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慢性乙肝;恩替卡韦分散片;肌酸激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26-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因“反复乏力、尿黄1年,加重伴双下肢酸胀5天”于2013年6月14日入住我院肝病科。患者1年前因乏力、尿黄于我院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为诊断收入院治疗,查血清HBV DNA1.63X108U/mL,遂于2012年6月起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抗病毒治疗并按时规律服药。经治疗后于2012年7月12日开始定期检测HBV DNA,结果均低于检测下限(<500U/mL)。2012年至入院前患者无剧烈运动、劳累、摔伤、寒颤、感染、药物因素(他汀类药物、酗酒和皮肌炎等情况。入院前5天有走路有双下肢肌肉酸胀感。患者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1.2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mmHg,神志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有肝掌,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5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有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肌肉无压痛,关节无肿胀、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3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入院后行相关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5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4U/L,总胆红素(TBil)10.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3μmol/L,白蛋白(Alb)44g/L,球蛋白(Glb)30g/L,电解质K+3.91mmol/L,Na+145mmol/L,C1-105mmoL/L;肌酸激酶1467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U/L,乳酸脱氢酶(LDH)280U/L,乳酸1.2mmol/L;心梗三项(CK-MB,肌钙I,肌红)均无异常,HBV DNA<500U/mL;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风湿三项(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甲状腺功能、甲胎球蛋白均无异常。
1.4肝脏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胆囊壁欠光滑、脾脏、胰腺未见异常。心电图结果正常。住院后给予多稀磷酯酰胆碱、胸腺五肽、双环醇片治疗,停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改服阿德福韦酯。
6月25日复查肝功能好转,但CK无下降(3461U/L),7月5日复查血CK继续升高(4744U/L),停用阿德福韦酯1个月,但复查CK仍无下降,行肌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嘱患者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给予左卡尼汀改善循环,经治疗,患者CK逐渐下降,CK从4744U/L下降至190U/L)。2013年11月18日患者复查CK降至正常范围后未再升高,遂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抗乙肝病毒治疗,整个随访期间患者一直无诉不适,定期复查乳酸及CK未曾升高,HBV DNA均为阴性。
2讨论
肌酸激酶(CK)是高能磷酸的一种重要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细胞的胞浆中,少量存在于线粒体中,CK是可逆催化ATP和肌酸之间高能磷酸转移的转移酶,血清中的CK95%以上来源于骨骼肌,因此血清CK的升高对于提示肌肉组织病变最为特异。骨骼肌是机体执行运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肌肉病变在成人中患病率约为1%,但由于不少患者没有及时就诊或被误诊误治,真正的患病率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临床上,与CK增高相关的疾病较多,肌源性、脑源性、代谢性、肿瘤性疾病等需要排除;血清CK升高还可见于许多生理和病理情况,如剧烈运动、感染、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等。因此其水平升高常被作為肌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肌病是一组病因不清,主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部肌肉、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血清肌酸激酶等升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多与自身免疫紊乱、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本病例特征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肌酸激酶重度升高,患者未存在发热、咳嗽、心悸等症状,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提示心脏及肺存在明显感染,故可排除其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诱发。另外患者亦无类似家族史,因此可排除遗传性疾病。目前核苷(酸)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CHB、艾滋病等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中。文献报道核苷(酸)类药物可损害线粒体DNA复制导致线粒体毒性,进而出现相关性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症及乳酸酸中毒的病例报道,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目前WHO尚无统一的药物相关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毒性分级标准,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将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分为4个级别:1级为(3-<5)×ULN(正常值上限),2级为(5-<7)×ULN,3级为(7-<10)×ULN,4级为≥10×ULN。
恩替卡韦(entecavir)为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体内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恩替卡韦三磷酸盐通过对HBVDNA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的竞争,从而抑制病毒多聚酶。其抗病毒效果强,耐药率低,5年基因型耐药发生率为1.2%[1],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而近年来陆续有关于CHB患者服用后出现少见不良反应的报道,如部分患者出现肌酸激酶轻度升高,甚至可出现乳酸酸中毒和横纹肌溶解症。本病例患者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水平4级重度升高,且换用阿德福韦酯后其水平进一步加重,提示本病例可能为核苷(酸)类药物所诱发。
有学者报告,肌肉相关症状与CK水平升高的相关性较差[2],我们在处理CK升高时,对重度升高者,即使无肌痛症状,也暂停抗病毒药,并分析原因,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心肌同功酶升高或肌痛症状,即换药治疗;对此类患者,严禁与干扰素联用的治疗方案。尽管并无正式的规定要求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应常规进行CK的监测,但处于对患者负责的角度考虑,必要的定期监测CK水平有益无害。长期服用包括恩替卡韦分散片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可出现肌酸激酶水平重度升高,因此须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及肌肉症状并及时诊治,预防肌病、横纹肌溶解症甚至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enney DJ,Rose RE,Baldick CJ,et al.Long-term monitoring shows hepatitis B virus resistance to endeavor in nucleoside naive patients is rare through 5 years of therapy [J].Hepatology,2009,49:1503–1514.
