不到火候则称温,而难令人尽兴。”⑦使学习者的每次学习都好像在是享受,既消除了学习者的厌倦感、疲劳感,又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内涵。
  注释:
  ①南充大剧院2014年3月举办的《中国西部合唱指挥培训班》。
  ②陈德群:《论“寓教于乐”的教学》,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
  ③孙从音主编:《合唱艺术手册》,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④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文艺理论译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期,第186页。
  ⑤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79年,第113页。
  ⑥陈德群:《论“寓教于乐”的教学》,内江: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3卷。
  ⑦王璞:《适度才能美》,选自《艺术中的哲学》,第185页,适度才能美。
  参考文献:
  [1]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2]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文艺理论译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01).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79.
  [4]陈德群.论“寓教于乐”的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S2).
  [5]陈涨茹.“寓教于乐”与审美教育[J].艺术百家,2007,(01).
  [6]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7]上海音乐学院马列主义研究室,上海戏剧学院马列主义研究室,浙江美术学院理论教研室.艺术中的哲学(选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其他文献
摘要:在音乐课教学中,课堂的引入或导入方式很多,是教师普遍比较重视的地方,因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对随后的课堂情景教学的顺利展开,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课程开始就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顺利展开教学打下基础;提高课堂效率。好的开始是成功得一半。可是,笔者在自己得教学经历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的结尾,或简化或随意,有的平平淡淡、扫人兴味;有的潦潦草草、虎头蛇尾;有的拖
期刊
摘要:将感知记忆的概念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原位三和弦的听辨中来,以期改善传统教学中单调乏味的疲劳训练,是本文研讨的重点。在文章中,感知记忆模式的确立主要依靠性格演唱、心理预想与实践假演、辅助于节奏的和弦训练、辅助于肢体动作的和弦训练、和弦音的语言实体化等五方面的呈现得以实现。  关键词:原位三和弦 听辨技巧 文字表述 实操训练  原位三和弦的模唱与听辨属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较早涉及的一项科目,传统
期刊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7月13日晨,美籍法国指挥家、作曲家、小提琴家洛林·马泽尔在弗吉尼亚州的家中病逝,享年84岁。其代言人Jenny Lawhorn女士称大师死于肺部感染引发的并发症,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大师在尽力为即将在自家农场举办的Castleon Festival做排练,最早的官方讣告就来自于该音乐节。  马泽尔1930年3月6日出生于巴黎市西郊市镇纳伊。5岁开始随莫德伦学小提琴,7岁跟阿米
期刊
摘要:本文以歌曲《时间都去哪了》的传播为例,分析了当代音乐传播过程中,媒体和社会推动对于艺术作品传播发展的作用,以剖析一首音乐作品的各个传播过程为切入点,从而获得音乐作品在传播发展中所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和启示,为当代音乐的传承发展起到一些借鉴和提示性作用。  关键词:媒体传播 社会推动 音乐传播  在马年央视春晚中,由董冬冬作曲、陈曦填词、四川歌手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引起了全国的热议。这
期刊
摘要:通过对肖邦《c小调夜曲》的中部和贝多芬第四奏鸣曲第二乐章的中部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呈示型中部和展开型中部的异同,为分析复三部曲式理清思路。  关键词:复三部曲式 呈示型中部 展开型中部 辨析  复三部曲式起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是按照有再现三部性结构原则组成的较大型曲式,双主题呈示是其主要的特征。复三部曲式通常是由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组成,两端与中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两端结构内部的对比则
期刊
陈长林先生既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成绩斐然的古琴艺术家。他是笔者十分尊敬的琴坛先辈。现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科学家陈先生从1956年始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从事计算机研究工作,1958年8月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研制成功,陈先生即为研究组成员。1964年4月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第一台大型计算机119机制造过程中,他又
期刊
“色料”,借用于绘画艺术中的常见名词,即作画时的颜料,为画者提供基本颜色以调和成千变万化的色调。就视觉艺术而言,一张绚丽多彩的油画作品离不开调色盘里的基本颜料;而对于听觉艺术来说,一部五彩斑斓的管弦乐作品也离不开不同乐器所呈现的基本音色。换言之,这些形态不同、音色各异的乐器通过不同手法所构筑的音色素材便是管弦乐作品中的“色料”。  通常所说的常规乐器,指以19世纪末晚期浪漫派以及印象乐派所共同依存
期刊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人物,其创作的钢琴独奏《流浪者幻想曲》融入了奏鸣曲多乐章的因素以及幻想曲无拘无束的气质和华丽的技巧,被认为是舒伯特难度最大的钢琴作品。关于此曲高难度的技巧部分,学者们早有研究,本文将主要探讨技术层面之上的音乐表达,从情感把握、构思布局、音乐想象、手脑配合等方面对演奏方法进行剖析,希望能对演奏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舒伯特 《流浪者幻想曲》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钢琴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关于钢琴教学方面的创新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诠释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意义是钢琴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聚合思维则是一种诠释钢琴作品的有效手段。为了更好地发展钢琴教学,实现钢琴教学的创新,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将从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中诠释钢琴作品的方面来阐述钢
期刊
摘要:当前业界对中外音乐考级的点评分析文章不少,但只是停留在现象描述,缺乏进一步深度剖析。本文从当下中国音乐社会考级评价体系现象入手,引入社会文化主导权话语权问题,探讨了考级在我国渐受追捧对当前社会经济、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审美认同等诸多方面形成的潜在威胁,并提出应对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社会音乐评价体系 主导权 话语权 社会音乐教育 文化传承 审美认同  我国社会音乐考级活动自20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