[2]LAI CL,GANE E,LIAU YF,et al.Telbivudine versus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J].N Engl J Med,2007,357:2576-2588.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26-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30岁,因“反复乏力、尿黄1年,加重伴双下肢酸胀5天”于2013年6月14日入住我院肝病科。患者1年前因乏力、尿黄于我院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以“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为诊断收入院治疗,查血清HBV DNA1.63X108U/mL,遂于2012年6月起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抗病毒治疗并按时规律服药。经治疗后于2012年7月12日开始定期检测HBV DNA,结果均低于检测下限(<500U/mL)。2012年至入院前患者无剧烈运动、劳累、摔伤、寒颤、感染、药物因素(他汀类药物、酗酒和皮肌炎等情况。入院前5天有走路有双下肢肌肉酸胀感。患者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1.2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75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0mmHg,神志清,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有肝掌,未见蜘蛛痣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5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有叩击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肌肉无压痛,关节无肿胀、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1.3入院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入院后行相关检查,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59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4U/L,总胆红素(TBil)10.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2.3μmol/L,白蛋白(Alb)44g/L,球蛋白(Glb)30g/L,电解质K+3.91mmol/L,Na+145mmol/L,C1-105mmoL/L;肌酸激酶1467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8U/L,乳酸脱氢酶(LDH)280U/L,乳酸1.2mmol/L;心梗三项(CK-MB,肌钙I,肌红)均无异常,HBV DNA<500U/mL;自身免疫抗体均阴性;风湿三项(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甲状腺功能、甲胎球蛋白均无异常。
1.4肝脏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胆囊壁欠光滑、脾脏、胰腺未见异常。心电图结果正常。住院后给予多稀磷酯酰胆碱、胸腺五肽、双环醇片治疗,停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改服阿德福韦酯。
6月25日复查肝功能好转,但CK无下降(3461U/L),7月5日复查血CK继续升高(4744U/L),停用阿德福韦酯1个月,但复查CK仍无下降,行肌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嘱患者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多喝水,给予左卡尼汀改善循环,经治疗,患者CK逐渐下降,CK从4744U/L下降至190U/L)。2013年11月18日患者复查CK降至正常范围后未再升高,遂给予阿德福韦酯口服抗乙肝病毒治疗,整个随访期间患者一直无诉不适,定期复查乳酸及CK未曾升高,HBV DNA均为阴性。
2讨论
肌酸激酶(CK)是高能磷酸的一种重要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细胞的胞浆中,少量存在于线粒体中,CK是可逆催化ATP和肌酸之间高能磷酸转移的转移酶,血清中的CK95%以上来源于骨骼肌,因此血清CK的升高对于提示肌肉组织病变最为特异。骨骼肌是机体执行运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肌肉病变在成人中患病率约为1%,但由于不少患者没有及时就诊或被误诊误治,真正的患病率要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临床上,与CK增高相关的疾病较多,肌源性、脑源性、代谢性、肿瘤性疾病等需要排除;血清CK升高还可见于许多生理和病理情况,如剧烈运动、感染、药物、中毒、内分泌疾病等。因此其水平升高常被作為肌病的实验室诊断指标。肌病是一组病因不清,主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部肌肉、咽部肌肉无力,肌肉压痛,血清肌酸激酶等升高为特征的弥漫性肌肉炎症性疾病,多与自身免疫紊乱、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本病例特征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现肌酸激酶重度升高,患者未存在发热、咳嗽、心悸等症状,体查与实验室检查未提示心脏及肺存在明显感染,故可排除其他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诱发。另外患者亦无类似家族史,因此可排除遗传性疾病。目前核苷(酸)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CHB、艾滋病等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中。文献报道核苷(酸)类药物可损害线粒体DNA复制导致线粒体毒性,进而出现相关性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症及乳酸酸中毒的病例报道,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
目前WHO尚无统一的药物相关肌酸激酶水平升高毒性分级标准,在一些临床试验中将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分为4个级别:1级为(3-<5)×ULN(正常值上限),2级为(5-<7)×ULN,3级为(7-<10)×ULN,4级为≥10×ULN。
恩替卡韦(entecavir)为环戊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体内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恩替卡韦三磷酸盐通过对HBVDNA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的竞争,从而抑制病毒多聚酶。其抗病毒效果强,耐药率低,5年基因型耐药发生率为1.2%[1],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而近年来陆续有关于CHB患者服用后出现少见不良反应的报道,如部分患者出现肌酸激酶轻度升高,甚至可出现乳酸酸中毒和横纹肌溶解症。本病例患者长期服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过程中出现肌酸激酶水平4级重度升高,且换用阿德福韦酯后其水平进一步加重,提示本病例可能为核苷(酸)类药物所诱发。
有学者报告,肌肉相关症状与CK水平升高的相关性较差[2],我们在处理CK升高时,对重度升高者,即使无肌痛症状,也暂停抗病毒药,并分析原因,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心肌同功酶升高或肌痛症状,即换药治疗;对此类患者,严禁与干扰素联用的治疗方案。尽管并无正式的规定要求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应常规进行CK的监测,但处于对患者负责的角度考虑,必要的定期监测CK水平有益无害。长期服用包括恩替卡韦分散片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可出现肌酸激酶水平重度升高,因此须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及肌肉症状并及时诊治,预防肌病、横纹肌溶解症甚至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Tenney DJ,Rose RE,Baldick CJ,et al.Long-term monitoring shows hepatitis B virus resistance to endeavor in nucleoside naive patients is rare through 5 years of therapy [J].Hepatology,2009,49:1503–1514.
[2]LAI CL,GANE E,LIAU YF,et al.Telbivudine versus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J].N Engl J Med,2007,357:2576-2588.